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商品房买卖中,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促进销售,经常在订立正式商品房买卖合同前,先与购房人签订一份认购书,就商品房有关事宜进行初步确认,并收取一定数量的定金作为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担保。目前,认购书是广泛存在于商品房销售中的一种法律书。由于其具有独特的法律性质、地位和对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不甚清晰的界定,引发了“定金陷阱”等较多纠纷,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商品房交易过程中,在正式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前,很多开发商会要求购房者与其签订认购书并要求购房者向其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作为订购房屋的依据。这种金线在认购书中有的被称为“订金”,还有的被称为“定金”。虽然名称不尽相同,但认购书一般都规定,在特定时间内,如果购房者不与开发商签订正式商品房买卖合同,则购房者签认购书时所交金钱便不能拿回。许多购房者只关注认购书中房号、保留房屋日期等内容,并不关心所交金钱的性质及具体表达方式,认为定金与订金只是一字之差,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定金与订金铁法律性质、成立条件、法律适用、法律效力却完全不同。正是这购房者忽视的一字之差,决定了购房者在其改变主意、不购买商品房时是否能顺利收回已付金钱的命运。那么,定金与订金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3.
在商品房销售市场上,房地产开发商一般在取得预售许可前,与购房者签订所谓内部认购书,以内部认购的名义行售房之实。认购书的内容远较正式的买卖合同简单,通过认购书,开发商向购房者收取一定数额的定金,部分不法开发商利用认购书中的定金条款对购房者进行欺诈。 定金的约定,是认购书的核心内  相似文献   

4.
在商品房买卖合同正式签订以前,出卖方大都会与认购方签订定金合同,以对双方当事人进行约束,该定金合同一般表现为商品房认购书,出卖方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会有保护自身的认购书。认购方签下该认购书后,一旦以后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未能签订下来,出卖方往往不退还定金,由此产生的纠纷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5.
在商品房买卖合同正式签订以前,出卖方大都会与认购方签订定金合同,以对双方当事人进行约束。该定金合同一般表现为商品房认购书,认购方签下该认购书后,一旦以后的商品房买卖合同未能签订下来,出卖方往往不退还定金,由此产生的纠纷屡见不鲜。四川省建设厅与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为规范商品房的认购环节,联合出台了《四川省商品房认购书》,该商品房认购书中的相关条款妥当与否,要从法理上逐一考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房地产》2008,(2):47-47
为较早落实客户、降低市场风险,开发商往往会与购房者订立认购书。但近年来商品房在短时期内价格高涨,涨到一定程度,不少开发商不想按认购书上的价格出售,而宁可双倍赔偿订金,致使购房纠纷频发,这一切都源于开发商违约成本太低。近日针对于此,广州市法院有关人士称,开发商如果故意违约或“捂盘”,购房者除可获得双倍返还的订金外,还可以最高获赔房屋涨价后与原价的全部价差。  相似文献   

7.
郝耳 《北京房地产》2001,(12):26-27
在目前商品房交易过程中,许多开发商与购房人签订正式商品房买卖合同前,要求甚至强制购房人签订认购书、缴纳认购款。购房人由于种种原因,一般会同意开发商的要求。签订认购书、缴纳认购款以后,如果双方能够顺利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则皆大欢喜;如因任何一方的原因导致不能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买卖双方往往发生矛盾,引发纠纷。由于认购书的内容详简不一,认购款有多有少,加上开发商在商品房交易中具有购房人无法比拟的专业优势,购房人解决认认购书冲突的道路总是充满困难与艰辛。  相似文献   

8.
购房者在购房前往往会了解不少相关信息,当地购房政策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2月22日,购房者通过"领导留言板"称,1月16日认购了一套锦利锦悦府楼盘的商品房,并与开发商——成都市天皓房地产有限公司签署了《商品房认购书》,当即缴纳5万元定金.购房者因社保没有成功迁移而未取得购房资格,2月19日,购房者以"不可抗力因素"为...  相似文献   

9.
《东南置业》2004,(80):58-58
作为“单身贵族”张某看中某房地产开发的小户型住宅,由于开发商尚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无法与张某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开发商建议张某与其签订内部认购书,为了防止开盘后张某所选中的房号被他人购买,便答应与开发商签订认购书,认购书约定在开发商取得预售许可证并开盘后十天内,双方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若  相似文献   

10.
如今购买商品房,消费者在签订正式《商品房买卖(预售)合同》前,常常被开发商要求签订“认购协议”,并交纳一定数额的定金。消费者协会发出消费提示,商品房“认购协议”须慎签,谨防一些开发商利用“认购协议”侵吞消费者定金。消费指导专家表示,从法律角度看,签订商品房“认购协议”并不是购房的必经程序;消费者支付的购房定金,是“房地产企业在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之前向买受人收取的预付款性质的费用”。根据建设部有关规定,如果双方签订了商品房合同,定金将抵作房款;如未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开发商应当返还所收取的费用,但“当事人另有约定…  相似文献   

11.
杨明 《中国房地产》2003,(12):56-57
李先生于2002年10月5日与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简称开发商)签订了一份《商品房认购书》,双方约定:李先生交纳定金2万元,预定A座401商品房一套,总价款76万元。开发商为李先生预留该套商品房房号直到10月20日。在此期间内,李先生应当到售楼处与开发商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并支付首批购房款15.2万元,否则开发商有权没收李已交付的定金并另行销售该套商品房。当日交纳了定金后,李先生于2002年10月15日携带首付款及有关资料前往售楼处签约。然而,在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过程中,李先生对于开发商提出的补充协议,有7条不能接受,要求删去;开发商…  相似文献   

12.
闻英、蒋爱玲诉广州碧桂园物业发展有限公司退还购房定金纠纷案,经过一审、二审终于落下了帷幕,2004年底的中国房地产网、中国律师热线等各种媒体对此案竞相进行了大量分析报道。主要的案情是,2002年10月12日,当事人闻英、蒋爱玲与华南碧桂园公司签订了一份《华南碧桂园认购书》。10月16日上午,闻英、蒋爱玲按照认购书的约定前往碧桂园售楼部协商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及其补充协议,但双方未能就违约责任、有关费用的缴纳等合同条款达成一致意见,致使最终未能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及其补充协议。闻英、蒋爱玲要求碧桂园公司退还定金未果,遂诉至法院。  相似文献   

13.
商品房交易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商品买卖的特殊商品的交易行为。一般说来,交易双方均须按以下程序办理。 第一步 签订认购书。购房人在得到各种售楼信息并经过甄別处理后,将到选定小区售楼处签订认购书,并交纳定金。销售方应将《签约须知》及有关宣传资料和相关文件交给购房  相似文献   

14.
《东南置业》2006,(7):60-61
案例一:房屋认购协议是无效合同吗? 26万元订了5套别墅,开发商擅改规划,购房要求双倍返还定金。  相似文献   

15.
《东南置业》2008,(12):96-97
我与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商品房认购书一份,双方约定:我认购该公司开发的某大厦1006室,建筑面积130平方米的房屋一套,价格暂定为8000元/平方米:交付定金50000元;该公司为我保留上述房屋,如果将房屋转卖他人,双倍返还定金;在接到对方通知后,我应当于一周内前往该公司签订正式合同,逾期不签订正式合同的,房屋不再保留,定金不予返还。认购书签订后,我按约交付了定金。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订立认购书、订购书或者预购书的形式初步确立商品房买卖关系并向消费者收取一定的定金是商品房买卖过程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在纠纷产生之后,我们又如何看待此类的认购书呢?同时我们又如何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己方的利益呢?  相似文献   

17.
《东南置业》2008,(9):76-77
案情回顾 厦门读毫虢琴女士致信本刊反映:她看中了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的一套三居室房屋,双方签订了商品房认购书,约定:费琴于2007年10月1日前到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正式合同。在此之前,某房地产开发公司不得将该房屋转卖给第三人。费琴交纳了定金10000元。2007年9月,费琴前往该公司签订购房合同时发现,认购的房屋已经被转让给第三人,遂与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发生争议。  相似文献   

18.
购物指南     
商品房交易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商品买卖的特殊商品的交易行为。一般说来,交易双方均须按以下程序办理。第一步签订认购书购房人在得到各种售楼信息并经过甄别处理后,将到选定小区售楼处签订认购书,并交纳定金。销售方应将《签约须知》及有关宣传资料和相关文件交给购房人,所签认购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1、买卖双方的名址、电话、双方  相似文献   

19.
一投资者抓住开发商将“定金”写成“订金”的错误,想违约拿回4万元定金.这一诉求被法院驳回。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的理财专家最近以这起“定金”与“订金”的纠纷案例提醒说,居民理财要看清合同.遵照法律规定行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付慧 《企业导报》2004,(12):26-27
案例一:张先生看中了王女士打算出售的一套私房,决定购买。经与王女士协商,双方签订一份《认购书》,张先生为此预付了2万元定金。后因双方在细节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张先生最终没有购买该套房屋,并要求王女士返还2万元定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