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无形资产的比例与重要性日益提高,而传统会计模式下的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中却得不到充分披露,使得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越来越差。以商誉会计理论与实践为例,长期以来传统会计模式只要求对外购商誉计价入账,并在财务报表中予以反映,而对企业自创商誉不予计价入账,这显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存在着缺陷。  相似文献   

2.
企业商誉的确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商誉不是因并购而产生的,它一直都存在而且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简单地摊销就完事。商誉既可以外购又可以自创。自创商誉价值的构成要素中,良好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生产技术和专营专卖权等,都可以根据需要作为企业的一般无形资产入账;由杰出的管理人员要素构成的部分,不应也不可能作为一般无形资产入账。购并企业在购并被购并企业时所支付的超过被购并企业净资产公允市价部分的价款,应作为递延资产处理,而不应确认为外购商誉。  相似文献   

3.
罗俊琦 《财政监督》2013,(12):13-14
商誉作为一种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既可以降低企业金融风险.又可以为企业带来未来超额收益.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商誉会计理论发展滞后、理论与实务相背离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加强对商誉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认识与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商誉会计的理论出发概述了商誉会计的发展历程.基于与国际比较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商誉的会计处理.并进一步针对商誉会计的现状提出了几点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4.
一、商誉是什么无形资产理论是会计理论和评估理论中的一大难题。商誉作为有高度价值又高度不确定的企业资产,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确认、计量和评估,令评估师们、会计师们困惑。目前,商誉的评估主要来源于会计理论的两种计价方法:一是超额收益论,也叫预期收益现值法;二是总计价帐户论,即根据企业整体评估价值与各单项资产评估价值之和进行比较确定。“超额收益论”认为,商誉是预期未来收益的现值超过正常报酬的超额利润。美国学者配顿(W.Paton)和利德尔顿(A.C.Littleton)指出:“如果一家企业有优越的营利能力———…  相似文献   

5.
黄宝华 《会计师》2010,(8):15-16
<正>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产已从有形化向无形化发展,而无形资产中未确认的自创商誉占资产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对自创商誉进行确认和计量已成为无形资产会计发展的必然。而会计实务中对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仍处于混乱状态,本文从自创商誉的概念及本质出发,对其确认、计量和披露等会计处理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多层次财务报告模式的形成,商誉(包括外购和自创)有望进入财务会计系统.我国财政部自1992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以来,关于商誉会计问题,只在1995年颁布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作了规范性的要求,并未使用"商誉"一词;而在1995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把购入商誉纳入无形资产核算范围;在2001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中指出"企业自创商誉不能加以确认".随着商誉会计在争论研究中达成共识的内容日益增多,对商誉会计的会计处理应提到改革日程上来.笔者认为可以做如下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从系统论角度看商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会计界有关商誉性质的看法及其会计处理方法的争议。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Hendriksen)在其《会计理论》一书中指出 ,对商誉概念的理解通常有三种最主要的观点 :(1)商誉是人们对企业具有好感的无形价值 ;(2)商誉是预期的未来收益超过不包括商誉在内的总投资正常报酬的贴现值 ;(3)商誉反映了企业总价值超过各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净额。根据第一种和第二种观点 ,商誉被认为是一项具有一定特征的单项资产 ;而根据第三种观点 ,商誉则是一项不可分离的单项资产。三者均认为商誉是一项资产。对商誉的确认与计量颇多…  相似文献   

8.
杨帆 《福建税务》2001,(8):46-47
无形资产是以知识经济形态为主体的资产,商誉作为无形资产,自产生以来,一直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最有争议的论题之一,目前,会计理论界普遍认为:商誉是企业所拥有和控制,能够给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无法具体辨认的资源,虽然许多学发表了不少章探讨商誉问题,但在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上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因而,如何制定恰当的商誉会计准则,更好地指导商誉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摆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面前的重要任务,本针对商誉会计理论的现状,借鉴国外经验,对制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商誉会计准则,作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商誉会计理论在企业并购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传统商誉的确认原则对于企业自创商誉不予确有违会计原则,商誉的计量方法取决于商誉性质的认识,如果将商誉视为净资产的收购价格与其公平价值之差,则商采用间接计量方法;如果将商誉视为企业的超额收益能力,则商誉采用直接计量方法,商誉摊销方法有直接冲销法,分期的摊销法和永久保留法,负商誉之所表现为负值,是因为收购公司的商誉未入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际上和我国企业的购并活动兴起,溢价收购极为普遍。随之而引发的商誉问题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按现行会计理论,这些收购溢价都将被确认为外购商誉。这种确认方法是否代表商誉的性质?我们该如何准确、全面反映企业自创及并购所带来的商誉呢?在此,西方拟对现行商誉会计理论进行反思,并提出重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刘小勇 《财政监督》2013,(12):11-12
随着全球企业并购热潮的高涨,商誉逐渐成为企业关键的无形资产之一。会计中对商誉的计量一直以来是学者热衰探讨的问题.针对其确认、记录以及计量方面也都存在有不同的声音。本文从宏观角度出发.探讨商誉会计在学术研究和企业会计研究中的价值所在.以及我国在商誉会计方面取得的发展和未来需要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商誉会计研究的八十年:扫描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无形资产论》这一经典名著中有关商誉会计问题的重要学术观点、基本结构及其学术影响,分析了商誉会计研究理论成果在现代各国会计准则中的主要体现方式,结合我国商誉会计研究现状,提出了围绕商誉会计这一主题需要深入研究与值得思考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3.
涂敏莉 《会计师》2021,(10):18-19
近年来,很多集团企业采取了并购的战略进行扩张,因并购产生的商誉对集团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也愈来愈大.而近年来随着商誉金额的增加,商誉减值问题也受到了企业投资人、监管机构等报表使用者的高度关注.但商誉减值测试工作在实务工作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商誉减值的五个常见会计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合伙企业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其合伙资产中常常会涉及到商誉。商誉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在当今企业全部资产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不断加强,而目前对其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问题尚未统一。本文试就合伙商誉属自创商誉并可出资的特点,对合伙企业商誉所采用的商誉法和红利法的会计处理方法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5.
国际购并商誉会计处理方法、问题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誉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有:商誉资产的增加并不代表偿债能力增强;商誉摊销对企业的利润指标产生负面影响;商誉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不随价值摊销而消失;商誉的会计处理关系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规范我国商誉会计处理应借鉴英、美等国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的经验,具体的办法有对商誉进行分解、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等。  相似文献   

16.
商誉是一种企业所独有的可在未来带来超额收益的经济资源,作为一项特殊的无形资产,商誉的价值实质上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这里我们讲的商誉,其产生原因与传统商誉理论一致,而传统理论并没有揭示商誉的实质,对商誉的计量也仅局限于被购企业单方面商誉的被动计量。必须明确,商誉不是因为并购才产生的,它一直都存在而且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简单地摊销就完事。在现行不确认自创商誉的前提下,外购商誉其实是在并购时点上才体现出来的被购企业单方面的自创商誉。事实上,当并购事项终结以后,它不见得能够在并购日后的激烈竞争中得以延续,也不一定走向…  相似文献   

17.
商誉摊销改为减值测试意义何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购商誉作为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对于外购商誉的确认和计量,在会计理论和实践中也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很受争议的问题。如果对近几年来国际会计界有关商誉的准则变化展开分析,便会在理论和实务上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8.
李明  彭川 《会计研究》2021,(1):26-43
商誉资产在企业合并报表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但会计界对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问题一直颇存争议.本文通过对“持续经营假设”内涵的深入分析,论证了商誉资产是消耗性资产这一命题,并从理论合理性、实务可操作性及会计方法导致的经济后果等多个方面,分析比较了减值测试及摊销处理两种方法的优劣.鉴于目前准则体系中缺乏有效计量无形资产的方法,减值与摊销在度量商誉真实价值及其变动方面的有效性都有不足.但摊销不仅能够消除仅减值模式下的不良经济后果,还可以在合理成本下实现理论上及实务上的增量效益.因此,有必要重新引入商誉摊销处理.  相似文献   

19.
沈启盟 《中国外资》2011,(21):58-59
自创商誉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无形资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与日俱增,对于企业价值评价的影响亦愈显重要,何时以何种方式向利益相关方披露自创商誉相关的信息成为财务会计无法回避的课题。在我国现代企业会计准则中,外购商誉已经作为一项无形资产进行反映,而自创商誉是否需要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一直是会计界研究的焦点和难点。本文试着从自创商誉的特性、确认的必要性、会计处理和披露三个方面谈谈关于自创商誉的会计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商誉于19世纪末出现在会计领域。但直至今日,有关商誉的概念和会计处理问题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达成共识。但是,当今社会财富和经济的增长主要受包括商誉在内的无形资产的驱动,将无形资产与其他类型的资产很好地组合在一起,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竞争优势甚至有时获得暂时性的垄断地位。其可升级性、不断上升的回报和网络效应成为无形资产价值驱动因素。因此,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随着无形资产重要性的凸显,有必要将作为无形资产内容之一的商誉有关问题作一总结,为商誉会计实践提供提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