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明娟  王子成  张建武 《经济地理》2007,27(4):565-570
在比较国内外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选择因子分析法来评价广东省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发现广东省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产业主要是石油化工、仪器仪表、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制造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饮料、食品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业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纺织服装制造业显示竞争劣势;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部分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型产业竞争优势丧失;汽车、电子、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中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以安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五七 《技术经济》2010,29(8):33-37
在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沿海的传统产业出现了向中部加速迁移的趋势,安徽正面临着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根据相对产业梯度模型,以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六省市为样本,对安徽承接沿海转移的目标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安徽在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传统行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显示了明显的承接优势。安徽要增强对产业转移的科技支撑,促进制度创新,改善产业承接环境,以进一步提高区域产业承接绩效。  相似文献   

3.
湖北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中部地区占有绝对优势,起着引领中部工业崛起的重要作用;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产业的竞争力也比较突出,是湖北率先实现中部崛起的支柱性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三,是湖北传统优  相似文献   

4.
汪贵浦  李丹琳  潘龙 《技术经济》2014,33(10):76-82
利用2002年、2005年和2007年浙江省的投入产出表,测度上述3个年份浙江省的产业关联度和梯度,并进行产业分类。结果显示:利用产业梯度测度方法可直接抓住对地区经济发展最有影响力的产业,其测度效果优于产业关联度测度方法,但产业关联度测度在产业分类上具有优势。根据关联度进行排序,同时进行梯度测度,对照验证发现:浙江省的化学工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建筑业是对其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支柱产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子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业等是对其经济增长贡献快速增长的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农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贡献虽然有所减小,但其稳定经济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吉林省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上具有产业集群优势。但吉林省产业集群存在产业间协作不紧密、缺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产业集群缺乏合理规划和布局等问题。应培育龙头企业、深化集群内部分工、培育技术创新网络、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科学规划和布局重点产业集聚区,以提高吉林省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和趋势,是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变量,研究湖北省产业发展所处的融合、集聚状态及其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对于制定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关政策,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价值。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先进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态势进行测算,采用区位熵对湖北省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集聚状态进行测度,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产业融合、产业集聚对先进制造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贡献。结果表明,湖北省处于融合非集聚状态,产业融合对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度低,不仅制约了湖北省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还挤出了产业融合的竞争优势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7.
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从产业规模优势、产业市场优势和产业竞争优势等三个侧面对京津冀三地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三地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南京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状况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与江苏省平均水平相比,南京制造业整体与内部各行业相对竞争力较差,但结构较优;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是南京的支柱性行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与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是优势行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是南京的劣势行业。提出努力提升支柱性行业的竞争力,积极扶持优势行业,加快转移部分劣势行业等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及其区域分布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严格、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加快的背景下,研究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及其区域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构建了衡量产业污染密集程度的方法,识别出我国工业行业中主要的三大水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三大大气污染密集型产业,并进一步分析这些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区域分布及变化状况。整体而言,1997~2007年间东部地区一直是水、大气污染密集型产业的主要分布地区,其中电力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自2001年以来呈现出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造纸及纸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自2006年开始向中部转移,而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尚未表现出明显的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使东部沿海地区以外向型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特征的经济结构面临着较大转型压力,加速了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产业转移步伐。地处东北亚区域中心的黑龙江等老工业基地凭借着自身的资源优势及产业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陈燕 《技术经济》2012,31(6):43-49
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理出发,利用1997—2010年我国29个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变截距模型分析了我国制造业整体的产业内贸易对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利用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分析了29个制造业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对其自主创新产出的间接影响效应和直接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的制造业行业的产业内贸易对其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有所差异;在自主创新能力高的制造业行业中,产业内贸易对其自主创新的影响比较显著;在自主创新能力中等的制造业行业中,除了医药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产业内贸易对其自主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外,其他制造业行业的该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王佳 《时代经贸》2014,(6):214-215
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不同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优化的必然要求。从有利条件上看,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生产要素优势、区位优势明显。从行业上看,河南省在食品工业、铝工业、煤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等行业承接产业转移具有优势。河南应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力,打造产业转移平台,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性转移重大机遇来临之际,中部地区急需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崛起.如何根据自身的产业优势来进行集群式、链式承接,以提升产业内生能力是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笔者以中部制造业为样本,用主成分分析法和Stata编程软件,基于对中部制造业20个具体行业的测度分析,明晰了中部省份各制造业的优势行业,得出了各省如何发挥现有制造业的基础优势,以通过错位竞争、优势互补,来实现高效承接转移产业具体模式路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海峡西岸经济区包含四省的20个城市,地理范围广,内部差异大.本文将海西经济区分为五个地区,运用区位商、比较劳动力生产率和产业梯度系数等分析工具,分析五个地区的产业差异,并根据各自的产业优势选择相应的主导产业.研究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应以通讯设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福建内陆地区应以竹木等传统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粤东地区应以传统制造业和化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赣南地区应以有色金属冶炼业为主导产业、浙西南地区应以电气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文章还进一步讨论了各地区的产业如何转移.  相似文献   

15.
马坤 《当代经济》2011,(9):68-71
本文以显示性投资优势指数、产业静态集聚指数和产业动态集聚指数等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显示出中国在未来产业选择方面要继续重视商业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农林渔业和建筑及房地产业,逐渐培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的投资优势和竞争优势,对采矿业和制造业选择合适的区位进行投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修正的E-G指数和集中度模型,研究中国重工业特别是石化产业集聚演进规律,并通过SPSS回归模型对产业集聚与工业增长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数重工业产业集聚水平出现下降,石化产业集聚变动显示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总体来看,石化产业集聚与工业增长有较强的相关性。石化产业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处于高集聚;中游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处于中度集聚;下游的化学纤维制造业处于极高集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则处于中度集聚。从完善石化产业政策的角度来看,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在促进集聚提升的同时应关注规模经济效益问题;中游的炼焦及下游的化学原料制品业应强调结构调整,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加速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变;下游的化学纤维制造业在提升产业集聚过程中应注重质的积累,规避规模不经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集聚程度是衡量一个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基尼系数、集中率及赫希曼·哈菲德尔指数等指标,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对排名在前八位的省市做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很低,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几个省份.作为规模经济性较强的高技术产业,中国医药制造业只有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才能获得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网络与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斌  冯娟  曾菊新 《经济地理》2007,27(3):427-432
经济全球化催生的区域竞争引发地区合作需求,基于经济一体化目标的城市群战略备受推崇。产业集群网络是区域产业集群的一种空间组合型式,也是一种具有生产效率和创新效应的经济空间组织模式。目前的武汉城市圈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联邦”,但存在区域整合的产业、空间和创新基础。其产业发展潜力分析表明:以钢铁、汽车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为依托,构建区域集群网络,能够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产业组织和创新扩散功能,从而推动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高技术产业作为技术含量高、 环境污染少的典型产业,在节能、 减排和提效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有效集聚高技术产业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本文使用中国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各省份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水平、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集聚水平和不同集聚模式对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整体而言,高技术产业全行业集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之间呈现明显的U型关系;从不同集聚程度来看,平均集聚水平较高的医药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与地区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倒U型关系,其他三大平均集聚水平较低的行业,集聚影响不明显;从不同集聚模式来看,相较于多样化集聚,高技术产业专业化集聚更能促进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但当专业化集聚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影响由促进转为抑制.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向高端转移,进而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有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高技术产业成长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唐根年  徐维祥 《经济地理》2004,24(5):604-608
文章对中国高技术产业成长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上看,中国高技术产业呈现高增长率的成长和发展,无论是高技术产业年产值、增加值,还是利润和出口额等经济指标的年平均增长率均达到10%以上;但从地理空间上分析,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成长、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广东占有极显著的优势;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二个行业具有明显地区性优势的分别是浙江、广东、上海、河北和江苏、浙江、上海、北京;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地区性优势分布在前期国家投资重点地区陕西、黑龙江、江西、辽宁。分地区高技术产业投入地理集中度指数和高技术产业产出地理集中度指数清楚地反映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呈现较明显的集群发展态势,集群主要发生在以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地区。基于上述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问题,并提出菱形状态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空间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