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经济学视角看,腐败行为的发生是基于“预期成本-预期收益-风险”的权衡分析,腐败的预期成本越小,预期收益越大,被查处的风险越小,腐败分子就越容易作案。因此,提高腐败的预期成本,抑制腐败的预期收益,增大腐败分子被查处的风险,是打击与治理腐败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腐败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特殊经济行为.导致腐败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公职人员社会角色双重性、混合经济、"政府产品"问题和制度缺失等.腐败行为有其特定的成本和收益,公职人员是否采取腐败行为与其对于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有关.反腐的重点在于遏制腐败,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腐败成本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遏制腐败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邱艳红  孙明明 《经济师》2006,(7):44-45,48
随着时代发展,腐败行为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文章基于经济人假设对腐败的预期成本收益问题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并指出腐败成本收益分析法应用于实际的复杂性和前提条件。根据成本收益分析,文章在此提出一些解决腐败问题的方案,以求降低腐败的发生率,实现政府行为的廉洁高效。  相似文献   

4.
经济官员拥有着特权。这种特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形成"政治市场",成为特殊商品,进而进行权钱交易。本文对经济腐败的成本收益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经济腐败的风险成本与反经济腐败的对策进行了博弈分析。在对经济腐败决策模型和影响其风险决策的主要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经济腐败行为总是遵循"以最小腐败成本获取最大腐败收益"的经济学原则。因而,加大腐败者的经济腐败成本,可以减少经济腐败,从而降低经济腐败风险,并提出了加强经济腐败风险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腐败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败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虞月君腐败的产生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地理、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本文试图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腐败行为产生的根源。一、腐败的经济学意...  相似文献   

6.
学术腐败与腐败的区别之一是它的主体不仅包括了有公共权力可支配的人,而且还包括无公共权力可运用的人。学术工作者之所以发生学术腐败的行为,是因为其通过权衡利弊,认为学术腐败收益比不腐败的收益更大或者说大得多。我们必须提高学术腐败主体的道德成本、经济成本和法律成本,把学术腐败扼杀在其主体博弈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徐玉凤 《经济经纬》2007,2(5):89-91
本文从国民收入账户的基本原理对腐败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国民收入简易账户加以分解,从而提出腐败所引起的财富转移本身在短期内对国民总财富构不成威胁,而腐败的社会成本会直接减少国民总财富;要使国民收入最大化,就必须使腐败财富转移与腐败的社会成本最小。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削减政府支配公共资源的权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腐败问题的制度透视与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腐败既是一个古老的现象,也是对当代经济发展进程具有显著影响的严峻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腐败既可能通过官员间的竞争而扩散;也可能通过消费者之间的竞争而扩散;在缺乏严明的法律制度的情况下,腐败现象就会滋长。中国封建官僚政治具有其特殊性质,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腐败长期蔓延的制度基础。腐败具有巨大的外部不经济性,腐败活动的社会成本远远超过其私人成本,腐败的社会收益又远远低于私人收益,私人把腐败活动的风险和成本转嫁给社会,是腐败猖獗和造成严重危害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公务员腐败成本—收益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腐败的根本原因是目前的制度安排缺陷,导致腐败成为“高收益低风险”行为,而廉洁成为“低收益”行为,同时公务员缺乏对国家的“信赖感”、对退休之后生活的“安全感”和长期收益的“信任感”。防止国家公务员腐败的根本措施是通过制度创新,使腐败成为被查出概率极高,政治风险极大,经济成本极高,逃避受到法律制裁惩治的程度极小,个人及利益相关者的精神或名誉受到严重损害的行为,同时,使公务员廉洁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  相似文献   

10.
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犯罪成本和犯罪收益,我们发现黑社会性质组织通过加大行为性成本和物质性成本的投入,可以大幅削减心理惩处成本和惩罚成本,从广度和深度上大规模拓展和垄断犯罪市场,使之几何级倍数增加犯罪收益,从而有可能达到犯罪效益的最大化。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心理,掌握黑社会组织犯罪的动机,更有利于打击黑社会组织犯罪。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腐败”定义的基础上,运用“经济人行为假设”、“成本—收益”和“寻租理论”等经济理论工具,对腐败行为的产生进行剖析,探讨了中国当前存在大量腐败现象的经济和社会根源。进而得出不完善制度导致的经济运行的非效率是导致腐败行为产生的最根本源泉,并对腐败治理进行理论分析和建议。指出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遏止腐败行为的有力杠杆,但最根本的措施是推进体制的改革和民主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混合博弈在治理腐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腐败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绊脚石,尤其是钱权交易腐败严重损害了我党的威信和领导形象。从博弈经济学的角度,通过对实行钱权交易的腐败人员在进行策略选择时的纳什均衡解的分析,总结了腐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腐败成本的过低和不均衡的薪酬结构,进而提出了惩治腐败的主要措施:提高腐败成本,高薪养廉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3.
腐败是一个特殊而又严峻的社会问题,他不仅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同时也关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兴衰成败。许多学者有从法律、政治、社会、伦理、心理、文化道德等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腐败的本质、成本-收益和影响,并提出治理腐败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腐败一直是各国面临的难题,它腐蚀机关、败坏风气、阻碍公平,所以腐败问题必须解决.世界各国在很久之前就已经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来防范和治理腐败行为.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腐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尽管反腐倡廉的工作一直在进行,但是腐败行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例如腐败手段多样化、智能化并且腐败金额数量巨大.同时腐败行为具有精心策划、隐蔽性强、风险成本较低等特点,管理者并不能很好的发现治理腐败行为.实践表明单纯的依靠立法制度来打击和制裁腐败行为,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忽视了行贿者本身的"经济人"特性,制定的管理制度过于简单并且相对于腐败行为的收益其处罚过轻.所以开始出现了用成本收益来和博弈论来分析腐败行为,根据腐败的原理,进而找到抑制腐败行为的机制,并且结合当前的相关政策,提出具有实效性的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5.
杨庆磊 《时代经贸》2011,(22):9-9,25
腐败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的一个顽症。目前,许多政府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政策用以遏制腐败、惩治腐败。但是,腐败现象仍然盛行,腐败官员也层出不穷。腐败会对经济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应用制度经济学的原理从成本收益、委托代理理论、寻租理论等角度出发,对政府腐败的成因予以理论分析,并从制度层面提出治理腐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结合经济学理论和实证考察,分析了腐败的经济后果及其原因,并对中国的腐败现象作了一些考察。可以发现,缺乏有效而独立的权力监督体制是腐败的根源,处于转轨中的中国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市场化也是重要的原因。应当改变腐败的风险性、收益和成本等关系,并且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加以改革,完善现代民主政治体制,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分析了纳税筹划的成本和收益,由于风险成本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建立了收益与风险成本的风险与收益关系模型,最后本文指出降低风险成本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8.
规制成本收益分析的理论纷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本收益分析是分析规制政策绩效的重要工具,学者对其褒贬不一,有的学者提出了对规制成本收益分析进行改良甚至是替代成本收益分析的多种方法。尽管规制成本收益分析存在缺陷,但其在实际中有利于促进规制绩效的提高,这对完善中国政府规制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融腐败与金融风险是交织在一起的,金融反腐是维护金融安全的重要一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金融腐败就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利益.它建立在对稀缺资源配置权的基础之上.对"经济人"来说,是遵纪守法还是违法乱纪,往往会根据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来看,金融腐败的传染性非常强,会极大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且具有链条化特征,容易沿着业务链条进行传染,扩大其危害性,扰乱市场秩序,最后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充分认识金融腐败的本质及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使金融腐败的成本远超收益,是抑制金融腐败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20.
多视角下腐败的经济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在当今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由于其掌握着巨大的行政资源和强有力的配置资源的能力,相应产生了政府官员寻租的现象。本文从成本收益,风险偏好以及寻租信号内部化角度进行分析,并应用腐败与寻租的基本模型,从预防和监管角度出发,得出腐败治理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