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它是热冷周期性交汇的一年;是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年;是本轮高速增长五年来“最困难的一年”,是全球经济最为跌宕起伏的一年;又是面临着国家盈利模式重大转型的一年。展望2009,中国由“外”而“内”的三大战略转型将凸显中国经济的转换拐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转型和转型经济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如果将改革开放看做是经济转型,中国的经济转型已经进行了20多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但是在经济转型进行了20多年的今天,经济转型就不能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应该是理性的,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应该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这就提出了在中国的转型背景下,建设指导经济转型的转型经济学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姜雪玲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13):36-36
中国劳动市场极为庞大,这主要是以庞大的人口基数作为基础,但是伴随着自动化工业体系以及经济的发展,中国劳动市场无论是结构还还是供求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篇文章主要针对中国劳动市场的结构转型以及供求拐点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5.
一个国家制造业发展的程度对国家整体经济状况的影响是事关重要的,制造业的辉煌腾飞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以中国传统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针对当下我国传统制造业在经济转型关键时期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对策,以促进我国制造业能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获得更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转型模式的含义和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历了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我国的经济转型之路,总结了我国经济转型的特征、内涵和成功经验,并指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是一个融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为一体的长期、渐进的社会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研究》2017,(3):32-46
解释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理论聚焦于产品相对价格波动和收入增长等因素,但除此之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还伴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投资率显著波动和劳动力市场存在摩擦等特征,现有文献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同时评估所有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为此,本文建立了一个两国多部门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来研究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通过引入多部门的Eaton&Kortum(2002)国际贸易模型、完整的投入产出结构、非位似偏好和劳动力市场摩擦等重要特征,我们将劳动力在三个产业部门的比重分解为鲍莫尔效应、恩格尔效应、投资效应、国际贸易效应、要素密集度效应和转移成本效应。通过使用1978—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通过分解核算和反事实模拟定量评估了这六种效应的影响。我们发现恩格尔效应、投资效应和转移成本效应分别是影响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需求收入弹性低、劳动密集度高和存在转移成本是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的原因。我们还详细讨论了不同时期六种效应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8.
宋宝琪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7):10-10
就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转型”一词并不是一个非常科学和严格的概念,它本身是从化学领域中的“构型”、“构象”以及生物学中的“进化”等词引申而来的,它是指通过改变分子结构的空间排列顺序和组合方式,使其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9.
方耀民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4,19(5):25-27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经营方式相互有效竞争、资源的效率导向流向机制初步成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得以进行调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与供求拐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及收入差距等角度建立了计量经济模型,论证和检验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转型。结论是:①由农业总产出曲线计算的农业劳动边际产出在2005年之前均为负值,2006年开始转为正值,并且快速增长。②从制造业和建筑业劳动力供给模型可以明显地看出2004年之后劳动供给曲线明显向上倾斜。③从全国、城镇和农村的基尼系数及城镇库兹涅茨曲线可以看出收入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说明我国城镇出现了代表经济阶段性变化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转折点。以上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已在2005年后越过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即短缺点),进入劳动力有限供给阶段。 相似文献
11.
朱全景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5)
社会资本理论为制度变迁奠定了最后的理论基础。文章以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中国的经济转型后发现,社会资本启动了中国的经济转型,并在过程之初支持了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但是,社会资本排斥圈外人的属性又在国有经济改革中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经济转型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控制和消除社会资本所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大众。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转型:社会资本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社会资本角度对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作了比较,分析两国原来存在的非正式网络在两佃不同转型方式下对转型所造成的影响,并在承认扩展信任对经济发展和转型重要性的基础上讨论了两国转型的缺陷,指出规范政府行为和建设市场支持性的正式制度对转型过程中实现扩展信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14.
全球金融危机使经济结构转型在当前中国显得极为迫切,“大陆型经济”模式为中国提供了样本.本文以经济结构转型的三大构成要素即目标模式、转型条件(初始条件和终极条件)和过程方式(实现路径)为逻辑主线,揭示了“大陆型经济”具有大国经济、可持续经济和内源性经济的三大内涵特征.以此提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大陆型经济”目标方向以及实现转型的条件,并对实现转型的关键要素——路径选择进行剖析,认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存在初始条件向终极条件转化的路径梗阻,传统的路径依赖(东亚模式)和面临的现实困境是路径梗阻的表象,究其深层原因在于政府干预下的不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5.
2012年对于银行、企业、广大投资者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实现经济工作的稳中求进,我们必须面对两大问题:如何加快中国经济的战略转型?如何理解和把握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6.
在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后危机时代,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需要更为稳健、更注重基础资产质量的金融创新。中国经济如能以平均增速小幅下降为成本,实现经济结构的深层转型,在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次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金融体系多层化、金融服务综合化、区域金融集聚化,则有望实现兼具超预期性、稳健性和较强力度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可持续转型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中利基,尤其是利基与社会—技术体制的相互关系更是研究热点。在可持续转型研究范畴内,依循利基相关思想和观点发展脉络,梳理文献中利基成长条件,以及利基催生体制转变的动态过程、模式、可能的路径选择等理论与实证分析,讨论利基研究对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指导意义,为相关学者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
建设和营造一个更可持续的社会是今天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中国在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和要求,并倡导生态优先和协调发展。通过文献综述,梳理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设计学科引入并结合生态理念和系统性思维方法的演进路径,对比分析不同阶段生态理念与可持续设计思想的关联,探索其中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主导性逻辑,提出从单体到系统、从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趋势,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分析可持续转型趋势和创新设计需求,尝试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可持续设计发展思路和转型方案。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聚类分析,在经济转型、基础转型、机制转型三方面,比较了我国与其他46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转型的竞争力,认为我国的优势在自身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