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深入分析了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进入与退出的步骤和次序,系统概括了量化宽松影响美国债券收益率的机制,全面评估了量化宽松退出影响美元资产和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渠道。提出了中国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的政策建议。其量化宽松退出对中国外汇储备资产安全产生正负双重效应,负向冲击体现为中国持有的长期美国债券价格因收益率上升而下跌,正面效应表现为美元升值与美国股票和不动产的潜在上涨动力增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的重点,不是削减美元资产比例,而是调整美元资产结构,减持剩余存续期较长的美国国债,适当增持美国的较短期国债、股票、企业债券和不动产。  相似文献   

2.
持有高额美国国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一直以美元资产为主,其中,又以美国国债为主要投资方向。我国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客观上要求我国要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美国国债的自身优势使之成为我国外汇管理的重点选择。但我国将大量外汇储备用于投资美国国债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我国应通过完善外汇市场、健全金融体系等措施来消除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资本市场》2007,(10):93-93
即将正式组建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随着对高西庆的任命正在逐渐浮出水面。 AVCJ获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Fund)副理事长高西庆日前受命负责中国1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中2000亿美元的投资。这笔资金将投资于那些回报高于美国国债的资产,而美国国债是有财政盈余的各国政府传统的投资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外汇储备有很大比重集中在美国国债上,金融危机以来,随着美元兑主要关键货币的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是否会大规模缩水引起理论界的极大关注。本文假设中国减持美国国债和中国转而投资欧洲债券两个方面分析其利弊,并提出我国增持美国国债所应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外汇储备的日益增多,过多的外汇储备带来了资源的浪费和持有外汇机会成本的增加,本文旨在说明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必要性,让大多数人能够更好的理解为什么在美元市场如此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仍然选择持有大量美国国债。  相似文献   

6.
主权财富基金与世界经济失衡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世界经济失衡的加剧为主权财富基金提供了巨额的剩余外汇储备,因此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是世界经济失衡的产物。稳定型主权财富基金将新兴经济体大量的剩余外汇储备主要以购买国债的形式流回了美国,对增强世界经济失衡的持续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收益、高风险"的战略型主权财富基金将使得那些原本流入美国国债市场的外汇储备转向日本、欧洲、新兴国家等风险资产市场,从多种途径对世界经济失衡的调整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外汇储备美元资产不但数量超额与结构失衡,而且深陷“美债困境”.为应对现实与潜在风险,可选择减持部分美国国债,逐步缓解“美债困境”,增加不可再生资源投资、核心技术研发投资和对外投资等路径进行优化配置,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外汇储备很大比重集中在美国国债上,金融危机以来,随着美元等关键货币的贬值,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持。截止2011年九月底,我国有近3.2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1.2亿美元美国国债,再次突破历史新高,这引起了理论界极大的关注。本文试对我国增持美国国债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2011年8月,标准普尔评级公司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使美国的债务问题更加凸显。我国是持有美国国债总量最多的国家,美国债务问题使我国面临外汇储备贬值和持有美国国债价值下跌的双重风险。据此,本文在系统分析美国债务负担及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外汇储备、物价水平及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分析其对我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拜婷 《当代经济》2016,(8):30-31
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中美国债券的持有量始终保持高位,我国是美国海外债券的最大持有国.伴随着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美国债务危机、美元贬值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我国的储备资产风险增大,加强对美国债券的风险与对策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我国持有巨额美国国债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主张通过加强中美对话,增加非美元金融产品投资,提高黄金、战略物资储备,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政策措施来降低储备资产风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巨额外汇:买美国国债还是买美国企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华 《经济前沿》2006,(5):56-60
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余额2005年底达到创记录的近5000亿美元,形成一个悖论:一边是外资持续涌入赚取高额回报,推高外汇储备余额;一边是中国的资金持续多年净外流,而投资回报率偏低。中国资本输出路线图:居民把钱存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用部分存款购买央行票据,央行则用这些钱买美国国债。中国高储蓄率、高额外贸增长,在持续补贴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美国的福利。其实,购买美国国债具有风险低、分散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好处,但收益率偏低。理性的做法是按市场规律办事,政府买美国国债,同时鼓励企业并购美国企业,但具体什么时候买,买什么企业,由企业说了算。  相似文献   

12.
美国债务负担日益加重,已从多方面对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中国的外汇储备安全造成极大影响.针对这一现象,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债务的可持续性及构成一国外汇储备安全的因素等方面;而国内的研究则更侧重于具体分析美国债务对我国外汇储备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本文拟对现有文献做出梳理评述,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相似文献   

13.
周阳 《经济》2005,(4):34-36
一面信誓旦旦要削减财政赤字,一面积极推行减税,布什自相矛盾的财政策背后玄机是什么?这对三分之一外汇储备以美国国债形式存在的中国来说,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数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通过对外汇储备与进口比例、阿格沃尔模型等四种确定外汇储备适合规模的方法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比较后,以外汇储备与进口额的比例和外汇储备与外债总额之比建立模型得出结论,表明我国现在持有14000亿美元的超额外汇储备。过高的外汇储备会影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还会威胁本国的经济安全,建议把过剩储备的大部分用于购买美国国债、对外长期贷款、引进尖端人才和技术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美两国经济的本质性差异出发,通过刻画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投资的"循环路径",构建了包括央行、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斯塔克尔伯格及古诺模型,进而模拟出中国外汇储备对外投资对本国经济的间接贡献、合意的外汇储备投资组合,以及最优外汇储备投资规模。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风险资产的规模将影响外汇储备间接转化为美国对中国FDI的比例。同时,中国央行外汇储备规模及投资策略对危机时期的反应不足。改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的主要方法包括降低居民的相对风险回避系数,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居民消费,以及大力发展中国金融市场,降低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16.
人民银行巨额外汇储备的经济性质及其出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国人民银行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背后是相应的国内负债,它不是人民银行的收入,而是由于国内经济失衡和融资结构不合理,通过配套的外汇管理体制而不断集中在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信用资产。人民银行被迫成为需要经营外汇资产的专业机构,新的风险和矛盾接踵而至。解决中国外汇储备问题首先是消除中国外汇储备过速增长的内在发生机制;而对于现有存量资产的管理,主要应从分散风险、培养国际金融专门人才、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强与美国协商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研究证明,在代表性个人与政府效用最大化的情形下,存在由对外购买政府债券引发的通货膨胀上涨的经济路径。而中央银行集中持有居民外汇储备并进行投资的行为可以改变上述路径的传导机制,但无法消除外汇储备增加对通货膨胀上涨的牵引作用。本文就中国持有的外汇储备、美国国债及通货膨胀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远飞 《经济师》2011,(11):71-72
2011年8月5日,标准普尔公司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失去AAA评级。作为美债的最大持有国,我国舆论近期透露出一股对在美资产安全的忧虑。近年来中国持续增持美国国债,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也未减持。文章将从美国国债的概念、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历史与现状、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利与弊等方面,对社会舆论的种种疑虑做一个全面的解析。  相似文献   

19.
陈虹 《资本市场》2012,(8):68-70
<正>安全资产是指获得AAA评级的发达国家的主权债资产和高等级公司债资产,特别是由一国政府发行的主权债曾被市场认为是零风险资产。2010年欧债危机爆发后,全球投资者疯狂追求安全资产。目前,投资者认为的安全资产主要集中于美国国债、德国国债和日本国债。安全资产在逐步减少资产的"绝对安全"这一概念不仅标志着信用评级机构的最高评级,而且融入政府部门审慎  相似文献   

20.
沈刚 《经济》2011,(9):32-33
美国财政部资料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1.1598万亿美元,较4月底增持73亿美元,约占其总债务的8%。美债危机发生以后,作为持有上万亿美元美国国债的最大债权国,很多人担心我国持有的外汇资产缩水,甚至担忧由此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