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反思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年夏天以来,我国社会上掀起了反思改革的浪潮。有人认为,当前反思改革中出现的分歧是要不要改革的分歧,仿佛一方坚持改革,另一方则反对改革。有的人提出一套改革的主张,却不允许别人有不同的看法,谁不赞成他的主张,就是反对改革。他们摆出一副“唯我独改”的架势,力图用“反对改革”这顶大帽子堵住不同意他们改革主张的人的嘴。实际上当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坚持改革,而是要不要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一句话,是两种改革观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改革三十年,回头一望,成绩不小,问题不少。针对改革的反思多半出于一种直觉的感受,即个人的生活是不是比改革之前更好。这是一个关于“生活水准”(the standard of living)问题的争论,其问题可以一直追溯到斯密关于“体面生活”的论述。这两个概念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3.
2005年理论经济学的若干热点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刘国光经济学新论”之争 2005年7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国光教授回答采访者的题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的谈话,先在网上传播,随后在《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第9期和《经济研究》第10期公开发表,他就当前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系列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内容包括:当前经济学教学与研究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地位被削弱和边缘化的状况令人堪忧;造成西方经济学影响上升、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下降的原因;关于意识形态领域两个相互联系的倾向性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问题;正确对待西方经济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经济学教育究竟是意识形态的教育还是分析工具的教育;关于经济学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问题;、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以什么理论为指导的问题,即究竟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还是以西方经济学为指导,以及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领导权掌握在什么人手中的问题,要不要提出反右防“左”的问题;克服目前倾向性问题的一些意见。刘国光的“谈话”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强烈反响,许多经济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排斥和边缘化、盲目崇拜西方经济学的现状表示不满。与此同时,持不同见解的学者也发表了文章,公开反驳刘国光的观点,将争论推向了高潮。这是我国理论界的一场大争论。  相似文献   

4.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和肯定“混合所有制”以来,媒体、学界和实业界关于国有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的讨论与争论在喧嚣和热闹了一阵之后终归沉寂。  相似文献   

5.
一、从目前关于国企产权改革的争论说起 前些时候,对于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有一些争论。我认为这实际上是在讨论一个“伪问题”。比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是否应该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是不是应该停止。这类问题有点像我们吃了几十年的饭,现在突然提出我们应不应该吃饭,是否应该停止吃饭,我们不吃饭身体本来也会好的。  相似文献   

6.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到底靠什么来推进?是靠威权,还是靠制度?关于这个问题,学界一直有很多争论。赞同威权的人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2000多年封建历史的大国,威权比制度管用,改革的推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威权,制度只是摆设;  相似文献   

7.
自从日本的青木昌彦教授在1994年8月召开的“中国经济体制下一步改革”的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内部人控制”这一命题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很多学者用这一理论来解释我国自从推行放权让利的改革战略,特别是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来普遍出现的经营者侵犯所有者权益的问题和国有资产流失、“穷庙富方丈”等现象,以致于关于“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文献出现了很多。但我认为,这一命题本身就存在着一些“硬伤”,它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也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金融危机引发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界的反思和争论。本文讨论了学者们从不同层次对此次危机根源的考察,认为这些不同研究视角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反映了思想根源上干预主义与自由主义倾向的对立。其次,不同的思想倾向也决定了对救市方案的评价。在现实经济问题的推动之下,理论的对立和融合往往会促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重化工业化”之辨与我国当前的产业政策导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化工业和重化工业化的问题已在学者、官员中引发了多轮激烈的争论,众多知名学者表达了不同观点:一些专家认为重化工业化有悖中国国情,应该遏制重化工业化的趋势;另外一些人认为重化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必须借助重化工业的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还有学者提出重化工业化不应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角,要克服传统重化工业发展的弊端,等等。这场辩论是发生在煤电油运紧张、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大环境之下,因此引起了很多关注,争论仍未尘埃落定。当前,我国正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准确判断我国工业化和产业发展阶段及其变化趋势,并采取恰当的政策,不仅有助于我国工业化路径转换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且对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基本判断2005年改革问题研究非常活跃。从总体上看,大致有两类情况。第一类是反思改革。相关媒体和互联网发表了大量反思改革的文章,在如何评价改革、如何继续深化改革问题上形成了争论。代表性的概括有:“2005年官方既定的改革攻坚年变为改革反思年”,“2005年是中国改革遭受质疑最多的一年,这些质疑反映了社会要求朝野重新定位中国改革的呼声”;第二类是比较系统地从正面总结相关领域的改革进展。代表性的概括有:“我国改革攻坚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一些多年酝酿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有所突破”,“改革在各领域的有序展开,有力地…  相似文献   

11.
郑红亮 《经济学动态》2005,(9):1-42,111
对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发展得最为典型和普遍的公众型上市公司(Public Corporation,或Open Corporation)的性质和特征,国外较早的一种描述是所谓的“大众资本主义”或“人民资本主义”。对此,我国国内的主流看法是认为它有美化资本主义之嫌疑。但国内几年前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这种公众型上市公司制度是公有制企业的一种新形式。这一观点曾经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尤其是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样一个重要的有关公有制经济改革的理论命题之后,有关公众持股型股份制上市公司是不是公有制企业的问题又出现了新一轮的争论。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中否商品的问题,我国理论界已争论了20年了,但意见并未统一,依然有不少同志持与“劳动力商品论”相反的见解。本文认为,要弄清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是否商品的问题,应首先弄清两个问题:一是“劳动力商品论”的理论和事实根据能否成立?有无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作者对这两个问题一直是持否定意见的。  相似文献   

13.
腐败、经济效率和福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改革开放以来,腐败一直是我国政府、学者和公众关心的热点,我国许多经济学家也在不同时间以不同方式讨论过腐败。而被称为“精英经济学家”的一些学者在研究腐败方面有一个“坏名声”,如提出诸如“腐败是改革的润滑剂”、“腐败是次优选择”等对腐败有利的观点,在许多人看来这似乎是站在腐败者和特权阶层一边,为腐败做辩护,从而受到号称“新左派”和其他一些学者的激烈批评。这方面卢周来(2000)的批评具有代表性,卢文认为“腐败本身并不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是“精英经济学家们违背常识理性”才到了连“是与非的标准”都搞不清的地步。卢文进而分析其中的原因,或者是“精英经济学家”“近年来特别强调经济研究的‘现代化’与‘规范化’”,或者是为“利益集团(资本阶层和权力者)服务”。  相似文献   

14.
王跃生 《经济纵横》1998,(10):37-41
一关于公司治理问题的争论在西方历久不衰。这一争论涉及许多方面,然而其核心乃是“传统的”,“股东治理模式”与“新兴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争论。争论表明,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复杂的非单向过程,本文将以这一争论为背景,讨论几个与股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新经济》1995,(11):70-71
近期,关于“特区之特”的争论风云再起。这次讨论的焦点是“特区怎样特下去”,主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下,是否还需要特区,怎样发挥特区的特殊作用?在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这一敏感问题备受传媒关注。新近出版的《瞭望》第41期刊登了记者专稿,就论争的各个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报道。据该报道称,这场争论有其特殊的背景。自去年以来,中国的改革进入“制度创新”时代,推出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为目标的一系列宏观经济制度。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经济特区从创办时的“旧体制外”走入“新体制内”,原来实行的某些特殊政策势必淡化以至减少。正在制定的“九五”计划其主旋律之一就是要解决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问题。在这样大背景下,出现“特区应不应该特”、“特区怎样特”之争是自然的,现将《瞭望》文章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问卷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管理学研究前沿的知识来源、具体问题、判断标准”三个问题进行了回答,并就我国企业管理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我国企业管理学在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中,关于“企业管理学研究前沿的知识来源”的排序是期刊、研讨会、书籍和网络;关于“具体的企业管理学研究前沿问题”,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将47个具体研究问题划分为四个方阵;关于“企业管理学研究前沿问题的判断标准”,我国学者主要关注于“文献讨论的热点”和“所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杨旭  李竣 《经济学家》2023,(1):98-108
本文从政府治理视角审视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按照经济体制改革和治理模式演进的逻辑,分析不同经济体制下供销合作社承担的组织角色,以及不同治理模式下取得的改革成效,进而探讨持续深化改革的意义和方向。研究认为,供销合作社是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坚持为农服务、参与市场调控等,是其必须要坚持的改革内核,要通过优化供销合作社经济职能,更好发挥公有制经济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全面深化改革,基础在社会,关键在市场,组织实施要靠政府。政府的主动性和执行力决定改革的深度、进度和成效。提升政府的主动性和执行力,才能有效推动改革。因此,必须着力解决好愿不愿、敢不敢、会不会、能不能改革的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打造“有为政府”。  相似文献   

19.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思路争鸣的再争鸣──兼与丁堡骏同志商榷李忠民围绕国有企业改革,我国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了数以百计的文章,提出了众多的改革思路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争论。学术界最近出现的新的一轮讨论,集中体现在《当代经济研究...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近两年多来,围绕这一论断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论著,举办了数以百计的研讨会,一致赞扬中央这一正确决策。但是今年以来,不知从哪里刮来一股风,认为这~提法有问题,提出了许多责难,要求推迟甚至放弃这一改革方向。因此,事关改革前途的争论在所难免。诚如盘子日:“吾岂好辩哉?吾不得已也!”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有人提出:“国有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