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弱质特性与农业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的目标可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农业生产和各种农产品的社会供给,特别是增加保障食物供给;(2)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务农者)生活水平;(3)稳定农产品市场供给,避免大的供求波动和价格波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物栽培历史的阶段划分和传统农业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 《中国农史》2012,(2):3-16
我国原始农业约开始于1万年之前,最先驯化栽培的主要有黍、粟、稻、麻、菽等粮食作物。生产工具的不断发明更新,外来作物与本土作物的大融合,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对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及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的改变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根据作物栽培历史的技术特点,将之划分为:史前植物(作物)采集驯化期、传统农业萌芽期、北方旱作农业形成发展期、南方稻作农业形成发展期、多熟制农业形成发展期等五个阶段。以作物种质资源的起源、驯化、传播和利用为主线,探索我国传统农业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及动因。本文认为:在我国作物栽培技术不断发展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作物种质资源和农学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农业物质和文化遗产。这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农业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农业保护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入关”之际,我国农业是在什么样的贸易环境和生产环境下发展的呢?这是我们了解和分析农业“入关”效应的基础和关键问题。从生产环境方面考察,目前我国对农产品生产还有一些少量的支持。这些支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财政对农业进行投资,支持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2)财政拨款支援农业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3)对科研进行投资,支持农业技术进步;(4)低价供应农业生产资料,财政对价差予以补贴;(5)向农业发放低息或无息贷款,财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主要围绕产量展开带来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突破农业生产力提升的不可持续性和空间有限的困境,从而有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理论分析推导,实践归纳总结,政策引领分析。[结果]农业是与自然关系密切的产业,农业可持续生产力的提升也必须从资源、环境和生态这些方面寻找根本驱动力,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三型"农业展开。[结论]提升农业可持续生产力要突出3个创新:(1)体系创新,即用生物农业和物理农业构建高效生态农业体系,以逐步替代化学农业;(2)产业创新,即以建立在农业废弃物循环经济基础上的静脉产业促进生产农产品的动脉产业,形成高盈利静动脉产业联合体;(3)模式创新,即创建高效生态农业特效模式,为提升农业可持续生产力找到特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文章的研究目的是为政府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是实地调查法。通过对贡山县的调查,课题组发现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的特色农业存在着以下问题:(1)管理不够规范与科学,当地群众的文化素质偏低;(2)资金投入不足,不利于特色农业的产业化;(3)整体上处于粗放型的水平,经济效益比较低下;(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总之,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水平距离现代农业的标准还比较远,其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效果尚不明显。该文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改善:(1)要对特色农业的发展进行统一管理与科学规划,以避免生产的无序状态;(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促进产业化发展,建设现代农业;(3)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4)努力提高人口较少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6.
农业技术经济学在我国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1)技术经济思想初期酝酿阶段(1956-1958),(2)农业技术经济研究起始阶段(1959-1966),(3)停顿阶段(1966-1977),(4)农业技术经济研究复兴和学科建立阶段(1977-1983)。1983年10月在长沙召开的全国农业技术经济学术讨论会标志着农业技术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形成。国家的两次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63-1972年,1978-1985年)直接推动了农业技术经济学在我国的形成,而农业枝术经济工作者团结合作和有效的学术交流则加快了学科建立的进程。全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在农业技术经济学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业科技投入选择的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农业技术进步以及技术进步促成农业增长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1)农业科研,即技术创新;(2)农业技术的采用;(3)农业技术推广。在这一过程中,资源禀赋和效益准则是决定其能否达到目的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目的的关键。资源禀赋规定了技术变迁的方向,而效益准则则是判定技术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尺码。“科技兴农”首先应该根据上述原则理顺技术进步和技术转化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农业技术选择、科研组织制度的安排、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以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基于陕西省和山东省6个县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地规模经营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农地规模经营政策对地理标志农业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地标准化生产存在中介效应;(2)农户扩大农地经营面积意愿越强、延长农地流转期限意愿越强、低效农地转出意愿越强、劳动力转移意愿越强,越有利于地理标志农业发展;(3)政府农地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越大、农户对农地政策越了解、农业机械和技术劳动力投入力度越大、化肥和农药减量投入越有效,越有利于地理标志农业发展。研究结论:应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使其成为地理标志农业建设的核心力量,实现农地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汉代长安城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国都长安及其京畿地区也是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的地区。为了供应京城内大量人口的日常消费和为全国的农业生产作出示范,西汉王朝尤为重视京畿地区的农业生产,着力兴修水利工程,赵过推广代田法首先在太常、三辅之地,又令全国郡守派员到长安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农学家氾胜之也致力于三辅地区的农业推广,其编著的《氾胜之书》也主要是对三辅及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汉都长安及其京畿地区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创制和推广,从西域等地引进的农作物率先在此得到培育和传播,使这里成了全国最富庶和农耕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不但保证了京城的生活品供应,也为全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示范和经验。汉都长安对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经验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点环节,以色列水土资源匮乏,却在短短几十年迈入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行列,因此,总结以色列的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方式与经验,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方法]文章运用实地调查法和归纳总结法,对以色列水土资源状况和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了以色列农业绿色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对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启示。[结果]以色列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经验:(1)法律先行,强化水土资源管理,通过用水配额制、阶梯水价和水资源节约机制对水资源进行管理;通过加强审批、农业用地租赁制和多部门监管进行土地资源管理;(2)效率优先,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通过温室技术、滴管技术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科技引领,不断创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4)公众参与,重视资源节约宣传教育。[结论]以色列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启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水土资源管理,建立自主节约机制;(2)大力推广应用资源节约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加大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服务,实现农业绿色发展落地生根;(4)培养全民节约意识,全民推动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农业是世界最大的产业之一 ,年产值达到1 .3万亿美元 ,农业产业化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之一。二战以后 ,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农业生产的规模逐步扩大 ,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由于农业技术进步、农业集约化、专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在过去的 40年间 ,世界农业 (食物 )在农业用地只增长了 1 0 %的条件下 ,产出提高了 2 5% ,并使得食物价格下降了 2 5。基本满足了全球人口增长了 90 %的食物需求。因此 ,如何根据我国具体的经济环境和农业发展状况 ,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国际经验 ,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产业…  相似文献   

12.
何红中  沈志忠 《中国农史》2013,(1):133-139,95
农业起源是人类内在创造力形成的重要标志,人类由此开始进行真正的生产活动。因此,农业起源与传播研究是探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课题之一。为进一步推动和深化中外农业起源与传播研究,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和英国雷丁大学农业考古学系(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of University of Reading,UK)于2012年12月15-17日在南京农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联合举办了"农业起源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来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技改的目标模式是:生态农作制+生物工程+微电脑+农工商一体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途径有:(1)建立和健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新机制;(2)发展规模经济;(3)走国外引进与国内创新相结合的路子;(4)组建科企联合集团,实现科技产业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基于灾情数据的评估方法对全国及31个省份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农作物灾害风险的概率密度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年均损失率,并据此进行区划。研究结果表明:(1)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16个省份平均每年的农业因灾损失率都在10%以上,全国农业因灾年均损失率为12.9%;(2)干旱和洪涝是导致我国农业损失的两个主要险种,分别占到总损失的51%和27%;(3)我国自然灾害各险种的高风险区均相对集中,建议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区域灾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农业景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景观技术体系是农业景观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管理、运营的技术过程。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农业景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出我国农业景观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归纳了国外农业景观发展经验,揭示了我国农业景观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景观技术发展战略与对策。[结果]将农业景观的发展经验概括为:扎实的基础研究是农业景观规范化的前提,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农业景观制度化的保障,广泛的公众参与是农业景观集约化的基石,有序的管理运作是农业景观专业化的手段,先进的科技水平是农业景观优质化的关键,和谐的城乡关系是农业景观科学化的目的。我国农业景观技术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包括:农业景观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景观不能很好地与相关规划衔接,农业景观技术体系不完善。[结论]提出应实施现代农业战略、标准战略、人才战略、平台战略和示范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一、美国的农业保护美国的农业保护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期,1929年颁布的《农业销售法》是其开始的标志。以后经过修订和完善,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这个体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业生产保护政策,另一类是农业贸易保护政策。(一)农业生产保护政策体系农业生产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使农业生产者能够摆脱因农业的弱质性和风险性对其基本利益所造成的威胁,保证农业生产者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从而保护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农业信贷优惠主要形式是“无追索权贷款”,也就是参与该计划的农场主获得的由…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探讨当前农业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包括产业体系建设、生产体系建设、经营体系建设、支持保护水平、质量效益水平、绿色发展水平6个方面23项具体指标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揭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异特征。[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基本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对权重系数的影响,可以相对客观、真实地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结果]整体来看,全国的农业现代化处于转型跨越阶段;分区域来看,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类别来看,各省份内部不同指标间呈现差异化发展的现象。[结论]提出了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建议:(1)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强化设施装备科技支撑,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3)创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作为新兴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有效促进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4R"原则对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期为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方法]采用层次分析从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4个方面综合评价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得出了权重值并进行分析。[结果]重庆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稳中有进,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12—2014年发展趋势较为缓慢但整体呈上升趋势,2014—2015年发展速度显著提升,2015年后又趋于稳定。在4个影响方面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属于核心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影响作用最大,其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生活污水再生利用率、农户沼气池普及率及复种指数等方面;而资源减量投入指标与环境安全指标作用相当,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农用药品物品(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强度控制、农村用电强度、农业能耗指标控制以及人均耕地面积等方面的控制。相对而言重庆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影响较小,推动力较弱。[结论]重庆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4点对策与建议:(1)建设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开拓技术型市场;(2)调整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新政策、新结构;(3)完善农业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4)建设农业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加大信息透明力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演变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科技推广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受历史和文化要素的深刻影响。中国农业推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但趋向正规化还是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开始的,其主要标志是农业推广程序的创立。在近代,农业推广教育和推广机构的成立,使农业科技推广逐渐向科学化方面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历经几番变迁而最终走向成熟完善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沿革主要有以下特征:即推广体系建立的强权性;推广体系发展的依随性和波动性;推广体系发展的失衡性;推广体系发展的滞后性。因此,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过程中,要树立长期农业的思想;进行经营制度创新;重视农业技术发展和农业技术人员;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和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里,农耕文化与粮食文化是极重要的根基和源泉。它们有机结合、互生互荣。一、根深叶茂的农耕文化之树众所周知,世界农业的发源地有三大中心:一是西亚被称为"伞形"的地区,二是东亚由北向南的四个地带,三是中南美洲区。我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而且至今仍然占据世界农业大国的重要地位。(一)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自远古人猿揖别,我国就产生了农耕的萌芽,并随着历史的变迁,形成了最早的人类农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