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以下简称为RBC)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理论。RBC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的FinnKydland、明尼苏达大学的Edward Prescott、罗彻斯特大学的John Long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其核心思想是较小的技术冲击可以产生较大的经济波动,经济周期是理性个人对实际冲击最优选择的结果,均衡结果是帕累托最优状态,政府干预并不能增进人们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2.
蒋曦  耿强 《生产力研究》2006,3(1):238-240
从20世纪80年代的默默无闻到90年代的广受非议,构建在微观最优基础上的实际商业周期(RBC)理论通过近20年的发展,已逐渐走向完善,两位代表性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也因此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与此同时,中国的一批学者也开始尝试着通过使用RBC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经济波动。本文希望通过对RBC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简要的综述并评述近期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来揭示RBC理论研究的价值所在以及RBC理论研究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面临的新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准的实际经济周期(Real Business Cycle,RBC)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主要是由周期性发生的、变化不定的技术冲击所造成的。但是,RBC理论的这一核心观点,一直以来都受到来自各方的置疑和挑战。其焦点曾经一度集中于:对代表技术冲击程度的“索洛残差”的估计表明,如果RBC理论成立,那么就意味着整体技术水平有可能发生40%的倒退,而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的。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RBC理论对其模型本身和索洛残差进行了  相似文献   

4.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德兰德与普雷斯科特共同开创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理论)获得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RBC理论无论其理论本身还是思想方法都对传统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不但改变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也影响了一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在从经济波动的根源、传导机制、理论模型、政策含义及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等方面概述了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框架下将RBC理论与其他宏观经济理论做出了相应比较,最后指出RBC理论在经济周期研究和制定稳定经济政策等方面对我国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非均衡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刚  WilliSemmler 《经济学》2003,2(3):591-604
真实经济周期(RBC)模型通常以市场出清的一般均衡为其理论框架。这使我们无法有效的将这一跨时期的动态优化模型应用于现实的经济环境,因为现实的世界里普遍存在着各种非均衡的状况。本将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分离开来,从而允许非均衡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利用美国的数据,我们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更好的解释劳动力市场的波动及消费和就业间的关系,同时说明该模型在数据的拟和上比标准RBC模型更好。  相似文献   

6.
现代金融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纯货币理论的状态,确定了资产定价在金融学中的核心地位。1952年,马科维茨(Markowitz)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的开端。到20世纪70年代,以EMH、CAPM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石的标准金融理论已经发展成熟,具备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框架,并确立了其在金融学领域的主流地位。资产定价是微观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虽然它在本质上研究了在未来收益概率分布已知情况下证券现今时刻的合理价值,但对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却未进行探讨。对于证券均衡价格如何达成、证券市场如何协调供给者和需求者的意愿以便交易发生等问题,也没有做出回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产品和金融系统的复杂性日益受到关注,金融理论开始走出资产定价技术这一狭窄范畴,越来越多地开始从金融活动参与者的行为本身来解释纷繁复杂的金融现象。80年代中期之后,行为金融学理论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兴起,它们试图从微观层次来分析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真实经济周期(RBC)模型通常以市场出清的一般均衡为其理论框架。这使我们无法有效的将这一跨时期的动态优化模型应用于现实的经济环境,因为现实的世界里普遍存在着各种非均衡的状况。本文将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分离开来,从而允许非均衡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利用美国的数据,我们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更好的解释劳动力市场的波动及消费和就业间的关系,同时说明该模型在数据的拟和上比标准RBC模型更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方法,将政府支出作为外生随机冲击变量,构建中国三部门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并对改革后的中国经济进行了实证检验,从而考察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周期特征及财政政策的效应问题。研究发现,在包含政府部门的RBC模型中,技术冲击和政府支出冲击可以解释70%以上的中国经济波动特征,中国经济波动是技术因素、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综合影响的共同产物。此外,本文证实改革后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薛敬孝  张琦 《经济评论》2005,(1):116-120
形成经济周期的原因很多 ,没有一种单一的因素可以做出全面的解释。对于美国的经济周期而言 ,战争是通过心理、政府支出、宏观政策等传导机制影响经济周期的重要变量 ,在其运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ARX模型对美国战后两次战争与经济周期关系的实证分析表明 ,战争的开始和持续往往会对实际产出造成显著的正向冲击 ,战争的结束对于经济周期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经济周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古老话题,19世纪初叶以来至现在,西方学者提出了很多种经济周期波动理论假说,并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各种经济周期理论进一步发展和演变,可以说国外的经济周期理论研究已比较成熟.中国经济周期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后不少学者尤其是中青年学者致力于经济周期问题研究,也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当然研究深度还远远滞后于国外同类研究).近日看到陈乐一教授撰写的<我国经济周期阶段与持续繁荣>一书(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在同类经济周期方面的著作中,该书的主要特点是从周期阶段入手来研究我国经济周期问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当许多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动荡面前预测失灵时,误差修正模型却显示了它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运用协整理论来分析我国财政支出和GDP,并试图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以发现两者间存在的动态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12.
货币一般均衡模型及其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期的货币理论一直在宏观背景下研究货币运行 ,存在严重的武断性。从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 ,宏观经济研究日趋注重微观层面的经济基础。通过解决代表人的跨期最大化问题 ,将货币纳入一般均衡的研究框架 ,成为货币理论发展的新方向。各类货币一般均衡模型分别从货币效用 ,现金约束和交易成本等角度解释了个体持币动机和整体货币运行。结合各类模型的优点形成一套解释我国实际经济运行的货币理论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采用1978—2015年中国电力消费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度数据,基于"三区制"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研究了电力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动态转变过程,识别和划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力周期和经济周期的阶段,并分析了两者在不同阶段的协同性。结果表明:电力周期和经济周期均具有低速增长期、稳定增长期和高速增长期三个区制转移特征;电力消费在低速增长期和高速增长期的波动性明显高于GDP,而在稳定增长期的波动性则显著小于GDP;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是电力周期和经济周期的静态协同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两者处于非协同期;之后,两者处于显著的跨区制动态协同期,且处于协同期的电力周期与经济周期在时间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金融加速器理论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金融加速器概念与原理 理解经济总量波动的原因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目标,不同宏观经济流派对引起经济总量波动的原因及其传导机制有不同的解释。真实经济周期模型强调技术冲击和政府购买冲击等实际变量对经济总量的影响;而货币经济周期模型强调名义变量  相似文献   

15.
王征 《大陆桥视野》2013,(20):11-13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属于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自由流派。它突破了货币周期理论,把来自供给方面的技术冲击等意外真实冲击看做是经济波动的根源;认为经济波动不是对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偏离,否定把宏观经济分为长期和短期的观点;坚持货币中性主张;反对政府的干预政策。它以正统的微观经济理论来说明宏观经济波动,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周期的波动原因的理解,超越了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介绍真实经济周期模型(RBC),并推导该模型的解及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一般结构。利用Dynare计算和模拟RBC模型的产出、消费、资本和实际利率的效应.结果表明,模拟的脉冲响应曲线能够捕捉技术冲击对这些变量的效应,且模型计算的速度和精度都达到了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对冲击因素和传导机制的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远远超出了实际这两个字的最初含义一是模型中涵盖了信息冲击等技术冲击之外的诸多因素;二是理论上融入了物价和工资的名义刚性、不完全竞争、效率工资和工作搜寻等非瓦尔拉斯内容,解释了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均衡状态。本文对近几年的最新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期为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海刚 《财经研究》2007,33(9):101-111
文章是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形成原因的一个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地区差距日趋凸现,至今一直呈逐渐增强的态势。文章从市场化的视角对中国地区差距的成因进行了一个系统性解释,认为东部地区通过优惠政策获得了一个先动的优势,在市场化机制的作用下东部地区的先动优势得到了强化,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对此,文章建立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来分析地区差距形成的内在机制,从实证上验证了市场化因素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冲击因素与传导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冲击—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 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对于经济波动的解释均可以概括为冲击—传导学说,即分析引起经济波动的冲击,及经济体在受到冲击后的一系列反应过程及其机制(萨克斯和拉雷恩,1997)。在研究房地产价格波动时同样可以借鉴经济周期理论对波动机制的分析原理和方法,从冲击与传导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根源与波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降, 以明斯基 “金融不稳定性假说” 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义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各色剑桥经济增长周期模型, 发展到八九十年代之后的各种内生货币理论和金融不稳定性理论, 货币和金融要素逐渐成为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当中不可或缺的独特要素。 后凯恩斯主义一方面从投资融资切入引出货币金融, 从经济扩张期间投资利润现金流入与债务偿付现金流出二者之间的失衡所产生的金融脆弱性和 “动态不稳定性” 视角出发, 描述了 “稳定孕育着不稳定” 的基本周期的循环交替; 另一方面则从更广泛的市场内生动态与政府干预等阻遏性制度安排之间的相互作用着眼,从金融制度的长期演变所产生的 “结构不稳定性” 问题出发, 刻画了超级周期的更迭演化。 货币与金融在这两种叠加的周期循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构成了 “动态不稳定性” 与 “结构不稳定性” 动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