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后税费时代,农村社区公共品供给出现了结构不合理、效率与质量不高、供给主体权责失衡等多方面问题,深入探析可以发现其根源在于国家基础性权力与乡村治权在公共品供给方面的割裂.推动公共品供给机制创新,必须实现国家与乡村在理念、资金、制度三方面的有效链接.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2021,(10):99-109
资源下乡背景下,部分农民在项目落地过程中的不合作行为是阻碍村级公共品得到充分有效供给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意识所在。实地研究发现,项目落地会对农民的生产生活资料造成破坏,形成村级公共品供给的"落地成本",农民不愿承担这一成本是其不合作行为的产生根源。广西星村的经验表明,通过转变资源下乡形式、调整基层治理单元并强化规则供给,可以建立村级公共品供给的"村社包干"模式。该模式能够重构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并激活基层民主,从而有效激发农民承担"落地成本"的意识与意愿,实现对农民不合作行为的有效治理。"村社包干"模式的提出为资源下乡背景下的村级公共品供给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陈思奇 《山西农经》2022,(11):43-45
近年来,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呈现“碎片化”特征,即供给主体、供给决策及供给监督“碎片化”。基于此,应引入新公共治理理论中的整体性治理理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整体性治理取向与无缝隙供给养老公共服务的优势,整合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建构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机制;整合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决策机制,实现供需有效对接;整合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监督机制,构建科学评估反馈体系。  相似文献   

4.
胡晓映 《农村经济》2022,(11):96-104
资源下乡背景下,公共品如何实现有效供给是基层治理中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制度变迁视角出发,以成都村公资金1.5年制度实践为切入点,探讨资源下乡过程中基层公共品供给困境的内在机制。依据制度规范化和制度转型这两个关键节点,研究发现,村公资金制度实践出现了资源使用效率降低、实质民主转为形式民主、治理目标偏移的三重困境。而造成村公资金制度实践困境的内在机制在于:规则过密化带来制度运转和资金使用的附着成本过高,无法与村庄需求相适配;政府治理事务介入村庄治理,挤压了村庄内部治理空间,村庄成为治理客体失去自主性;公共品供给目标模糊化,致使制度实践中多重目标张力难以弥合,打破了村庄原本的良性治理秩序。为此,在公共品供给中,要创新资源输入方式,实现资金使用自主权下放;激活村内民主,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明确资金输入目标,契合村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品除了具有一般公共品的特性外,还具有收益外部性、成本沉淀性、多样性、层次性、阶段性和公平性几个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农村公共品不应该只由单一的政府供给,而应该由政府、盈利与非盈利组织、农村社区和农村居民个人、其他社会力量等共同供给,但政府应承坦起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主体地位,同时要明确划分各供给主体的责任,以确保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6.
农村公共品的非政府组织供给与政策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仍处于高度匮乏状态,且供给主体单一。而非政府组织由于在组织方式、信息取得等方面的优势,政府应当鼓励其在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发挥作用,这样,既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供给的不足,又可以形成农村公共品社会化供给的多元化格局,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结构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具有内在的联系,不同的乡村治理结构,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模式各不相同,而与其相应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也会存在着显著差异,尤其是乡村治理的组织体制或治理结构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其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到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可以说,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公共物品合理筹资和有效供给的前提,而有效的乡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又成为实现乡村治理的有效途径.本文从现行的乡村治理结构入手,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及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影响,进而提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8.
与我国城镇社会保障相比,兵团农牧团场社会保障在基金供给主体、保障对象和保障作用方面具有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它作为一种俱乐部产品也必然存在公共品特性,而研究它的公共品特性对于兵团农牧团场社会保障这种公共品的高效供给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在分析团场社会保障的产生历史背景、特殊性的基础之上,运用公共品理论提出了团场社会保障的公共品特性,进而对当前团场社会保障所面临的问题从公共品供给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提出一些有益于团场社会保障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与我国城镇社会保障相比,兵团农牧团场社会保障在基金供给主体、保障对象和保障作用方面具有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它作为一种俱乐部产品也必然存在公共品特性,而研究它的公共品特性对于兵团农牧团场社会保障这种公共品的高效供给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在分析团场社会保障的产生历史背景、特殊性的基础之上,运用公共品理论提出了团场社会保障的公共品特性,进而对当前团场社会保障所面临的问题从公共品供给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提出一些有益于团场社会保障改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的博弈研究——基于行为差异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如政府、村级组织、农民等作为"经济人"通常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其目标取向均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多样性特征,进而决定了其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的行为差异。农村公共品供给各主体不同的行为取向及相互之间存在的博弈是造成农村公共品供给滞后短缺问题的症结所在。政府是农村公共品供给最强势主体,是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难题的关键。地方政府的局部非理性特征决定了其供给行为的扭曲,中央政府应对其约束与激励并举。农民由于内生合作能力的贫弱较难成为农村公共品供给主体,需要一个自上而下凭借行政强力的乡村组织介入到村庄秩序的建立中,同时也要健全农民的利益诉求机制和民主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公共品有两大问题,即从何处获得供给资源及如何实现公平和效率。农业税时期,国家供给责任不清晰,农民供给任务过重,基层治理出现问题;后税费时期,国家强化供给责任,无论项目化管理技术,抑或向市场购买服务,均存在基层实践问题。如果允许县域适度整合项目资金,以村社集体为载体输入项目,能实现农村公共品供给目标。  相似文献   

12.
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问题一直是关系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重点课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这一课题已成为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重点。《自为与共享——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社会基础》一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角度较新,立足农村特困地区,将农村公共品供给放在农村特有的社会环境下,以农民为主体,围绕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社会基础展开讨论,得出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公共品长期供给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比较强势地方政府公共品供给行为与各部门公共品需求决定机制来探讨中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不足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偏向的公共品供给配置内生于地方官员在追求政治晋升和维持社会稳定之间的权衡;而各部门的公共品需求则取决于二元经济背景下各部门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因此,部门间公共品供给配置的政治决定机制和各部门公共品需求的市场效率原则之间的割裂导致了农村公共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错配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建国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公共品供给主要经历了三次路径变迁。现阶段农村公共品供给普遍采用自上而下项目制供给模式,由于委托-代理链条过长、脱嵌于村庄社会、失去集体经济组织参与等问题,易形成"最后一公里困境"与"分利秩序"。本文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公共品供给的一个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发现集体经济组织在其中体现出经济与社会双重动力。一方面,改革通过缩短委托-代理链条与赋予农户剩余索取权实现了公共品高效供给与农户增收,体现出经济动力;另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生于村庄,紧密地嵌入当地社会结构关系、政治、文化中,因而在公共品供给过程中培育了基层团结合作、自我发展的社会动力。村集体的组织能力、施工能力,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与执政文化等要素影响着两方面动力的强度与稳定性。须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人才引入、政策制定与完善、党的执政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精准动力激发,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参与公共品供给过程中的经济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农村公共品的供给问题一直是关系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重点课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完善,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这一课题已成为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重点。《自为与共享——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社会基础》一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角度较新,立足农村特困地区,将农村公共品供给放在农村特有的社会环境下,以农民为主体,围绕农村公共品供给的社会基础展开讨论,得出了一系列富有见地的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农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给不足及结构失衡已经严重制约了改革和发展.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对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希望通过对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及其原因的探析,寻求政府与农村更好的契合点,让两者充分发挥其各自优势,达到帕雷托改进.  相似文献   

17.
朱雯 《农村经济》2022,(6):119-125
税费的取消改变了公共品的供给方式,国家主要以项目的方式向下输入资源,但项目落实过程中容易产生意外后果,项目资源遭到损耗。在资源下乡的背景下,湖北S村落实的公共品与村民需求相符,建立了制度化的渠道让村民参与协商,公共品的实施过程公开化、规范化,并积极回应“钉子户”问题,这提高了村庄承接国家资源的能力,也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研究发现,村庄有效承接资源的关键在于合意的生成,乡村干部之间以及村庄内部在制度监督和关系动员中形成相互合作的行动状态。  相似文献   

18.
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前提。我国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困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职能履行不到位,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低下;二是在合作治理过程中,政府引导角色扮演不到位,村民政治冷漠现象普存,社会组织等治理主体发展畸形。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效度。应从完善自身职能水平、支持公民协商参与治理模式、扶持社会组织良性发展等多维路径促进农村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基层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乡村治理是指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品的活动。乡村政府或乡村其他权威机构构成了乡村治理的主体,国家基本制度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政治环境。在乡村治理活动中,治理主体  相似文献   

20.
水利建设是关系到提升国家减灾抗灾能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大事,而金融在支持水利建设方面则大有可为。 一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应主动配合地方政府,为水利部门和金融机构搭建对接平台,沟通和实现双方的投融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