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发展与现代转型的耦合衍生了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的逻辑发展进路,也形塑了工业、现代乃至风险的中国式多元社会运行轨迹.城乡分治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村环境问题失序、环境污染转移等累积性或突发性环境风险仍处于不断扩张的态势.实施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城乡环境风险治理的"权力—权利"体系重构和制度变革提供...  相似文献   

2.
基于政策文本梳理与相关案例分析,从“两山”转化的路径选择依据、现实要求和实现路径3个层面对“两山”转化的发展思路、兼顾因素、最终目标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而回答在“两山”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如何转?”“何时转?”“向哪转?”等现实问题。研究表明:在“两山”转化路径选择过程中需要准确评估政策要求、发展基础和风险效益等因素;“两山”转化必须从限制性要求、发展性要求和保障性要求3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正视资源约束带来的发展限制,统筹收入分配、产业培育和区域协调的多维目标,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转化的实现路径可以遵循“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发展思路,系统地解决保护修复、资源活化及生态价值规模化利用等问题,最终实现发展成果共建共治共享目标。  相似文献   

3.
2019年6月,“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正式成立,但目前学者对乡村振兴联合体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尚未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杭州市开始着手尝试与探索乡村振兴联合体共富模式,文章通过分析与研究富阳区正在开展的乡村振兴联合体创新实践案例,明确乡村振兴联合体的基本理念,梳理乡村振兴联合体实践的经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振兴需融合发展,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内在统一。目前乡村振兴过程中还存在着盲目向“城镇化”看齐、盲目追求产业“规模化”、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及乡村振兴相关政策亟待加强等难题,需要通过强化乡村振兴产业政策的融合性服务功能、完善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培育乡村产学研融合发展体系及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路径促进乡村产业融合,以产业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举措。在此背景下,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剖析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战略耦合机理,梳理江苏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推动江苏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措施。  相似文献   

6.
连亚晋 《山西农经》2023,(11):25-27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最终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对推进农村共同富裕进行研究,需要厘清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当前,推动农村发展的现实困境主要体现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人才资源限制以及城乡融合程度较低3个方面,提出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引进人才资源、发展基本公共服务4个措施,以期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互动关系,在深入了解我国城乡发展规律与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探析符合时代要求的乡村振兴路径对于突出乡村地域功能特色,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意义。[方法]文章从乡村地域功能的角度探析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通过对研究区域的乡村地域功能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振兴目标对振兴路径进行分析。[结果]城乡融合视角下的河南省乡村地域功能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特征,生产发展功能指数其生产发展功能指数主要介于0.035~0.265,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豫南的南阳、驻马店、信阳,中值区集中在豫东北,低值区集中在豫中城市群。生活功能指数主要介于0.015~0.205,低于生产功能指数,呈现出地带性分布特征,生态功能指数介于0.025~0.019,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森林资源较丰富的伏牛山区。总体功能指数介于0.105~0.645,豫西大于豫东,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结论]城乡融合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路径就是补齐乡村的不足与短板,发挥城乡融合优势,通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从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机理来看,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结合当前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阶段性要求,乡村振兴路径探索应基于对乡村地域功能格局与演变规律的科学认知,立足于乡村地域功能类型及地方发展基础,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区推进的指导原则。围绕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体系,总结和梳理不同功能类型的乡村地域空间存在的功能缺陷,分析资源整合方式,促进乡村重构。  相似文献   

8.
政治引领、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的“五治融合”社会治理模式,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新乡贤作为新时代的乡村精英,在当代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通过加强党建引领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完善法德相济的乡村治理制度和强化人才引进与数字化平台建设,有助于提升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在空间的集聚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乡村振兴需要建立在城市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乡村价值的提升与实现、"两山"理念的转化,都有赖于城市居民对乡村价值的需求,这是城市化带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城市化带动乡村振兴还包括乡村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的城市化有两条路径,一条是现有城市对乡村人口进一步吸纳的城市化路径;另一条是乡村人口空间优化基础上的就地就近城市化路径。前者取决于城乡二元制度的破解,后者则取决于乡村振兴中乡村人口在空间上的相对集聚和公共服务有效覆盖的乡村群落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公共网络共享平台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这为乡村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有着重大意义,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增强城乡互融互通。本文基于此背景分析了乡村共享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当前现存的问题,并为今后乡村共享经济如何进一步推进提供了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1.
孟毅  禤冰 《南方农村》2021,37(2):34-39,55
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是广东基本省情和突出短板。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23个评价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法对2018年广东省各地区乡村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得出了推动广东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同时兼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文明建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对于工商资本下乡,市场有需求,企业有动力,但是大量工商资本下乡后却"跑路烂尾"。这种现象实质上是企业要素配置长期失衡的最终表现。本文从要素配置的视角建立了分析框架,并运用晋陕黔浙闽鲁鄂蒙8省(自治区)14县(市、区)的案例调查和问卷调查的企业数据,对本文提出的解释命题进行验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企业管理能力的不适应、要素供求不匹配、市场环境不优化是工商资本下乡后企业经营困难的直接原因;第二,政府对农业领域的过度干预以及农村要素改革系统性、协同性与配套性不足,是工商资本下乡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且盲目下乡、要素错配、经营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围绕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对城乡家庭投资理财行为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着重于农村金融近年来的突破发展以及农村家庭在理财上的进步性,说明乡村振兴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家庭资产结构多元化及城乡家庭居民理财差距逐步缩小。针对此提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将社会治理区分为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并在两个方面实行不同的制度,这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南辕北辙。社会治理的这种二元结构,会导致经济效率降低、社会平等缺失以及社会稳定程度减弱。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中国需要做出系统性改革,最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然而,我国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着供求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良的现实困境。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应优化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创新教育模式,整合城乡师资力量,加强创业教育,促进农村成人教育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客观上要求建设主体必须是具有高知识、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知识型农村青年是新农村建设的未来主体。教育是培养知识型农村青年的主要途径,设置合理的教育体系以培养新农村建设主体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题中之义。本文从调查所得的农村青年学习心理需求的客观基础出发,针对现有农村教育体系设置的不足,提出培育知识型农村青年的农村教育方向应该注重“综合性”和“专业性”,在教育培训内容及教育体系设置上注重多元化、多层次、现代化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的农民利益保障提供对策建议,以利于"增减挂钩"工作的健康推进。研究方法:实证分析。研究结果:目前"增减挂钩"中,拆迁补偿标准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集中安置是大多数农民的安置意愿、方便耕作是安置选址的关注点、生活成本的提高是农民集中安置到城镇最担心的问题;"增减挂钩"中影响农民利益的主要障碍因素包括:工作理念的偏差、农民利益保障的理论基础薄弱、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农民利益保障监督机制缺失、忽视区域差异而盲目推进。研究结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增减挂钩"中的农民利益:(1)正确树立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城乡统筹的工作理念;(2)建立科学的公众参与机制,充分尊重农民意愿;(3)实施区域差异化城乡增减挂钩政策,因地制宜,稳步推进;(4)建立严格的农民利益保障监督机制;(5)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协的各级组织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也是联结最基层的科技工作者和广大农民群体、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纽带。然而,全国层面的科协系统拥有高端的科技,但真正与广大农民群众对接的基层科协却是冷冷清清的尴尬组织,面临编制不足、队伍松散、经费紧缺、激励缺乏、地位不高、机关化和行政化等问题,在有限的人力、财力等资源约束下难以胜任直通基层最后一公里的任务。尽管如此,基层科协和农技协也不乏助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实践创新行动,其中,专家工作站+农技协+公司(协会)+农户是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有效方式。为了推动基层科协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建议建立基层专家工作站、总结各地最佳实践、表彰优秀基层科协组织、出台加强基层科协建设的政策文件、补充县级科协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等。  相似文献   

19.
唐洪松  康静 《南方农村》2020,36(3):42-45,55
构建培训供需契合度评价模型,选取5个一级培训供需指标和35个二级培训供需指标作为评价元素,对四川内江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需契合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级培训供需指标均处于中度契合状态;二级培训供需指标的契合度差异明显,多数处于中度契合和低度契合状态;种养大户、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供需契合度高于家庭农场主。可见,目前内江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供需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总体表现为供不应求,即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不能较好满足农民的需求,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今后的培训过程中,政府应结合农民的需求偏好适当调整培训内容和计划,以提高培训效率。  相似文献   

20.
培育、发展、壮大包括名特优农产品产业在内的新型产业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构建农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选择。南宁名特优农产品产业发展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扩大、产业政策体系日益健全、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在未来时期其产业地位将不断提升、产业消费市场持续扩大、资金和政策支持更有力、产业发展模式更加成熟和完善,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推进南宁名特优农产品产业发展应重点从以下方面发力:发挥好政府宏观调和引导功能,增强名特优农产品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优化名特优农产品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突出特色与挖掘潜力并重,扩大名特优农产品产业发展空间;创新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名特优农产品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