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是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问题,且更多的体现为源头管理问题,如果没有供应链核心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源头农户的主动参与和紧密协作,我国很难彻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从共生理论视角看,安全农产品供应链中企业与农户的协同行为是以建立和谐共生关系为取向,以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双方共同进化而进行的协调、协作、趋同和互惠共生的活动。 相似文献
2.
姜莉 《商业经济(哈尔滨)》2013,(18)
加强农户信用建设,防范农产品市场道德风险是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可或缺的一面。解决农户信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道德风险问题,应从改变委托-代理关系主体,引入第三方机构的参与;规范管理,加大处罚力度;规范农产品销售渠道,平衡渠道权力;协调各监管单位,拟定统一配套制度体系等方面入手,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产品市场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3.
4.
处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我国更加关注农业发展领域。其中,农户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现阶段比较关注的话题。基于此,主要就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现状及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探究农户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的优化策略,以期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提升农户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上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农户贷款难是我国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信贷行为经常表现为供给行为甚至"惜贷"。本文从农民信贷难的现实出发,总结了信用社信贷供给行为的原因,并根据原因归纳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批市场经营户视角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产品市场可追溯行为对于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良好效果。本文立足农产品批发市场,对市场内经营户的可追溯行为展开调查,并以江西南昌深圳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简称南深农市场)为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市场内经营户实施可追溯行为的比例不高,其自发建立可追溯系统的积极性不高,购买者和农批市场管理者对经营户监督有限;“质量认证”、“买者索票”、“政府处罚措施”和“检查票证频率”对市场内经营户实施可追溯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文章最后指出,坚持政府推动,综合利用批发市场管理方和购买者形成的外部约束力,引导经营商户参加追溯系统建设,充分发挥经营户的主体作用,是建设追溯系统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东北粮食主产区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行为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粮食主产区黑、吉、辽三省36个行政村农户为调研对象,对当地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态度、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当地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了解,并且大部分农户愿意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行为。基于东北粮食生产区的实际调研情况,对影响农户参与的外部政策因素和农户内部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改革以来,农户已成为我国农业的微观经济主体,他不仅是一个经济单位、也是一个社会单位。现在正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对于农户来说,它的决策、投资和劳动力经营行为等都受到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因此,制度变迁下经济市场化对我国农户经营行为影响的研究就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考察,探析该项研究取得的进展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对批发市场经营行为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关系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与社会稳定和谐的大事.而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集中批发交易的平台,是农产品生产、运输、消费链条上的关键环节,农产品批发市场主体安全经营行为对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006年11月,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该法的实施加强了批发市场主体的安全经营行为,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各地政府职能部门与批发市场通过积极的宣传和推广,使批发市场管理人员对该法的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但受某些因素影响,该法的实施效果却不尽理想.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效实施,必须加强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加强政府在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行标准化与基地化生产,充分发挥优质品牌的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农产品安全问题受到大家广泛关注后,一些学者对我国安全农产品的消费行为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研究。本文在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营销决策必须以消费行为审核为基础的原理,对我国安全农产品营销及营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际市场对有机农产品需求不断提高,营养、安全与价格在我国消费者购买评价有机农产品时居于重要地位。基于对北京、武汉消费者的调查,本文统计评价了我国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水平,并对有机农产品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决策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整体认知水平偏低,这是导致我国有机农产品购买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协整分析方法,求解农业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得出了农业财政支出是农民收入增长Granger原因的结论。根据模型结果,农业财政支出每增加一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88元。因此努力增加农业财政支出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构建了一个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识别模型,利用维度层因子结构模型和高阶因子结构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该理论模型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结合来自226家企业数据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得出三点重要结论,第一,该识别模型是一个描述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理论的合理框架结构,包含电子商务应用,信息化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和农产品物流功能四个维度层因子;第二,当前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空间可以提升,而物流信息技术是提升过程中迫待解决的最关键问题;第三,电子信息技术应该契合农产品电商物流的整个过程,各流程环节需要协调统一才能高效率发挥物流功能。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因子分析的农产品供应链绩效评价实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因子分析法评价农产品供应链的绩效水平,主要是将供应链的绩效水平体现在各个因子上,将多种评价指标化繁为简,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建立完整、科学和规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相关性、动态性、全面性、实时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层次性和发展性原则,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成本、运作、服务三个方面,具体指标则包含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收入、供应链利润、产品柔性、响应速度、交货柔性、数量柔性、准时交货率、顾客抱怨率、退货比率、顾客抱怨解决时间、信息化利用增长率、农产品新鲜度等26项。 相似文献
16.
农产品物流主体合作边界及效应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主体的博弈关系。文章从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行为偏好与合作倾向出发,对农产品物流需求主体之间、供给主体之间、供需双方之间合作与不合作情况下的收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合作成本影响合作倾向及合作的经济效应,且需求主体之间的合作能够使物流量价齐升,活跃农产品市场;供给主体之间的合作能够减小规模、提高价格,有利于农产品物流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在供需双方之间的合作中,规模和价格呈反向关系,为最大程度地发挥农产品物流的作用提供了参考。为提高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合作倾向,增加合作收益,应充分重视合作成本的降低。这就要求在政策导向、行业规制、主体融合上有所创新,通过产业联盟和供需联盟等,构建分工协作、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的合作形式,为活跃农产品市场、提高物流效率、增强物流主体积极性提供良好的平台,不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与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农产品信息流通不畅、损耗大和交易成本高等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搭建基于GIS的农产品商务平台,研究其系统设计、GIS数据组织和集成、功能实现和其开发方法等问题,目的是为了利用GIS的存储和处理地理信息的强大能力,共享农产品流通各主体信息、协调各方行为,从整体上优化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资源配置,提高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效益。 相似文献
18.
李英粉 《商业经济(哈尔滨)》2014,(24):13-14
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是保障人类生命安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农产品质量安全中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农产品市场中存在大量不对称信息;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获取暴利,欺骗消费者。有效规避农产品质量安全中道德风险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提高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意识;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提高生产者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构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以法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政府监督管理,以严格监管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问题突出,质量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从供应链的角度进行农产品质量管理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应以农产品供应链为出发点,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各环节的引导监督,形成各主体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贯穿于整个供应链相关主体的经营行为之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20.
浅析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和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