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经济信息》2006,(14):60-61
话题背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稳步发展和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上市公司的激励约束机制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股权激励受到各方关注。良好的股权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经营者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从而减少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使其更加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
汤鑫 《中国集体经济》2014,(19):123-124
煤机企业是我国的重点行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始终都担任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和责任,因此更好地发展煤机企业,就必须对企业的激励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励企业的员工。良好的激励机制和激励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员工提升工作效率,激励员工进行效益的创收,因此对于煤机企业而言,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针对煤机企业激励机制及具体的改进措施进行比较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杨瑞霖 《特区经济》2011,(9):293-294
企业股权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作为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发展趋势的股权激励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我国企业所采用。本文对股权激励在我国的发展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企业在实行股权激励过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卢建春 《中国经贸》2014,(13):253-254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行被提到了民营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规范企业的内部管理的重要保证,股权激励机制作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激活民营企业的发展动力,推动民营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介绍了股权激励的含义,分析民营企业的股权激励情况,提出股权激励制度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冲突,进而提出民营企业内控制度与股权激励制度冲突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有效的管理层激励机制能够鼓励企业管理者努力工作,促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是企业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吸引和留住优秀管理型人才的关键。以2008—2017年24家出版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出版企业管理层薪酬契约激励现状,针对管理层薪酬与业绩关联较弱、薪酬激励水平不足及管理层持股比例低等问题,从业绩考核评价体系的完善、薪酬激励力度的确定与股权激励机制的构建等角度,提出改善出版企业管理层薪酬契约的保障机制,以期对企业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2006年我国实施股权激励机制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股权激励实施效果以及公司薪酬激励机制两个角度入手,对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股权激励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与国内已有文献不同的结论:管理层股权激励水平与公司业绩的正相关关系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管理层股权激励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张梅 《中国经贸》2011,(18):47-47
股权激励机制作为一种长效激励机制,对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勿庸质疑的作用。文章就当前我国金融企业股权激励制度的完善策略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李建梅 《中国经贸》2012,(14):89-89
现在社会是知识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员工的激励因素是企业能够得到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起着决定性因素是工资薪酬制度的管理。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才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员工的潜力,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工资薪酬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国企混改在进入攻坚阶段以后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是如何有效加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建立差异化的股权激励机制,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和创新力,保持企业稳定发展.深圳对于国有企业的激励制度改革一直都是勇于先行先试的,围绕企业资本功能属性,持续探索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为目标的股票期权长效激励和员工持股报酬制度的建立,创新国企...  相似文献   

10.
激励作为一种组织内部的管理手段,对企业及个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员工"活泼"起来;如何充分调动员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持续激发员工的潜能,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以及整体绩效已经成为管理者的核心命题和人们竞相关注和希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出现了以股权方式作为经营激励机制的薪酬制度,股权实质上是企业所有对经营的一项长期激励制度,企业所有的目的就是利用一种长期潜在收益激励经营,促使企业经营利用目标与所有目标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保证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而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通过行使这种权利获得丰厚报酬。股权激励机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建立了企业经营与所胡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股权在提升企业业绩、降低代理成本、激发经营的聪明才智和敬业精神、积聚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并有效地减少了“晚节不保”的现象,因此在西方,股权激励机制被称之为“金手铐”。  相似文献   

12.
朱琼 《北方经济》2008,(4):22-23
良好的股权激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减少管理者的短期行为,使其更加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病.而美国出现的EVA方法,其激励机制有着更多的优势.因此,将股票期权与EVA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辅助以其它的措施,对真正发挥期权的激励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动态股权激励静态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为众多企业所广泛采用的股权激励方法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按股分配与员工个人工作业绩脱节,长此下去必然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动态股权制的产生虽是一个有力的创新,但是也未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从此目标出发,文章在建立动态股权激励静态模型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围绕模型的设计目标、业绩利润值区间对分配的影响、静态模型对团队行为的影响、静态模型的适用范围、优点及待研究的问题等展开了较深入探讨,认为:动态股权激励静态模型能有效将按资分配与按绩分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激励方式融合在一起,兼顾企业对员工的短期和长期激励,更好地实现企业股权结构和员工分配方式的动态化,因此,该模型对于解决传统股权激励机制缺陷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有效的薪酬制度.能极大地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者和员工分享企业的价值。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中.发展较为迅速的企业的组织形式多是有限责任公司。本文首先探讨了有限责任公司股权激励的几种常用模式.然后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对企业几个不同发展阶段实施股权激励模式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民营企业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海燕  许敏 《特区经济》2007,216(1):93-94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由于其天然而成的特性,相对于国有企业,它有着更灵活更有效的激励方式,但是,民营企业要想在经济舞台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就要在学习现代激励手段的基础上对激励机制进行更完善的创新。股权激励机制就是民营企业激励机制演进过程中的一种制度。本文分析了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6.
宋相洁 《中国经贸》2011,(18):76-76
激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益和未来发展。有效的激励计划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并有利于企业外部的竞争。相反,无效的激励计划则会降低员工工作的效率,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前景。本文就当代管理激励理论和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现状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7.
高管层激励是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产生并普遍运用的有效长期激励手段。实践证明,实施高管层股权激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营业绩,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面临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措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REMM人性假说角度出发,对高层管理者激励机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在对高层管理者"人性"的剖析中,得出高层管理者是不折不扣的REM人。人们专注于一种有效办法,即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并通过它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以此为出发点,对西方国家高管激励方式进行分析,得出复合薪酬激励机制(包括经理持股、期权、长期激励及其他组成),一定程度地满足了高层管理者(广义)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也满足了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同时,与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激励机制进行比较,其结果是我国上市公司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如复合薪酬激励机制来改进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19.
企业经营绩效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我国国有股份制企业低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激励机制存在问题。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 ,股权激励是解决股份公司委托代理矛盾的最好方法之一。本文阐述了股权激励制度的理论基础 ,对股权激励效应进行了分析 ,并针对中国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关于股票期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在20世纪开始进入摸索阶段。近年来,众多中国上市公司将股权激励机制运用到公司的运营管理中,成为长期激励的一种新形式。它在吸引员工的同时,激发和监督员工的工作,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但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中国企业实施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效果却与预想不符。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改变使用原则,调整实施对象,才能最终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