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主要特征是痴迷网络世界和网络情绪宣泄,追求刺激,将网络当作成名工具,甚至存在欺骗行为,严重危害了大学生的学业、身心健康和人生价值追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世界,也成为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分析网络沟通与面对面交流的特点,以及9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利于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详细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如何合理利用、不断提升网络沟通艺术,以达到与90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张梅 《魅力中国》2011,(4):186-187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空前优越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研究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和影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构建以网络文化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新平台.已经成为新时期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就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全面分析,并就如何建设和谐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走进象牙塔,大学生犹如走进了知识的海洋,在这里创造了无数的奇迹,一时间放下沉重的包裹,迎面而来的是清新的网络世界,面对充满诱惑的网络,很多毫无设防的大学生很快就缺失了有效的抵抗能力,成为“网络”的“俘虏”,身体在网络中浸泡,思维被网络隐没,学业慢慢荒废在无形中,谁能成为大学生“网瘾”最有效的手段呢?谁能带领他们远离“网瘾”呢?本文将指引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让青春在校园“社团”活动中绽放,让“网络”成为学习、生活、能力的助手。  相似文献   

5.
韦丹宁 《理论观察》2011,(2):113-114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网络为人类提供了有史以来速度最快、内容最广泛的信息交流方式,面对互联网的大潮,尤其是对时代脉搏跳动特别敏感的大学生们,更是迅速溶入了网络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世界,由此引发的各种网络心理问题日渐突出,成为近年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从大学生过度上网的心态分析及应采取的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参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的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网络诉求和意愿的表达方式,大学生网络舆情也随之应运而生。本文结合台州五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参与情况,认为当前台州高校网络舆情的状况处于良性的发展状态,但由于从众、社会趋同、群体极化、知觉选择性等社会心理现象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极易触发。因此,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高校能立足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立足大学生社会心理预防和疏导机制,通过培育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促进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有些大学生对互联网“一网情深”,网络世界里多元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文章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与解决途径,以期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较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宋程 《重庆与世界》2015,(1):126-128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也不例外。大学生日趋成为中国网民的主体,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道德规范的影响不容忽视。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我们要正确看待大学生网络道德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的功能,对大学生网络道德中存在的问题予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成为参与网络行为的重要主体。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网络道德状况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当代大学生却面临着网络成瘾、网络表达失范、网络社交依赖等诸多网络道德问题。为此,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可以看出: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面临的外部压力、网络环境和教育缺失共同导致了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最后本文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教育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述了加强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了影响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主要有:网络的虚拟和开放、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学校德育的滞后及社会环境等。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研究的主要任务: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1.
袁竹 《黑河学刊》2010,(8):116-116
为谋求利益,各种骗术利用的渠道已从现实社会发展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大学生由于思想单纯、分辨能力差;感情用事,疏于防范;贪小便宜,急功近利等原因,常常上当受骗。要教育大学生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加强同学之间互相沟通、互相帮助,提高防骗能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SOR理论为基础,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网络口碑数量、口碑质量以及发送者的专业性对大学生网络购买意愿的影响机理,同时探讨信任在网络口碑和大学生网络购买意愿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发现,网络口碑质量、发送者专业性和信任正向影响大学生的网络购买意愿,而网络口碑数量对大学生网络购买意愿没有显著影响,此外,信任在网络口碑质量与大学生网络购买意愿,以及发送者专业性和大学生网络购买意愿之间均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研讨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关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交往在二者关系中产生的作用。采用由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合订而成的网络问卷对在校27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表明:网络社会支持在手机成瘾倾向和心理素质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网络交往对其有一定的中介作用,不过中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伦理道德,是指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和交往时所应遵循的原则与规范,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诚信行为、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情感带来了新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伦理意识,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强化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心理调适,健全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5.
青年大学生对建党精神的认同和传承既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也是国家和民族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伟大建党精神能够坚定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自信,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提升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文化支撑。新时代大学生建党精神的认同面临着网络亚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和网络个性化诉求的挑战。当前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把握建党精神的传承性,充分挖掘建党精神的文化基因;把握建党精神的历史性,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把握建党精神的思想性,增强建党精神的学理支撑;把握建党精神的实践性,引导大学生自觉承担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李奕慧  赵娟 《西部大开发》2011,(11):11-12,96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调查内容集中在:当代大学生上网现状;大学生网络成瘾程度。通过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性建议。开展当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可为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发展和减少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提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建议,亦可为高校德育改革提供新思想、新举措。  相似文献   

17.
网络伦理道德,是指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和交往时所应遵循的原则与规范,具有多元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诚信行为、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情感带来了新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伦理意识,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强化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心理调适,健全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研究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优势,提出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运用网络资源,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1、重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2、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堂;3、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4、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19.
大学网络文化构成了大学生新的存在方式,对大学生的交往、学习和日常生活都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大学网络文化的特性使大学生网络审美出现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模糊与转换,网络审美平民化、网络审美成为快乐审美的倾向,对大学生网络生活既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作用。加强大学网络文化中的审美教育,对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以其开放性和多元性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往的重要渠道,深刻影响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同时,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应在整个进程中把握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体系等,以满足新时代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的新标准。从网络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消极影响分析,提出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化的创新路径:利用网络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社会化的思想引领;融合“互联网+第二课堂”拓展大学生社会化的实践路径;提升网络素养发挥大学生社会化的主体作用。旨在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