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围绕典型的农机作业服务,表现出从服务需求者向服务供给者转变的动态特征,但现有研究未将此双重角色置于统一的分析框架中,呈现着割裂的研究状态,缺乏对角色转变的逻辑阐释。鉴于此,本文在角色转变的动态视角之下,以农地经营规模变化表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过程,通过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不同农地规模阶段购买和供给农机作业服务所面临的交易成本的变化及其影响,构建探寻双重角色的形成机制和转变逻辑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2021,(4):111-118
农业机械化对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从与农业机械化利用关系密切的农地经营规模着手,基于农户自购农机的现实约束,以及交易成本视角下农户购买农机服务的理论分析,采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的全国调查数据,运用IV ordered probit等计量方法,研究农地经营规模究竟如何影响农户的农业机械化选择。研究表明:农地经营规模与农户购买农机服务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当农户经营规模超过35亩后,更适宜自购农机;以地势、距县城距离两个变量表征的交通条件会显著正向影响农户购买农机服务。因此,在我国仍以小农经营为主的背景下,一方面应鼓励农户购买农机服务,将农户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卷入社会化分工;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符合农户多样化农业生产需求的农机服务体系建立;同时,国家应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乡镇集体鼓励作物区域化、连片化种植,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降低农户采用农机服务的交易成本。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湖南常德市汉寿县和非试点县安乡县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选择政策异质性、规模异质性和主体异质性三个维度来表征异质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推行显著提高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土地经营规模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经营权贷款需求并无显著影响;家庭农场较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需求更强。  相似文献   

4.
农机作业服务是农业资本化的主要方式,是衔接"小农户"与"大生产"的重要桥梁。但农户购买农机还是购买服务,以及购买多大价值的农机,其决策由哪些因素决定?本文通过构建不同规模农户的要素配置模型,分析农户决策的规模边界条件,采用全国9省1056个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购买农机还是购买服务,取决于随农地经营规模扩大而变化的生产目标:成本最小化、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表现为阶段性的资本投入行为:不采用农机、购买服务、购买农机;(2)农业机械和农机服务存在购买的临界规模区间,农地经营规模100亩左右的农户购买农机才符合规模经济,小农户购买农机服务是最优决策;(3)农地规模、农地确权激励农户扩大购买农机的规模,而土地细碎化、非农就业将抑制农户购买农机的价值。可见,中国小农经济走向农业资本化关键的一步,在于诱导大规模农户成为农机作业服务的供给主体,激发小农户购买农机服务的大机械生产需求,分类指导农户走差异化的农业资本化路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全国集体林区2019年485个林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调研数据,在研究森林保险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投资的影响机理的基础上,运用Tobit模型就森林保险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影响进行检验,同时采用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森林保险如何通过扩大规模意愿的中介效应与政府补贴的调节效应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投资行为产生影响。结果表明:购买森林保险能够显著提高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投资积极性,且对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购买森林保险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长期投资具有显著正向效应,而对其短期投资无明显影响;在购买森林保险对提高新型林业经营主体长期投资的影响中,扩大经营规模意愿具有中介效应,政府补贴具有调节效应。因此,应对森林保险产品进行优化,推动中国森林保险业发展;政府保险补贴应尽量向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倾斜,以推动其积极利用保险机制开展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17年河南省6县3179户小麦种植户样本,实证分析了农机服务对不同规模农户的农地产出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中等规模农户的农地产出率较小农户和大农户更能从农机服务中得到改善。其原因在于,小农户更可能增加劳动投入,大农户倾向于自置机械以替代农机服务。进一步证据表明,中等规模农户的农机服务使用率更高,且农机服务与农地产出率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研究表明,发展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并未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随着农业主体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纵向一体化可能成为未来农业经营的重要组织方式。从政策层面来说,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与农机服务市场具有协调一致、相互推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兼具生产与服务功能的农机服务主体是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华北平原农业机械化的调研数据,以农机服务专业户为例,考察了农机服务主体双重角色转变的内在理论逻辑。研究发现,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竞争与交易成本的外部困境,引致农机服务主体服务半径收缩、服务面积与收益同步下降,出现农机和劳动时间的同时闲置;人力资本专用和实物资产专用性的内部矛盾,增加了农机服务主体转入其他行业的粘性,其本身在经营农业方面具有人力资本和机械装备的比较优势;在外部困境与内部矛盾的双重约束下,农机服务主体角色从服务供给主体转变为租地自营兼具对外服务的农地规模经营主体,实现土地规模化与服务规模化的交融发展。本文为思考中国式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新路径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分析经营规模、农地契约特征对农业经营主体农地整治行为与程度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对465位经营者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对于绝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扩大对农地整治积极性存在微弱的负向影响;(2)农地经营面积和转入比例对土地类整治积极性存在负向影响,但相对设施类整治,农业经营者开展土地类整治的积极性更低;(3)契约价格、契约形式、契约对象为村集体、转入农地时具有担保等契约特征对农业经营者农地整治积极性存在显著影响,但契约时长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现阶段要提高新型农业经营者的农地整治积极性,有必要从多方面完善农地契约,而扩大农地流转规模和延长契约期限不一定有效。  相似文献   

9.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基于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480份调研问卷获取的相关数据,引入DEA-Tobit模型对比分析普通农户、耕作大户、农业合作社三种经营主体的耕地利用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业合作社与耕作大户的耕地利用效率明显优于普通农户;农地经营规模、农业收入占比、农地细碎化程度、政府政策补贴、经营主体意愿是影响耕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考量,我国农业应在确保普通农户为主体的基础上,通过适度扩大农地经营规模、改善耕地细碎化状况,扶持并引导合作社与耕作大户,探求多元新型经营主体,提升我国耕地利用效率并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引入资产专用性视角,将农机服务划分为通用资产服务和专用资产服务两类,并探讨农地经营规模如何影响农户对不同性质农机服务的需求。研究结果发现,农地经营规模与农户的通用资产服务需求呈"U型"关系,与农户的专用资产服务需求呈"倒U型"关系,且自我服务与市场服务的替代与补偿关系是其主要作用机制。文中进一步检验了农地经营规模作用于农机服务需求的临界点,结果表明当前中国仍处在临界点之前的阶段,即农地经营规模越大,农户对通用资产服务的需求越低,而对专用资产服务的需求则越高。因此,构建行之有效的农机服务体系应做到"对症下药"。对于通用资产服务,政府应该提高农机补贴,通过鼓励一部分普通农户购买小型农机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对于专用资产服务,政府则应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培育规模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服务主体,以满足农户的农机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分析经营规模、农地契约特征对农业经营主体农地整治行为与程度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对465位经营者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对于绝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扩大对农地整治积极性存在微弱的负向影响;(2)农地经营面积和转入比例对土地类整治积极性存在负向影响,但相对设施类整治,农业经营者开展土地类整治的积极性更低;(3)契约价格、契约形式、契约对象为村集体、转入农地时具有担保等契约特征对农业经营者农地整治积极性存在显著影响,但契约时长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现阶段要提高新型农业经营者的农地整治积极性,有必要从多方面完善农地契约,而扩大农地流转规模和延长契约期限不一定有效。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性服务是促进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重要桥梁,为优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依据江西、湖北等10省区调研获取的740份农户有效微观数据,分析农户购买农业生产性服务偏好异质性特征与来源。研究发现: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均更加偏好于购买产中服务,但前者的偏好强度要高于后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买产前服务的偏好强于小农户,尤其是金融保险服务,但其购买产后服务的偏好则要弱于小农户。二是农户类型、农户基本特征、家庭农业生产禀赋均会对农户购买农业生产性服务偏好异质性产生影响,其中农户类型的影响最为强烈和稳定。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之间产生偏好异质性特征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目的和生产技能的差异。据此,应从优化供给结构和增强需求内动力两个角度,提升农业生产性服务供给精准性。  相似文献   

13.
“大国小农”是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格局。如何在传统农业改造中提升农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小农户走向规模化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命题。农民工回流形成的人力资本补偿与经营方式转型,对于助推中国农业现代化及其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 2016年和2018年两期数据,考察农民工回流对农户农地转入及其规模化经营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留守农户,回流务农农户具有更强的农地转入需求,且农地经营规模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回流农民工通过机械替代劳动力和农业生产性贷款,促进了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不同类型的回流农民工对农户的规模化经营具有差异性影响,其中主动回流、近期回流以及主业务农的回流农民工更有助于农户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另外,在地权稳定与农机服务供给完善的村庄情景下,农民工回流能发挥更大的农地经营规模扩大效应。文章认为,在诸多的小农户中,有过迁移经历的农民工回流务农农户能自发地走向规模化经营,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可动员的基础性力量。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分析农地细碎化对农户农地流转决策的影响。研究方法:成本—收益理论,排序概率选择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细碎化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单位面积农业生产收益,对农户农地最优经营规模产生负向影响;(2)农地细碎化对农户转入意愿产生负向影响,使农地流转市场的需求量减少;(3)农地细碎化对农户转出意愿虽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农地流转市场的供给量增加,但农户转出意愿主要受非农就业影响。研究结论:为活跃农地流转市场,应采取农地整治等措施降低细碎化程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转入农地,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格局,增加农地流转市场的需求量;此外,应深化城市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提供更多更好的非农就业岗位,以吸引农民市民化,使更多的农民愿意转出农地,增加农地流转市场的供给量。  相似文献   

15.
<正>借鉴日本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做法,在推进我国农地经营规模扩大时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借鉴日本做法,以农地整合为抓手,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土地集中连片整理、农地互换的支持力度,为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二是拓宽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服务主体的培养渠道。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农民工返乡和有知识、爱农业的城市各类人员下乡发展现代农业。发挥社区集体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地抛荒现象逐渐产生,抛荒面积持续扩张将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文章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采用Probit和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地抛荒的影响,并引入劳动力转移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资本对农地抛荒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农户抛荒农地的可能性更大。(2)劳动力转移在社会资本对农地抛荒的正向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社会资本促进劳动力转移,从而间接导致农地抛荒现象加剧。(3)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会资本对传统农耕家庭、经营规模较大的家庭抛荒农地的影响更明显。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社会资本对农地抛荒的不利影响,搭建农地流转平台,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高机械化水平,促进农地流转,实现农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梳理已有文献针对土地规模对农户机械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的相关观点,理顺其中问题与逻辑,指出我国南方地区在人多地少的特殊农情与农地流转高交易成本的约束下,单纯追求经营个体增加土地面积的发展惯性并不能有效解决机械技术应用的规模性要求,过度依赖农地流转集中扩大经营规模从而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道路存在一定理论与政策上的误导,需转向以"服务流动"聚合众多小农户机械服务需求的农机服务外包的机械化发展路径。进而,利用广东农户问卷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实证考察影响农户农机服务外包行为的因素。研究发现: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流转面积对农户农机服务外包影响不显著,但土地细碎化是农户选择农机服务外包的重要制约因素;务农劳动力"老龄化"与"女性化"对农户农机外包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农业雇工市场工价、农户的受教育水平、组织化程度及非农收入等禀赋因素及区域政策环境与经济环境变量的区域因素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诱导的创新理论,以广东省112户种粮大户为研究样本,分析其经营特征及农机社会化服务需求,厘清种粮大户烘干服务需求对其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烘干服务需求是影响种粮大户规模经营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否购买烘干服务和家庭人口数对种粮大户扩大经营规模有显著影响,户主年龄、65岁以上人口数、农业收入占比对种粮大户缩小经营规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农地整治前后农户的收入流动性,并分析不同模式的农地整治对农户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差异。[方法]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不同农地整治模式下农户收入流动性差异。[结果](1)农地整治对农户收入流动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实施农地整治后农户收入有明显的"上升"流动趋势;(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的农地整治模式对农户收入流动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农户家庭劳动力规模、农地经营面积和非农收入占比对农户收入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收入初始位置对收入流动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农地整治可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农户收入向上流动;相对于政府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模式对农户收入的提升作用更大。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农地整治,深化改革政府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项目管理体制,大力创新农地整治模式,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地整治,为稳步提升农户收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15年黑、豫两省976个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样本数据,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考察了信贷配给下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经济和土地生产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特殊的农地产权制度下,扩大经营规模对单位产量成本和单位土地面积产量的影响受到信贷市场不完善的制约:一方面,对于受到信贷配给的经营主体,其单位产量成本伴随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而未受到信贷配给的经营主体则能够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另一方面,由于受到信贷配给,扩大经营规模会降低经营主体的亩均投入强度,进而降低单位土地面积产量。进一步,本文估计出对于受到信贷配给的经营主体而言,信贷配给使其单位产量成本提高21%,单位土地面积产量减少26%。同时,相对于自我信贷配给,数量型信贷配给对单位产量成本和单位土地面积产量的不利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