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学视角中的农村土地三权分离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探讨农村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离改革是否符合法学原理,研究如何推进相应的制度建设。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结果: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分离为独立的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土地所有权是法律概念,而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不是法律概念,因此农村土地三权分离存在明显的法学悖论。研究结论:法学中的权利与经济学中的产权具有较大的区别,必须在物权债权二元财产权体系中确定农村土地的权利结构。  相似文献   

2.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是对农地产权的再创新,有利于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农业产出率,也是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极大地激活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土地流转已达耕地面积的26%.但在土地流转中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 黑龙江垦区是计划经济时期,在国家投资进行大规模开荒的基础上,按照所在地域、隶属关系及管辖权限的划分,形成的生产经营行政组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在土地规模化和农业绿色发展的背景下,从全国和地区层面分析家庭农场土地经营规模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的总体影响,发现其应用概率显著提高了具体土地规模区间。研究方法:运用IV方法对LPM和Probit模型进行估计。研究结果:(1)土地经营规模对农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土地经营规模每增加100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概率平均提高2.10%。(2)政府倡导的适度规模经营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并不存在矛盾。相对于土地经营规模75亩以下的农场,当土地经营规模达到110亩后,农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概率会显著提高;110~225亩与225亩以上的农场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概率无显著性差异。(3)相比于东北地区的样本农场,土地经营规模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的正向影响效应在西部地区的样本农场中更明显。研究结论:促进土地向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流转,注重不同地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湖南家庭农场发展为研究背景,在土地流转机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政策、金融资金、土地管理、农民自身意识等层面探讨制约土地流转的因素,提出促进土地流转助力家庭农场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2013年的一号文件中被正式提出来,但是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却已经在上海、湖北、安徽和福建等地的局部地区试点成功,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适应我国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可以有效地推动贵州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在贵州,家庭农场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如:土地流转渠道不畅、农户资金缺乏和农场经营管理人员对经营管理知识的缺乏等。本文以上海松江模式和湖北武汉模式的成功经验为起点,结合贵州地区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实证检验土地细碎化对仅从事粮食作物经营的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研究方法:采用半对数模型,利用全国范围内776个家庭农场和1 166个专业大户的微观调查数据。研究结果:土地细碎化对仅从事粮食作物经营的"规模农户"单位产量总生产成本具有稳定的正向影响,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地块数量每增加1块,从事粮食作物经营的"规模农户"单位产量总成本将上升1.03%。从分项成本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地块数量每增加1块,单位产量化肥成本增加0.86%,单位产量种子成本增加1.23%,单位产量机械作业成本增加1.01%,单位产量其他成本增加0.94%。研究结论:相关部门在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过程中应更多关注耕地的细碎化经营问题;未来需在明确土地权属的基础上鼓励并开展土地细碎化整治行动;应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适度规模经营,在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时科学确定合理的规模边界。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完成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明确成员权益后,需要重点解决集体经济的治理与经营机制问题,以确保集体资产有效经营和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这样才能让集体成员的财产权益得以充分保障和实现。农村集体资产存在分散性、公共性以及社会保障性特征,而且集体经济组织目前自身经营管理能力较为薄弱,难以充分释放经营活力。本文基于公共资源治理理论,构建了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共识决策和外部合作经营的双层治理框架,以此为基础剖析湄潭县3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经营模式。本文研究表明,在维护集体资产统一性的前提下,基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分层治理机制,通过统分结合、外部联合的开放创新经营,可以将集体资产社会保障属性与市场经营属性适度分离、经营风险适度隔离,为集体资产融入市场、释放经营活力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适度经营规模是理想与现实结合的产物,是多方妥协、多方权衡的结果。粮食作物适度经营规模的确定应考虑务农收入和土地生产效率两个方面,适度规模一般在100-400亩之间。我国每个农户持有的耕地过少且承包经营权不稳定,加之农户严重分化,致使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交易成本极高;同时,土地只能原址利用造成的垄断以及农户间的相互熟识与攀比,使出租方索要的地租向最高标准看齐,致使租地者的边际地租曲线随规模扩大而迅速提高,规模经营带来的好处大多被地租上涨所抵消。这两个成本困境使得直接从农户手里租地实现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非常困难。政府必须采取差别化政策,对种粮家庭农场给予支持,同时借助中介机构降低土地流转的成本。  相似文献   

10.
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保持长期稳定的土地经营权是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家庭农场的数据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分析比较不同流转模式下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稳定性。研究发现:在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稳定性评价指标中,专用性资产、渠道冲突和渠道满意度等指标权重较大;不同土地流转模式下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的稳定性有所不同,其稳定性结果的次序由小到大为:股份合作制流转>反租倒包流转>出租流转。鉴于此,本文建议有关部门在推进家庭农场土地流转时应优先考虑股份合作制流转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于一般的农地制度创新,沿海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属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范畴,其核心是土地开发权的界定问题。乡村工业化既推动了土地开发权从国家向集体转移,也影响了这一权利的配置方向。本文研究发现,不同乡村工业化模式形塑出不同的土地制度,珠三角的外资充裕型、苏南的外资竞争型、浙江的内生资本稀缺型工业化模式,分别产生了保护股民利益的土地共有制,强调政府统筹能力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与有利内生资本积累的"公有私占"的土地制度类型,三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性工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这表明,评价土地制度的绩效,必须着重考虑具体的工业化模式。当前,中国正处于全球资本竞争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仍然需要发挥土地集体所有制统筹土地开发权的优势,为建立服务于工业发展的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保障,同时,也应当加强土地的再分配功能,保护农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利,提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陈雪原 《南方农村》2013,29(4):20-25,31
本文从北京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历史新阶段出发,探索下一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分析了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基础条件、重大意义、基本类型、面临问题,并从产权社会化角度提出了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总体思路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从国家政策、土地管理法规、城镇化进程、地籍调查确权、遥感、勘界、测绘等多角度探讨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如何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调查确权工作,同时,对调查确权工作中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之后,家庭式的分户经营为主的林业经营形式更加稳固,而曾为集体林区林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乡村林场则陷入内外部经营不善的困境,更面临着林农收回林地资源而倒闭的问题,进一步剖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改革乡村林场经营体制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在对城乡一体化实现之后的社会图景进行基本把握的前提下,确认集体土地所有权存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演进的应然形式。研究方法:演绎法,归谬法。研究结果:在城乡一体化目标视域下,集体土地所有权得以存在的身份基础将丧失,其制度功能亦将失效,故集体土地所有权必将消亡。另一方面,以私人所有权替代集体所有权亦不可取。研究结论:在构建完备的农村土地用益物权体系基础上,以国家所有权概括承继集体所有权方是正途。既与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相符,同时亦保持了城乡法制统一,并真正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毁约弃耕”等现象引发广泛关注,不少新闻报道指出土地流转租金的居高不下甚至持续上涨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本文利用全国家庭农场监测数据,以玉米种植农场为分析对象进行相关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从2015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的下调,到2016年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全国玉米种植农场的土地流转租金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在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的地区,2017年玉米种植农场的平均流转租金止跌回升。进一步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调整显著降低了玉米种植农场的土地流转租金;在没有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的地区,租金的显著下降持续到2017年;在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的地区,补贴对玉米种植农场2017年的租金产生了正向影响。同时,政策调整对租金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此外,家庭农场的相关特征等因素也影响着土地流转租金。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从土地产权收回、转让和继承,探究集体成员身份与产权相对分离理论及制定面向未来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研究结果:社会保障在城乡一体,集体成员身份保障功能在弱化,让农民工带财产进城需产权和身份分离,新型利益冲突需立法调控。研究结论:新型身份和产权关系应以农为本,逐步分离产权和身份绝对的绑定关系;土地经营权人可成为新社员和有偿使用宅基地;因入公职而离社,个人的由家庭共享,全家离社的承包地收回,宅基地保留与否视住房保障;宅基地资格权可为市民继承和转让,避免为占地新建闲置房;有农技的可优先继承股份和承包地;全家出国的,收回其土地产权;退休或恢复国籍回乡,可有偿使用宅基地。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的农民利益保障提供对策建议,以利于"增减挂钩"工作的健康推进。研究方法:实证分析。研究结果:目前"增减挂钩"中,拆迁补偿标准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集中安置是大多数农民的安置意愿、方便耕作是安置选址的关注点、生活成本的提高是农民集中安置到城镇最担心的问题;"增减挂钩"中影响农民利益的主要障碍因素包括:工作理念的偏差、农民利益保障的理论基础薄弱、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农民利益保障监督机制缺失、忽视区域差异而盲目推进。研究结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增减挂钩"中的农民利益:(1)正确树立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城乡统筹的工作理念;(2)建立科学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3)实施区域差异化城乡增减挂钩政策,因地制宜,稳步推进;(4)建立严格的农民利益保障监督机制;(5)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土地规划)编制程序,为《土地管理法》修改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价值分析和规范分析。研究结果:分析得出提高土地规划编制程序的民主性具有重要意义,并认为可以通过完善人大参与和公众参与提高编制程序的民主性,进而指出现有法律关于土地规划编制程序民主性规定的不足,对提高土地规划编制程序民主性的法律保障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结论:地方各级土地规划应当经同级人大常委会或人大审议,全国土地规划应当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同意;县级以上土地规划草案可采用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各种方式征求意见,乡镇土地规划草案应当召开听证会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六安市为例,以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法,测算安徽省六安市各县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并从自然适宜、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可行以及潜力可拓展等4个方面,建立相应限制条件下的指标体系,依据"木桶效应"和"最小因子限制律"理论,对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进行逐级修正的测算,以期更加科学地指导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