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是青少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高考的政策下,面对越来越残酷的竞争,高中生不仅要提高学习成绩,同时也要兼顾主观幸福感、生活质量。采用网上调查问卷的方式,选取以杭州市为主的150名浙江新高考考生,匿名填写问卷同伴关系和主观幸福感综合调查问卷。研究目的是探究同伴关系的三个维度(同伴信任、同伴沟通、同伴疏离)对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整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频率、消极情感频率)的影响。经过严谨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同伴信任程度越高,则整体生活满意度越高、积极情感频率越高、消极情感频率越低;高中生个体的同伴沟通程度越高,则整体生活满意度越高、积极情感频率越高、消极情感频率越低;高中生个体的同伴疏离程度越低,则整体生活满意度越高、消极情感频率越低。其结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商》2015,(42):291-292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自我效能感正在不断发展完善,因此对于自我效能感的探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文献法,对18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意在探究大学生同伴关系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结果:1、男女大学生在同伴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2、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和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3、同伴关系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对于品牌的研究也不断加强,而从20世纪5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提出依恋理论之后,其在营销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关于品牌依恋的研究尤为热烈。目前,我国关于品牌依恋(brand attachment)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文章从心理学中的另一个角度——自我决定理论出发,尝试以一个新的视角探究品牌依恋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黄李明 《现代商业》2012,(18):279-280
微博,作为新型的社交网络产品,已经改变人们信息获取、分享、传播的方式。北京市2011年12月出台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规定》提出"后台实名,前台自愿",微博用户在注册时必须使用真实身份信息,但用户昵称可自愿选择。在《规定》的影响下,微博用户的自我表露意愿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自我表露意愿会发生什么变化?本文试图从使用者特征及感知风险视角研究实名制下微博用户自我表露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高中生自我控制和冲动消费间的关系,为现阶段高中生理性消费、建立正确消费观提供一定帮助。[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全国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共123名在校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我控制量表》(SCS)、《冲动购买倾向量表》为研究工具,探究123名在校高中生的自我控制水平与冲动消费水平间的关系。[结果](1)高中生自我控制水平和冲动消费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2)高中生自我控制水平可以显著预测冲动消费水平(p<0.001)。[结论]目前我国高中生群体倾向于冲动消费,需要学生自身,家长和学校高度重视高中生自我控制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向超宗 《科技转让集锦》2011,(18):206-206,224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学生的同伴关系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在同伴关系的自我体验和同伴质量两个方面上存在差异,自我体验良好,而同伴质量存在不足。结合网球运动教学与训练具有协作性、娱乐性的特点,在学校体育课中积极开展网球项目,更进一步的促进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  相似文献   

7.
婚姻幸福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研究幸福感、依恋与婚姻质量的关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得出:1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对婚姻质量存在显著影响;2幸福感对婚姻质量存在显著影响;3幸福感是依恋回避影响婚姻质量的不完全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8.
《商》2015,(21)
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同伴关系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同伴关系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有显著的影响,同伴关系越好,个体更越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同伴关系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应对方式的重要影响。本文希望通过该项研究来深化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改善应对方式,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探究完美主义与自尊的关系,为现阶段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全国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共297名在校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以《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量表》(FMPS)、《自尊量表》(SES)为研究工具,探究297名在校高中生完美主义与自尊的关系。[结果](1)高中生完美主义特质在年级上差异显著(p<0.05);(2)高中生完美主义特质与自尊水平相关显著(p<0.01)。[结论]目前我国高中生群体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青少年及其同伴为研究对象,探究同伴效应是否对青少年素质教育提升方面存在影响。研究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影响因子分析,在控制了可观察的个体特征变量后,结果显示同伴效应在青少年素质教育提升方面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影响青少年认知能力及行为决策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衡量同伴效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程度。研究为制定促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相关政策提供切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依恋关系是人格的健全发展以及儿童顺利进行社会化的前提,即与主要依恋对象建立了安全依恋的婴幼儿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傣族的婚姻一般以牢固的爱情为基础,婚后婚姻质量较高,家庭关系和睦,一般情况下不会破裂,即便破裂,离婚之后夫妻双方仍然秉持以减小对当事人或与事件相关人员造成最低伤害的初衷,尽量做到为他人处境以及未来生活考虑,尤其是在赡养因婚姻关系解除家庭破裂的儿童问题上,有许多值得借鉴与思考的地方。文章通过对傣族婚恋观及婚姻质量的思考,分析了傣族建立良好婚姻关系的影响因素以及离婚后傣族夫妻在赡养儿童方面的态度与方式,因此得到关于建立幼儿安全型依恋的启示,期待能为处于婚姻冲突背景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对大学生的依恋行为与其本身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非独生子女的依恋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人格特质的内外倾维度,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呈负相关,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维度和精神质维度与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伴随网络购物的蓬勃发展,拥有充分选择权的消费者却常常对特定的网络商店情有独钟。是缺乏转换的动机还是惰性使然?文章将依恋理论的应用拓展到B2C互联网购物情境,从新视角阐释了消费者为何会形成网店偏爱并与之维系持久关系的动因;构建并检验了网店方便性、娱乐性、社群感和顾客导向性为前因变量,网店依恋为中间变量,关系质量为结果变量的理论模型,系统探查了网店依恋的前因与后果;考察并证实了消费者依恋焦虑水平是网店依恋与关系质量之间的调节变量,揭示了网店依恋与关系质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条件性;从理论上回答了消费者网店依恋的根源问题,为网络企业投资决策建立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结,制定有效的顾客保留策略提供了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4.
试析父母素质对青少年异常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淑梅 《中国市场》2007,(52):202-204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素质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努力提高父母素质,重视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异常行为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正确认识自由贸易与自我保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由贸易规则和自我保护规则是确保WTO宗旨得以实现的两大支柱 一般认为,WTO的宗旨主要在于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并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开展货物与服务的生产和贸易.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采用大学生压力源问卷与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对326名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核心自我评价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压力感问卷平均分为55.06±13.11分,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平均分为30.14±7.20分;压力感在男女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核心自我评价在男女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压力感与核心自我评价在不同年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压力感可以显著预测核心自我评价。结论得出压力感会影响到个体的核心自我评价,压力感水平高的个体通常会体验到较低的核心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18.
秦建  宋晓燕 《致富时代》2011,(3):144-144
采用自我接纳量表和成就量表对360名研究生施测,结果发现:不同努力学生的自我接纳量表的自我评价有显著差异(F=23.524,P〈0.001),自我评价因子对学习自主性的标准化回归方程Y=0.441X(P〈0.001)。研究生自主学习受自我接纳中的自我评价因子的影响显著,自我评价因子对学习自主性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我赠礼的行为逐渐普遍,但它并不总是给消费者带来正面的情绪反应,有时会引起消费者的内疚情感。了解自我赠礼情境下消费者内疚的诱发机制,有利于企业制定针对消费者心理的细分营销策略。在阐述了自我赠礼与消费者内疚概念的基础上,归纳了自我赠礼引起消费者内疚的原因及分类,最后探讨了消费者的反应模式并提出了营销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假设自我暴露通过获取被暴露者的反馈来补充个体情绪、认知等资源,可以作为缓冲工作倦怠的手段,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对不同亲密程度的自我暴露对象进行不同方面的自我暴露,对个体的工作倦怠的不同维度有不同影响。这些结果对干预工作倦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