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往往反映了区域整体的发展水平,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推动地域;选取2006年全国、长江经济带以及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进行数理分析,找出长江经济带及5个中心城市现阶段发展状况和差距,提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在整体上应以适当协调为主旨,着重壮大中部"武汉城市圈"和西部"渝蓉经济圈"两个增长极的实力,以此带动我国中、西部发展和城乡统筹建设。  相似文献   

2.
旅游空间结构和布局是区域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选取武汉城市圈作为研究对象,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位态势模型和聚类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各生态单元进行旅游生态位测评。研究发现:(1)根据武汉城市圈旅游生态位的得分情况,可以将武汉城市圈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划分三类,第一类为核心城市武汉,第二类为崛起型旅游城市,包括黄冈、咸宁、孝感和黄石,第三类为旅游发展滞后型城市,包括鄂州、天门、仙桃和潜江;(2)武汉城市圈整体呈现"一心一环一片"的旅游空间发展格局,其中武汉起着核心引领作用,黄冈、咸宁等城市起连接枢纽作用,鄂州、天门、仙桃等城市处于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3)基于各城市旅游生态位因子的得分情况,提出了旅游生态位分离和扩充策略,以增加旅游生态单元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宁夏地级城市旅游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现实旅游竞争力和潜在旅游竞争力2个方面,旅游业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条件4个大类29个具体指标构建了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加权计算并分析了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结果表明:银川市旅游竞争力最强,其余城市相对较弱;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是决定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长株潭“3+5”城市群绿色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城市绿色竞争力定义,选取了23个能够体现这一定义的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株潭"3 5"城市群各指标值进行数据处理,根据主成分对各指标的栽荷,归纳得到分别代表经济、资源环境、科技、文卫、对外开放等5个主成分,并建立了城市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计算结果分类,并对各城市进行分析,为"3 5"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两型社会"的视角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常用的德尔菲咨询法和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武汉城市圈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其趋势发展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间发展的差异性较明显,9个城市正经历4种土地利用阶段;受区位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具有典型的圈层效应和带状分布的特点;基于"两型社会"特征的建设成效显著,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生态环境效益均取得了较大的正向发展,但是城市圈内部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性趋向扩大化;预测结果表明,城市圈整体在2030年左右才能实现武汉市2015年的土地利用水平。针对研究结果,以提升土地利用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提出了运用科技手段提高科学用地水平、加强环境治理力度以及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以形成可持续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06—2012年武汉城市圈基础数据,对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进行动态研究。结果显示:7年来,武汉城市圈非农业人口逐渐向圈内超大城市集聚,城市规模上,圈内特大城市数量呈增多趋势;各市建成区扩张程度大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一级中心城市武汉中心职能强度是排名第二的城市的3.7~5.7倍,但各级城市中心职能强度差异减小;武汉市与各市的经济联系在7年里逐渐向均衡方向发展;在发展协调程度上,武汉城市圈人均收入逐渐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减少,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外资利用能力得到了提升。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必须扩展非农产业的规模,在大中城市大力推进非农业产业;着重提升二、三级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使圈内每个城市的中心职能强度更加均衡化;加强对武汉市经济隶属度偏低城市的产业对接与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7.
在资源过度开发而逐渐枯竭、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背景下,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以2006—2016年武汉城市圈11个年份主要经济指标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曼奎斯特指数分析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分析其时空演化规律和预测未来趋势发展,以此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全要素生产率等次分布规律总体呈现北低南高的特点,技术进步对武汉城市圈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影响,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呈现良好的一体化发展的趋势。预测结果表明,在当前发展态势下,武汉城市圈未来10年的经济发展将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低位增长状态。同时也看到,武汉、鄂州等城市虽然技术进步较为明显,生产率水平较高,但技术效率较低,充分说明当前城市圈内丰富的技术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还未达到最优状态。研究认为,在武汉城市圈的未来发展中,要重点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建设中的贡献率,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不断提高城市圈内的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武汉市的龙头作用和辐射作用,通过中心辐射加区域传导带动,不断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有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旅游核心竞争力是武汉城市圈旅游竞争力的优势表现,是武汉城市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梳理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构成,分析影响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提出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2012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的11个重要观点:现行土地管理制度赋予市、县地方政府的三大权力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竞争力;"集体土地上建租赁房"试点应注意解决好五个问题;在全国推广地票交易制度可从六个方面入手;地票可视为是一种新型的地役权;农村"三权"抵押存在五大风险;全面推行征地费用足额预存制度利大于弊;城乡统筹发展对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提出了三点要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中必须重视化解土地粗放利用的风险;农村土地整治资金筹措存在许多问题;北京土地节约集约程度不高,城乡二元结构差异明显;武汉城市圈农地城市流转效率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10.
武汉城市圈土地供需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型社会"要求武汉城市圈内土地供需和谐.规划土地需求保障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规划土地的供给优化综合用地效益,是土地供需格局确定的依据.以武汉城市圈的现状为基础,采用GM(1,1)模型预测武汉城市圈建设用地需求,利用GIS方法重点探讨圈内可用于建设的未利用土地资源总量以及供给新增建设用地的能力.得出土地供给可以满足需求和北部、南部可用于建设的未利用土地资源较为充足两个结论.提出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布局方案,建议优先发展南北方向的城市群,力求科学安排宝贵的后备土地资源,加快武汉城市圈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宜居城市群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此为标准,结合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数据,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对武汉市城市用地集约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价;同时应用多城市对比评价方法与其进行评价效果的比较,以期得到该市土地利用较准确的评价成果.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武汉市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途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用地扩张严重,与此同时,城市存量土地却存在粗放利用现象。因此,必须挖掘城市用地潜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分析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以全国19个市区非农人口在200万人以上的城市为评价单元,进行区域比较分析来反映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同时针对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有益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统计法、实证分析法分析武汉城市圈不同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根据分析的结果,将武汉城市圈的城市根据其产业结构特点分为3类,最后总结出了处于3种发展阶段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点,从而为制定土地宏观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高低,对于湖南省乃至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基于国内学者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了城市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构建了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方差法对指标进行了客观赋权,定量测定了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竞争力发展水平,旨在为城市群城市竞争力提升以及城市群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改造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是由农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转换的过程。它牵涉到国土房管、户籍治安、社会保障、环境卫生、社区结构、经济组织形式等多方面的改革,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通过研究武汉市江汉区“城中村”改造中涉及的问题,探析了“城中村”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改造“城中村”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江苏省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江苏省13个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在建立指标体系时,遵循一般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的同时,结合江苏省综合发展的自身情况,构建了本文的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和城市社会建设两个大的公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城市综合竞争力呈现地域性,即为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域综合竞争力呈现递减趋势。最后文章给城市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借助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概念,对1991-2004年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根据信息熵和均衡度的变化趋势归纳出该时期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在对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因子,得出影响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3个主成分:反映城市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福利、反映城市产业结构变化、反映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口密度,从而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特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分析--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由过去的乡村城镇化逐步转向以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尤其是特大城市发展的政策性壁垒逐步消除,使特大城市发挥越来越明显的区域带动与增长极核效应。特大城市边缘区经济增长、土地利用以及社会发展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特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以武汉市江夏区为实证,分析特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以期得到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加快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都市农业以其区域优势、生态环境保护、观光休闲、生产高效等多种功能,在我国广泛引起重视,并在各大城市迅速发展,由此大大加快了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该文根据武汉市自然资源和都市农业发展现状,针对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