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1997~2009年中国26个省(自治区)农村居民的住户调查数据,将内部习惯形成、外部习惯形成与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相结合,在构建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广义矩方法对其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变动呈现出对收入变动的过度敏感性;农村居民的消费表现出了显著的内部习惯形成,消费存在着棘轮效应;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对农村居民具有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习惯因素对农村居民水产品消费刺激作用的区域差异,选取五个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省份为样本,利用其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水产品消费的时间序列数据,基于习惯形成理论,运用协整理论及方法对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水产品消费行为中的习惯形成效应进行了区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水产品消费行为中存在显著的内部习惯形成效应,基本不存在区域差异;而外部习惯形成效应则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的水产品消费行为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对农村居民则没有显著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广义的收入概念入手,提出收入性质的概念和研究假说,并通过1997~2006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就收入性质对农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①在收入值既定的情况下,收入性质的差异会使农民消费表现出显著不同的消费行为特征;②收入增长性和收入永久性对农民消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收入增长性和收入永久性的提高会促进农民消费的扩大;③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民消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消费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在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质量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借助具有习惯偏好的持久收入消费模型,利用2005~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在城镇化质量不同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对农村居民示范效应的大小。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对于农村居民在消费总支出和发展享受型消费方面的示范效应程度均会加大,进而带动农村居民改变消费习惯,有利于其增加消费支出并改善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5.
申鹏  凌玲 《农村经济》2014,(2):37-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群体逐渐形成了禀赋代际差异的两代农民工,代际禀赋差异导致农民工消费行为的代际变化,使两代农民工产生了不同的身份认同:大部分老一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属于农村传统温饱型消费方式,其在身份认同上仍把自己当作农民,其最终归宿是"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则有着向现代城市消费方式转变的特征,其最终愿景是通过"留城"实现市民化。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3~2012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家庭调查微观面板数据,依据现实对传统习惯形成效应模型进行改进得到经验模型,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的方法对中国农村家庭不同类别食品消费中的习惯形成效应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本文采取递进的方法估计出了不同年份的习惯形成系数以观察习惯形成效应强度的跨年变化。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家庭食品消费存在着习惯形成效应;不同类别食品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强度随年份的变化规律略有不同,但总体而言,习惯形成系数随年份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住户数据为基础,讨论了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中的预防性动机、过度敏感性、消费保险及跨期替代等参数的特征。本文的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具有较为显著的预防性动机,但消费保险机制的作用非常有限,消费行为中也存在显著的过度敏感性。在不同组群的消费者中,这些参数的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田珍  应瑞瑶 《农村经济》2012,(5):103-107
笔者利用2011年江苏省农户的实地调查资料,通过构画出消费补贴前后农户耐用消费品消费分层的比例分布和基本形态,分析消费补贴在不同消费层次农民间的分布情况,研究了现行消费补贴政策的分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补贴在农村居民间的分配不是一个均摊的过程,而是一个"排富"和"抑贫"的过程。消费补贴政策支出的受益在农民间的分配存在着不均衡现象,现行的消费补贴政策主要补贴了农村既有消费意愿又具有一定购买能力的中等收入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因而在短期内有利于刺激消费总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村居民超重肥胖问题迅速蔓延,该现象背后隐含着对个人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利影响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治理负担。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消费结构不合理。在影响居民食物消费的因素中,除收入和价格等传统要素外,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食物消费习惯不容忽视。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采用嵌入动态机制的近乎完美需求系统(AIDS)模型和人体体重形成模型,搭建了“价格/收入—食物—卡路里—体质指数(BMI)”联动关系式,实证分析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及其对超重肥胖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具有显著的习惯形成效应,其中,食用油、谷物、蔬菜的习惯形成效应强度大于其他食物类别;食物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强化了农村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对于收入和食物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引致的营养结构变化是导致农村居民超重肥胖的主要因素;食物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加剧了经济增长背景下农村居民超重肥胖的蔓延趋势。因此,应加强营养均衡导向的健康饮食模式的长期宣传,逐步引导农村居民形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通过饮食干预措施从根源处遏制农村地区超重肥胖蔓延趋势。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消费结构和需求热点变动趋势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从我国农村居民1985-1998年消费结构的实际变动趋势看,表现出结构变动不断升高的现象。在2001-2010年这10年中,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将由前一阶段的平面扩张缓变期进入升级换代的剧变期。“千元级”家电将成为农民消费新热点,但大规模的消费热潮难以形成。如果实行积极的城经秀一体化经济发展政策,拓展农民就业空间,扩大增加收入的途径,提高农民收入,农村消费将成为将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1.
本世纪末农民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的微观资料,借助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全国农民生活消费模式,以定量概念概括反映了农民生活消费变动趋势;另外提供了农民生活消费需求收入弹性、价格弹性估计结果,量化了收入和价格对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影响;此外,通过农民生活消费模式的估计,得出了各消费项目的基本需求支出估计值和本世纪末农民消费结构预测值,对我国九十年代中后期农民消费结构变动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8省的林区家庭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双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对林区农村家庭的生活能源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林区农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正处于向商品化转换的过程中,而且表现出鲜明的能源组合特征;生活能源消费表现出边际倾向递减的规律,未来生活能源消费的重点将主要集中在液化气和电力方面;生活能源消费存在较大的潜力,其中,液化气、秸秆和煤炭消费有更大的上升空间;生活能源消费需求缺乏收入弹性,某一种生活能源价格的变动对其自身需求影响较大,而对其他类生活能源需求量影响较小,电力和薪柴价格变动对其他生活能源需求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一、农民支出结构的扭曲农民支出结构的扭曲,是指农民的支出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不符合农民的经营者地位,其表现为:(1)从1984年开始全国农民人均投资额波动下降。(2)高收入地区,高收入农户的投资额,都低于较低收入地区和较低收入农户。(3)农民消费的增长呈现出巨大的刚性,表现为与收入增长相关联但又有较大独立性的高速增长,并导致了边际消费倾向的上升。  相似文献   

14.
消费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居民消费的增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河北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1978年至今的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模拟,探讨居民消费的变动轨迹,以期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有所帮助。一、河北农村居民消费和收入走势分析1978年至2004年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走势基本分为两个阶段(如图1)。图1生活性消费与纯收入走势图1992年以前,收入和消费的走势基本一致,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1978至1991年河北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  相似文献   

15.
对现阶段我国农民消费倾向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我国农村市场的疲软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消费倾向偏低引起的。本文试图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农民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 ,寻找影响农民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 ,提出正确引导农民消费的政策建议。一、对我国农民消费倾向的实证分析消费可分为生活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 ,本文所说的消费是专指生活性消费。消费倾向是指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率。它有两种形式 :平均消费倾向(APC)和边际消费倾向(MPC) ,前者是指总消费与总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后者是指消费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一)…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项目到期之际,分析农户现有新一轮退耕规模的收入效应对下一步中国退耕还林政策调整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赣南、鄂北地区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均值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规模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新一轮退耕还经济林、生态林规模对农户收入效应表现出差异:还经济林规模与农户收入增速之间存在线性正向关系,并更有利于高收入农户;还生态林规模与农户收入增速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户均退耕规模拐点为9.70亩,在各收入群体中均存在倒U型关系,且表现出益贫性。不同的政策参与强度下还林类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不同。当前新形势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大规模扩张方面存在实践层面的挑战,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退耕还林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同时向经营多元化、功能多样化和综合效益方向转变。对于农户而言,需要综合考虑耕地生产力、家庭资源禀赋后选择合适的退耕规模和林种才能更好发挥政策的增收效应。  相似文献   

17.
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存在"抑制效应"和"示范效应",但是现有研究并未检验双重效应是否有理论逻辑自洽性,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为检验理论逻辑自洽性提供了良好的经验证据。研究发现:一是城乡收入差距降低农村居民消费,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不变;二是城乡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同时存在"抑制效应"和"示范效应",且前者大于后者,从而验证了双重效应具有理论逻辑自洽性;三是双重效应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两方面重要政策含义:一是基于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目标的政策指向是设计并推进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安排;二是中、西部地区除了要降低城乡收入差距外,还要进一步发挥"示范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飞 《农业经济》1996,(4):43-44
农民消费观念即指导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消费的基本思想。消费观念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状况等多种因素。消费观念支配消费行为并在消费行为上得到体现。研究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掌握农民消费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按照农民的需求组织产品的生产和供应。 近十年来,由于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农民中的消费观念也有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费水平由消费不足向追求高程度消费转变。“七五”和“八五”计划期间,农业稳定协调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在客观上为农民增加消费支出提供了物质和资金上的有利条件,农民的消费观念也由无力消费转向追求消费。无论从实物形态消费或价值形态消费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为模型,分别对1981~2008年河北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广义最小二乘法消除模型中存在的自相关,发现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高度线性相关,最后根据模型比较分析了河北省城乡居民消费行为,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湖北省209户农村家庭的入户访谈调查数据,首先运用Probit模型分析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然后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不同消费阶层农户消费行为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家庭消费决策者性别和年龄会影响家庭消费水平;风险偏好型的决策者倾向于增加即期消费而非预防性储蓄;家庭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数量会显著增加高消费农户的家庭支出,而这一因素对低消费农户家庭支出无显著影响;家庭收入水平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最大,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存在显著的消费异质性;收入预期对所有消费阶层的农户消费行为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还没有在高消费和低消费阶层中产生显著的消费引致效应;支付养老保险金不会影响高消费农户的消费水平,但却在低消费农户中产生了显著的消费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