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趋势分析——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国情,在对标准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拓展的基础上,运用我国与美国的数据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趋势进行了实证检验.蛄果表明,在标准的和拓展的两种模型下,人民币实际汇率均存在显著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即我国与美国间可贸易部门和不可贸易部门生产率的差异决定了两国间相对物价水平的差异.其中,拓展模型更加适应我国实际国情,其效应比标准模型显著得多.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的分析框架对揭示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必然趋势有很强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两部门生产率差异的关系——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期实际汇率主要取决于经济的供给面,即生产率的变化,这一思想体现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模型中。文章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理论出发选择合适的计量模型,然后以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表示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通过差分回归模型和协整检验来分析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两部门间生产率差异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符合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结论。在1980~2004年间,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趋势与中国两部门间的生产率差异变化趋势基本相符:非贸易品部门生产率提高幅度大时,人民币趋向于贬值;而贸易品部门生产率提高幅度大时,人民币实际汇率趋向于升值。 相似文献
3.
我国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国际比较(1978-2005)——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关系的重新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一国经济追赶伴随的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的“相对相对增长”会派生本币实际汇率升值趋势。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可贸易与不可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各自增长、相对增长、国际比较增长等指标进行系统估测,发现上述结构性生产率指标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存在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推论一致的经验证据;利用人均或劳均产出等总量性生产率指标检验这一理论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解释力,则存在理论假说变量与度量指标选择不兼容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巴拉萨-萨缪尔森命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和基础性的研究领域,而巴拉萨-萨缪尔森命题则是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假说之一。该命题预言,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通常会出现实际汇率持续升值的现象。巴拉萨-萨缪尔森命题提出以后,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有些文献从理论上对其进行了补充和修正,更多的文献则是对这一命题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的结果绝大部分支持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存在,但也有一些检验的结果对该命题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5.
以Faria和Leon—Ledesma简化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模型为基础,运用Pesaran、Shin和Smith的边限检验法实证分析了1980—2007年期间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伴随着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升值,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中国不成立。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对高估的汇率进行贬值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前奏,非市场化的劳动力市场阻断了BS效应中价格传递机制的发生。但是,如果中国经济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人民币实际汇率在长期中将经历一个升值过程。 相似文献
6.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文献分别从引入需求方传导机制,引入不完全市场竞争框架,完善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升值的传导机制,以及引入一系列宏观经济变量四方面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进行了修正和完善。但对两部门的划分、生产率的选择以及计量检验方法的运用,仍存有争论,包括人民币实际汇率在内的绝大多数检验结果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存在提供了支持的证据,不过也有一些检验对其提出了质疑。在研究我国经济增长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调整和变动趋势中,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传统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进行拓展,从而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是否具有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扩大内需背景下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拓展模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产生巨大冲击,也使人民币汇率问题再一次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结合此次金融危机和我国政府扩大内需政策的背景,在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的基础上引入需求方因素——投资需求,并利用该拓展模型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经验分析,从供求两方面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因素,以求更加客观地反映我国汇率变动和经济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8.
将非线性平滑转移模型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相结合,使用实际汇率对相对生产率进行回归,并在回归残差的基础上建立STAR模型。结果显示残差存在非线性波动,并且具有两个转换函数的STAR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残差的非线性波动特征。证明交易成本、市场参与者的异质性等因素影响了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同时也说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影响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均衡值。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的均衡汇率问题是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一个热点领域。理论界对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研究主要遵循二条路径。一条路径是以购买力平价论或"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为基础;另一路径是通过估算一些基本经济变量与实际汇率间系统相关性,间接得出均衡实际汇率。文章通过对两种研究方法的分析,发现虽然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越性,但两者在假设、分析方法和数据可靠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缺乏针对像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体的现实性,这也是现有分析路径的局限,值得理论界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决定及其趋势演变研究——对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模型的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VAR模型证实了生产率、国内消费需求和国际收支状况等因素是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决定因素。实证结果显示,虽然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在我国存在,但是并不显著,我国长期以来的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导致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持续低估。在经济基本面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仍将保持走低趋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和国内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实际汇率将会趋于不断升值。 相似文献
11.
长期经济成长与实际汇率演变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对一国经济成长过程中劳动生产率追赶与实际汇率变动之间联系提出了理论推测。本文介绍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理论内容和经验研究文献,利用国别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考查其主要经验证据。本文还讨论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假说对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问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汇率与股价变动关系:基于汇改后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研究我国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与股市的关系及其传导机制,有助于深刻认识金融市场联动特征,对于防范金融市场风险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实证发现了汇率和股价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两者关系符合流量导向模型,上证指数受到汇率长期影响,从短期来看,股市和汇市存在着交互影响,汇率变化影响股指变动有时滞。运用滚动窗口的Granger检验和加入其他重要宏观变量的多变量协整检验,本文证明了这种长期关系具有较强的稳健性。进一步从板块指数与汇率的关系来看,房地产、金融、民航、石化、钢铁指数均与汇率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汇率变化是这些板块指数的Granger原因。最后,本文对实证结果做出分析并指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3.
理解中国的实际汇率:一价定律偏离还是相对价格变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1997年1月至2010年9月的数据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分解,发现可贸易品偏离一价定律因素可以解释实际汇率波动的60%—80%,而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之间的相对价格波动只能解释实际汇率波动的20%—40%。这意味着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需要更多地从可贸易产品出发,不应仅仅强调国内不可贸易品与可贸易品的相对价格变化。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可贸易品因素对于解释人民币实际汇率占主导的结论,与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经济体发展阶段有关。但是,上述结论并不意味着传统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失灵。事实上,当在计量回归中控制可贸易品偏离一价定律因素以后,巴萨效应在中国显著成立。只不过,相对于可贸易品偏离一价定律因素,巴萨效应对实际汇率波动的影响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4.
Takashi Unayama 《Journal of Economics》2003,79(1):41-60
This paper introduces product variety into the Balassa-Samuelson model in order to extend the model of real 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With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real exchange rates depend not only on the relative price of nontradables to
tradables but also on relative prices among tradables. This paper identifies a new factor that determines the extent of variety,
termed Infrastructural Technology, and that affects real exchange rates not through the relative price of nontradables but
through relative prices among tradables. This paper also conducts empirical tests, and the results of these tests support
the model.
Received May 31, 2001; revised version received March 20, 2002
Published online: April 30, 2003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本文运用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和协整理论,测算1984—2004年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的季度状况,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在此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币值低估和两个阶段的币值高估。结合这21年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率,划分阶段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的经济效应,可以发现:较大幅度的实际汇率错位对涉外经济变量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而低幅度的实际汇率错位,不会对经济产生较大危害,经济系统本身可自动调节;另外,实际汇率错位对涉外经济变量的变动有非常好的解释作用,这反过来证明,对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状况的测算是准确的。通过建立计量模型,从1984—2004年整体时段来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实际汇率错位对出口和进口都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行为均衡汇率模型,采用1994年第1季度-2008年第2季度的时序数据样本,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测算了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并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基本面因素能较好地拟合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过程;人民币实际汇率经历了三次低估和三次高估,但失调程度并不严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构建关于实际外部财富、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与实际汇率关系的跨时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然后利用1981-2009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中国实际外部财富、贸易条件以及国内外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长期看,中国实际外部财富的急剧攀升会引发人民币实际汇率快速升值;中国贸易部门相对非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上升会促使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而国外贸易部门相对非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则会降低人民币实际汇率,净效应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并不能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长期波动;中国贸易条件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不明显。短期内,中国实际外部财富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作用关系与长期一致。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保持人民币实际汇率相对稳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中国对28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出口的面板数据,对比分析了2005年汇改前后人民币名义汇率波动风险和实际汇率波动风险对中国出口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后发现:无论是汇改前还是汇改后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风险对中国的出口均未产生显著影响;而汇改后,人民币名义汇率波动风险却对中国的出口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由此可见,相对于实际汇率波动风险而言,名义汇率波动风险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9.
联合外汇干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干预分析模型来考察日、美两国央行对日元 美元汇率进行的联合干预的效果 ,以得到外汇干预是否对汇率产生影响以及该影响能否持久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 ,1 998年 6月 1 7日 ,美、日联合外汇干预对日元 美元汇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联合干预与非联合干预在效果上没有重大差别 ,其影响很短暂。因此 ,汇率变动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不是外汇干预 ,而是货币所在国国内经济、国际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国际资本流动等变量的变动 相似文献
20.
由于受传统文化、激励机制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的影响,中国的富人慈善事业存在着捐赠量较小、捐赠领域不均衡、慈善载体公信力不足等问题,未充分发挥其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文章利用社会交换理论,分析了从事社会慈善事业给富人自身及其拥有的企业、基金会等带来的内在和外在的收益,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