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轨宇士彦(公元255—314年),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出身于陇右世族官僚地主家庭,以精通儒学,富于才干显于世。张轨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晋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政治腐败,士族权贵生活糜烂及由宫廷政变演变成的一场尚没有结束的“八王之乱”和中原正在进行的民族仇杀,使张轨感到洛阳并非其久留之地,“轨以时方多难,阴图据河西”。公元301年,由公卿保举,经朝廷同意,张轨正式出任护羌校尉,凉州刺史,开始了他治理河西的历程,同时也是前凉政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的开发及生态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西走廊地处中国西北地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塞。在政治、经济、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向来就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征匈奴起,汉朝便开始了对河西走廊大规模的屯田开发。《史记·平准书》载:“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令居、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戌田之。”这是河西经济发展的起点,也是河西经济区形成的开端。大规模的屯田有汉、唐、明、清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3.
龙人 《发展》1995,(11)
由于河西地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特殊,因此,历代中央王朝和若干地方割据政权,都十分重视对河西的经营开发,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征河西击败匈奴后即于公元前121年设武威、酒泉两郡。随后汉政府又于公元前111年再设张掖、敦煌两郡,同时移民庶边,厉行屯田,河西的规模开发由此开始。继而大将军窦融出镇河西,怀辑羌人,整饬军政,发展生产。在西汉末年纷飞战乱的环境中,为河西地区创造了一片和谐安宁的社会局面。  相似文献   

4.
<正> 有明一代的屯田堪称发达,尤其是西北屯田更是前所未有。故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称明代屯田“以西北为最”。明代的西北屯田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洪武永乐时期为第一阶段;宣德至正德时期为第二个阶段;嘉靖万历(包括泰昌)时期为第三个阶段;天启崇祯时期为第四个阶段。洪武永乐时期(1368—1425年)是西北屯田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建立并健全屯田的各种制度,屯田在西北全面展开。洪武永乐时期所建立的屯田制度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一)屯田赏罚例。洪武三年(1370年)在平凉、西安、凤翔等地推行屯田的同时,朱元璋颁布了赏罚例。即凡屯田获功之人,均可升级加官。规定  相似文献   

5.
明清两代卫所屯田的所有权形态,以雍正五年(1727)至七年的屯田私有化政策为界,之前完全为国有制,之后转以私有制为主。在屯田国有制时期,以宣德十年(1435)至正统二年(1437)"诏免正粮上仓"为界,屯田经营方式可区分为领种制和租佃制两个阶段。在租佃制时期,屯军逐渐拥有屯田的永佃权、田面权,分割、削弱了国家的屯田所有权,对屯田走向私有化起到关键作用。雍正年间,清廷颁布屯田私有化政策,起初试图采用"赎买私有化"的办法,结果遭到各省官民抵制,不得不改为"无偿私有化"。该方案在清代归并州县的卫所屯田中切实推行,只有尚未裁撤的漕运卫所、新建卫所屯田仍然保持国有制属性,禁止买卖。福建省的屯田契约文书展示了屯田交易实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明清两代卫所屯田的所有权形态,以雍正五年(1727)至七年的屯田私有化政策为界,之前完全为国有制,之后转以私有制为主。在屯田国有制时期,以宣德十年(1435)至正统二年(1437)"诏免正粮上仓"为界,屯田经营方式可区分为领种制和租佃制两个阶段。在租佃制时期,屯军逐渐拥有屯田的永佃权、田面权,分割、削弱了国家的屯田所有权,对屯田走向私有化起到关键作用。雍正年间,清廷颁布屯田私有化政策,起初试图采用"赎买私有化"的办法,结果遭到各省官民抵制,不得不改为"无偿私有化"。该方案在清代归并州县的卫所屯田中切实推行,只有尚未裁撤的漕运卫所、新建卫所屯田仍然保持国有制属性,禁止买卖。福建省的屯田契约文书展示了屯田交易实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三国时期仓慈、皇甫隆治理河西述评●杨伟段小强(兰州大学兰州,730000)战国以前的河西,是羌戎等少数民族活动的场所,到战国、秦汉时期,乌孙、塞种、月氏、匈奴等先后游牧于河西,成为这里的统治者。特别是匈奴民族,当时势力很大,《汉书匈奴传》载其拥有“控...  相似文献   

8.
<正> 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河西归属汉室以后,汉芏朝为了充实边防,建立制匈奴通西域的强大根据地,随即在河西筑长城,列亭障,置郡县,移民屯田,实施大规模的开发经营。迨及唐代,对于“境控三边冲要”①屏蔽关陇的河西地区进一步实施了大规模的屯防、屯粮、屯牧之举,河西地区的农业开发遂在前代的基础上获得了更大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称羡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正> 历史上,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繁衍生息的主要是少数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主营畜牧业,间或从事农业,是河西走廊地区的主要开拓者。传说舜时,有三苗迁徒三危。三危,即今甘肃教煌县东南三十里的三危山。实际在瓜、沙、敦煌等州。商朝,西羌据河西地。《后汉书·西羌传》云:“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说文解字》释:“羌,西戎牧羊人也。”所以,较古的河西牧人是“羌”。羌、姜上古同音,互相通用,羌人原为姜姓民族。居住于张掖、酒泉、敦煌一带的羌人就是姜戎,即是羌戎。羌人建立的国家为“行国,逐水草而居”,绝大多数居于山谷之间,从事畜牧业生产,牧养牦牛、羊、马、猪等。他们食肉和乳酪,饮乳浆,习惯  相似文献   

10.
东北地区是满族的故乡,是清王朝“龙兴之地”。公元1644年满洲贵族入主中原,但对东北地区仍十分重视,把盛京(沈阳)作为留都,设八旗官兵驻防,以留守盛京内大臣管辖东北全境。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改设镇守奉天等处将军,即盛京将军。为加强对北部边疆的管辖,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清廷把松花  相似文献   

11.
清代前期河西为何兴盛汤代佳河西,自古以来就是中西陆路交通东段的咽喉要道。战国、秦汉之际,这里是少数民族月氏、乌孙、匈奴的游牧地。汉武帝北击匈奴,收河西地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徙民以实之”,从而使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入河西,当地的游牧经济...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的原文是SilK Way。它是十九世纪末出现的新词,最新使用这个词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李赫特胡芳,后来我国把它译为“丝绸之路”。在古代,东方有中国,西方则有大秦国(今罗马)。人们把通过今至河西走廊、新疆,越帕米尔(古之葱岭),  相似文献   

13.
翁礼华 《浙江经济》2010,(10):61-61
杨炎,字公南,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出生于当地名流之家。青年时曾为河西(治所在今甘肃凉州)节度掌书记。唐肃宗时进入中央政府,但未受重用,唐代宗时宰相元载当权,得到赏识,依靠元载提携官至吏部侍郎,后由于元载被杀,杨炎受到牵连贬官为道州司马。  相似文献   

14.
张利涛 《魅力中国》2011,(18):86-86
公元220年,曹丕即位。曹植地位更不如前,多遭排斥与打击,政治上的失意和地位的急剧变化,使他情绪抑郁非常。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写的《赠白马王彪》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中的任城王曹彰、白马王彪和雍丘王曹植既是兄弟,又同为曹丕所猜忌。《赠白马王彪》反映了曹丕、曹植兄弟之间的斗争,是曹氏宗族内部权位斗争的艺术写照。本文就诗中的任城王曹彰、白马王彪、雍丘王曹植与曹丕的关系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汪三同 《发展》2010,(9):22-22
农都尉是汉代设在边郡地区专门主持屯田的长官,它的设置在两汉开发和巩固边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汉书·百官公卿表》:“农都尉、属国都尉,皆武帝初置。”《续汉书·百官志》云:“农都尉,武帝置,于边郡主屯田殖谷。”《注》引《汉官仪》日:“农都尉不治民。”史书中对河西一带农都尉的记载不多。《汉书·地理志》仅在张掖郡番和下注“农都尉治”,其他十个农都尉不详。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汉末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17.
<正>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08——452年)在位期间,对甘肃河西地区制定了较成功的开发政策。河西地区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古代这里水足草茂,农牧业开发较早。北魏在前代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了在河西发展畜牧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2006,(12):88-96
建水古称“步头”,意为“水边码头”。南诏政权于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正式在建水建筑了土城,取名“惠历”。彝语意为“大海边的城”,汉语则将“惠历”直呼之为“建水”。元时设建水州,属临安路(路治在通海),并在建水置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统辖临安、广西(今泸西县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称建水州,改路为府,临安府治移至建水。因此云南史志载:“临安繁华富庶甲于滇中。谚曰‘金临安,银大理’,言斯饶也。”在西南边陲,曾经的蛮夷之地,有中国第二大文庙建水文庙,有仿照《红楼梦》大观园而修建的朱家花园,有世界濒危建筑群团山村…  相似文献   

19.
苏伯明 《西部论丛》2004,(2):12-12,15,16
敦煌位于我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古代“丝绸之路”总绾中西交通的“咽喉之地”。敦煌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它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中国与西域进行政治往来、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镇。莫高窟是东西文化不断荟萃交流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唐甄(公元1630—1704年),原名大陶,字铸万,后更名甄,别号圃亭,达州(今四川达县)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唐甄八岁时,其父唐阶泰为明朝吴江知县,他随父赴任,离开四川,客居吴江。顺治十四年(1657年),唐甄回四川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康熙十年(1671年),被派到山西任长子县知县10个月。他十分注意发展生产,深受民众的爱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