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从事新闻采访,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哪里有新闻。新闻写作的好坏取决于新闻采访,新闻采访的方向来自于新闻线索。在新闻界广为流传一句格言: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记者要腿勤、脚快,要奔波,才能获取鲜活的材料。要想写出一篇好的稿件,善于捕捉和发现新闻线索是必要的前提。一、何谓新闻线索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敏感的捕捉对象,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新闻线索是介入新闻报道的前提,它能够给记者指明到哪里采访,采访什么这样一些大致的方面和范围。对于记者来说,若是新闻线索源源不断,采访就十分活…  相似文献   

2.
冯微 《黑河学刊》2011,(11):33-33
新闻写作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没有了前面的七分,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过往典型新闻案例、追述故事,提高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深入采访是许多新闻界前辈们在新闻写作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简言之,要写出有分量、有社会价值、有影响的好新闻作品,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深入采访,顾名思义,即采访要深入。这四个字听起来容易,并不神秘,然而在实践中,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当你获得一个信息,准备写篇人物通讯时,你将会对深入采访这四个字有深刻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说,采访是否深入关系到作品的成败,关系到作品质量的高低。由于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改革步伐的加快,新闻媒体传递信息工具的先进,要求新闻记者写作的速度也要相应的加快。由于上述种种…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的起点、采访使新闻写作在摄取素材方面有别于文学创作、新闻采访体现了记者职业的重要特点。新闻采访也是认识客观事物、采集和挖掘新闻事实的研究活动。作为一名电视记者,只有在采访上下功夫,才能创造出好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5.
王世凤 《理论观察》2011,(3):173-174
新闻怎样才能“新”?这是新闻记者经常要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新闻的“新”主要取决于采访、写作和发布的速度要快,即迅速、及时。时效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重要条件,是新闻珍贵处的主要保证。时效性越强,新闻性的作用和价值就越大。新闻学把坚持新闻的时效性定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袁亦芳 《魅力中国》2014,(25):266-266
新闻语言中的美学是一个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和谐统一的美学范畴,体现于新闻的真实性与新闻写作的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在意境美、朴素美、情味美、文约美之中,主要通过一些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以及语言等来展现。  相似文献   

7.
新闻最大的特点是“新”,其次是“快”。如何使新闻的内容新鲜、形式新颖、语言清新、底蕴深厚,不仅是新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受众对新闻的要  相似文献   

8.
王姝  郝凤阁 《理论观察》2005,(1):108-109
采访是记者进行新闻写作的基础,是新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时代的发展,使少儿节目逐渐改变了过去纯文艺形式,向新闻性强、信息量大的综合板块节目转型,因此,采访已经成为少儿节目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手段。新闻报道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而对少年儿童这一特定的采访对象,少儿节目记者更应注重熟悉儿童心里,把握好采访技巧,以便顺利获得写作的一手素材。  相似文献   

9.
正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基本功。记者既要慧眼识字宝,又要掌握新闻采访的技巧。否则,即便发现了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也很可能因采访失误而贻误,使"活鱼"在眼前溜掉。然而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遭受拒绝或者干涉、阻挠是经常的事,如何化解这种不利的外在因素,笔者认为这和一个记者的采访功力,特别是提问方式关系  相似文献   

10.
邓萍 《魅力中国》2010,(34):98-99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记者的采访活动必须要遵循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的技巧和规则,其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约束自己、尊重采访对象。所以记者采访新闻需要讲究艺术策略,在这个过程中.采访是新闻写作及其报道前提和基础.新闻采访的艺术性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本文笔者经过深入研读相关材料,对新闻采访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兹将几点见解说明于下。  相似文献   

11.
新闻评论也称为专栏评论,属于评论体裁。新闻评论的狭义俗称小言论,广义的新闻评论包括述评、短评、编者按、编后语等。新闻评论的种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按内容分类,可分为政治评论、经济评论、文艺评论、教育评论、科技评论、体育评论、社会评论等;另一类是按写作形式或规格进行分类,如小言论、编者按、短评等。但不管怎样分类,新闻评论在写作方面要求是相同的,即选材上做到有时代感、言近旨远;立意上做到微言大义、贴近深刻;议论上做到就实论虚,夹叙夹议;结构上做到开门见山,环环相扣;语言上做到生动活泼,准确鲜明;文风上…  相似文献   

12.
王志涛 《魅力中国》2013,(10):292-292
一、突出优势 电视新闻相对于其他媒体的优势就是“新、快、活”,新闻评论也不例外。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审时度势,切中要害,优秀的时评有着匕首和投枪的作用。电视新闻评论以科学的、富有前瞻性的眼光观察社会,发表真诚的、有价值的见解,为听众提供多个分析问题的视角。发挥电视评论的优势,必须按照电视规律进行创新,在“新、快、活”上做文章。新,就最新的新闻事件进行实时评论;快,简捷明快。一语中的;活,语言活泼,从题材和形式上贴近听众。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访在新闻工作中非常重要,新闻采访的方法要根据采访的不同事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新闻工作者在面对不同采访对象时,采访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如谈话法、观察体验法、调查法。  相似文献   

14.
王晶 《黑河学刊》2011,(9):41-41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是采集新闻素材、访问和观察新闻人物、了解新闻事实的活动,新闻采访的目的是在客观实际中发现和捕捉有社会意义和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占有新闻材料,为写作储备新闻元素。  相似文献   

15.
郭秀媛 《理论观察》2006,(3):196-197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一项重要要求,那就是要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近年来,各地新闻媒体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大力倡导记者要深入生活,多采写关注民生的社会新闻,一些平淡之中寓真情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感染受众,产生共鸣。那么如何来衡量一部作品是否达到了平淡之中见真呢?这就要看作品语言的情感“含金量”够不够足。笔者认为:把真情融入采访写作中,是提高新闻语言情感含金量的关键。一、调整相互关系,达到心理接近记者与采访对象接触后,就会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直接的…  相似文献   

16.
新闻语言是在艺术语言、科学语言和生活语言的基础上一步步演变而形成的语言。新闻语言是新闻作品写作的基础语言材料。为了在更大范围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不致产生误解,新闻语言在使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的同时,又要求记者必须尽量使用规范化语言。这使得中俄两国新闻语言具有多语体渗透、褒贬词交织、隐喻、转喻、借代、新词和标点符号语义化等风格。  相似文献   

17.
浅谈期刊编辑的采访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访非常重要,称职的记者必须掌握采访中的技巧,在采访技巧中,对话是新闻采访中的主要形式,对话的目的是为了采集新闻事实;观察是记者“用眼睛采访”,是记者采访中最常用的方法;倾听是记者采访中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掌握被采访者的心理,是获取采访成功的关键。采访中,既要讲究技巧,又要注意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8.
李庆 《魅力中国》2008,(4):13-13
近年来,国内一些成功的电视新闻类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均逐步走出了电视新闻“用语言表述,用画面证实”这一认识上的误区,让镜头语言的叙事和表现功能来突出情节性、故事性、悬念感,可以把这一现象称为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表达,在新闻写作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表达,是采访的目标指向,是新闻创作的物化手段。通过表达,生活中的新闻才能转化为受众所接受的新闻;新闻的价值和功能才能实现;新闻创造主体的本质力量也才能具体地释放出来。因此,新闻表达阶段的分析自然成为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特别需要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20.
一提及“望、闻、问、切”,人们就会想到,这是我国中医在诊断疾病时采用的方法。那么就会有人问:你为什么要提到记者在采访时也可以应用呢?我认为:新闻采访中的“望”,就是记者在采访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被采访的对象、事物和周围的环境,用敏锐的新闻感觉去打量、洞察所采访的事件和人物。“望”,用行家们话说就是“用眼观察”.这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记者采访,首先用眼观察,观察对方有助于提问,观察现场有利于思考,观察贯穿于采访的始终.观察得越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