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有关科技工作的一系列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路子;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指出: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在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在科学前沿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科技的灵魂在创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根本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董为民 《经济》2008,(2):32-3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真才基 《宏观经济研究》2006,(9):31-32,33,36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抓住未来若干年内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和新材料技术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把获取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这些都为大唐电信集团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科学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科学论断充分表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的战略举措.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战略基点,更加注重和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创新能力愈来愈成为增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而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城市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由于其创新系统理论至今在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中所见尚少,因此,如何建设创新型城市,如何评价创新型城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浅论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纲要突出地提出了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关系经济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潜力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世界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或者说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中央明确把自主创新作为"十一五"的核心战略,必将开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局面,支撑和引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当代经济》2006,(9S):1-1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策略进行全面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在关键时刻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我国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它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并持久的影响。而在衡量自主创新的诸多标准中,自主品牌创新是这些标准的集中反映。作为经济运行工作者,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把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作为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自主创新国家策略的具体行动。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要把自主品牌建设作为经济运行工作的“抓手”,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经济》2006,(Z1)
国际竞争波谲云诡,大国兴衰谁主沉浮?方今之世,一国创新能力如何,不仅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也直接关系综合国力与未来潜力。在日前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同志郑重宣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包涵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也包涵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要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布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中国在世界上49个主要国家中仅排名第24位。尽管…  相似文献   

13.
水淑燕 《江南论坛》2006,(11):21-22
贯彻国家创新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古城扬州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古城扬州的重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开始推行。而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李英伟 《经济师》2008,(3):149-150
国际学术界将那些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致力于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在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决策。文章从促进教育、人力资本、循环经济、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科技创新和新经济等几方面的发展入手,论述了在我国如何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已进入高科技发展的新时代,新科技革命对中国走自主创新道路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认为,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必须创新教育,健全体制,优化环境,为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相似文献   

17.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和策略进行全面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在关键时刻作出的重要决策,是我国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它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并持久的影响。而在衡量自主创新的诸多标准中,自主品牌创新是这些标准的集中反映。作为经济运行工作者,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把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作为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自主创新国家策略的具体行动。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要把自主品牌建设作为经济运行工作的“抓手”,进一步提高经济运…  相似文献   

18.
秦皇岛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素琴  李莹 《经济论坛》2006,(24):53-55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制定“十一五”计划的着力点。2006年伊始,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又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秦皇岛市是改革开放之初国务院确定的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战略目标,不仅是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  相似文献   

19.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本文从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和保障体系、投融资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人才开发和培养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和机制、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等诸多方面,就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出若干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0.
马宪民 《广东经济》2005,(12):18-20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将自主创新的作用概括为“三个重要支撑”,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这“三个重要支撑”,精辟地概括了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起点后,加强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温家宝同志在会议上也强调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以自主创新为主线统领全篇,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