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日前,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上海加快实施十大节能重点工程、着力抓好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建设、落实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任务、强化重点单位节能减排管理四个重点。到2010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5%,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26%;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6%以上。工业、交通、建筑、商业等重点领域也明确了工作推进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总量减排作为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抓手,"十二五"期间,COD和氨氮为浙江省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下降了18.8%和16.9%,超额完成预定目标。"十三五"台州市减排任务要求,COD排放量削减比例为21.2%,氨氮排放量削减比例为20.3%。虽然任务严峻,但通过三年污水处理厂准四类的提标改造,截至2018年底,台州市COD排放量削减比例为19.87%,氨氮排放量削减比例为19.24%,当地已经提前完成"十三五"减排任务。  相似文献   

3.
2006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把节能减排列入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到"十一五"末万元GDP能耗降低22%、SO2排放量削减20%、COD排放量削减18%的任务目标.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LMDI分解分析方法,将我国制造业二氧化硫排放的驱动因素分解为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污染治理效应,并定量考察2002-2014年期间各种因素对其排放量的贡献程度。结果显示:在整个分析期内,规模效应是导致二氧化硫(SO_2)排放量增加的最重要因素;技术进步对SO_2减排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能源结构变动的减排效应存在较大的波动性,其在"十二五"期间逐渐成为促进SO_2减排的主要动力来源;制造业行业结构调整的减排效应微乎其微。此外,环境规制作用所产生的污染治理效应在"十一五"期间逐步增强;但随着工程减排的增长空间日益缩小,其在"十二五"期间逐渐濒于消失。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采用地区环境基尼系数来定义污染行业,同时采用投入产出表数据分行业研究贸易量与污染排放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净出口消费指数对"污染天堂假说"进行实证分析,从行业角度解释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对北京市减排效果的关键作用,最后得出对外贸易既向北京市转移了污染产业,也转移了清洁产业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宁波通讯》2014,(13):2-4
<正>2013年,宁波市环保部门认真开展新一轮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政策文件的研究工作,根据《2013年宁波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工作行动计划》,强化建设工作的监督执行,全市完成百个生态建设项目,一批重点气、水污染减排工程和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运,印染、化工、造纸、制革等重污染行业环境整治水平提升完成率及临港、化工区域有机废气治理工作不断推进。受公众高度关注的中心城区禁燃区全面建成,加速黄标车淘汰治理及建立大气重污染响应机制等启动实施。全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相似文献   

7.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日前在有关会议上指出,2009年的节能减排工作将着力推进工程减排和结构减排。 张力军表示,2009年将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对污染减排工作情况开展全面考核。严格把握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项目的环评审批,把好环保准入关口,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8.
2014年,环保渭城分局在咸阳市环保局和渭城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不断强化目标和责任意识,强化环境管理和行政执法,使辖区污染物减排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13年削减6%、氨氮削减5%、二氧化硫削减3%、氮氧化物削减6%.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引入包含机器人、污染、能源等要素的异质性企业模型,理论分析机器人应用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我们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结合逆概率加权匹配和双重差分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机器人应用能显著降低企业排放强度,减少排放量。机制分析发现,机器人应用不仅提升生产技术,降低能源强度,还通过减排技术效应,减少每单位能源消耗产生的排放量。此外,内资企业、污染密集型行业和内陆省份机器人应用的污染减排效应相对更大。本文为中国实现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因此积极开拓、发展并加速低碳技术应用成为必然选择。目前全球每年排放大约55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据IPCC 估计,电力行业占了最大的份额,约为26%。我国要求到2050 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削减至200 亿吨,这意味着要在现有基础上削减63% 左右。要达到我们的减排目标,除了减缓并且最终停止森林的砍伐,重点应该放在能源供应等关键部门的低碳发展上,电力部门的减排量要占到2050年总减排量的38%。  相似文献   

11.
全过程污染减排,是以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前提,构建从资源能源消费,污染物产生以及到污染排放的全过程减排机制.文章以省城二氧化硫减排为例,根据全过程减排内涵,选择减排率作为全过程减排评价指标,选择节能降耗、技术进步、产业结构、治污、监管激励等环节指标,对中国全过程减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过程污染减排已在中国存在一定程度的效应.作为“中端”减排的三产比重效应较小,而技术进步效应更小,这应该是今后减排工作的重点.由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A pressure group model where environmental and industry lobby groups offer political support in return for favorable pollution tax policies is used to explain and predict the equilibrium pollution tax in sectors protected by tariffs. The political economy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are investigated. The pollution tax is shown to decrease if the lobbying effort by the environmental lobby decreases more rapidly than by the industry lobby ceteris paribus. The level of political conflict falls with trade liberalization. Pollution may increase because of a reduction of the pollution tax, and tax revenues may fall simultaneously as pollution increases.  相似文献   

13.
The industrial pollution caused by China's unprecedent economic expansion seriously imperils public health, giving rise to public's high demand for bet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The paper employs the difference-in-differences (DID) methodology to conduct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based on the Pollution Information Transparency Index (PITI) to evaluat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mpact on pollution emissions reduction and environment technology efficien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PITI information disclosure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pollution emissions reduction, however, some existing literatures may overstate the effec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on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in China,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still play essential role at current stage. The paper also finds that the influenc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exists in eastern China rather than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of using environment technology efficiency as outcome variable show insignificant effect, but eastern China has positive environment technology efficiency, suggesting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may increase enterprise technological input, hence achieving mutually beneficial achievements of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下的FDI、环境污染损失与人力资本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就中国的经济增长、FDI、环境污染损失与人力资本的关系问题,提出了7个待验证命题,并运用2000~2005年面板数据进行了验证。FDI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但也增加了我国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损失成为经济增长与吸引FDI的代价。高人力资本更利于经济增长,而且从质和量上利于吸收FDI,以及利于遏制环境污染,中人力资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但吸收FDI的作用不明显,并且不利于遏制环境污染。整体上,我国已出现"污染避难所"现象。目前中国吸引FDI的核心问题已不仅是能否促进经济增长,而应更加关注如何避免FDI带来的污染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的核心建议是,促进高人力资本积累,继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5.
唐钊 《特区经济》2010,(2):219-220
污染转移在国际和国内都大量存在,其严重损害了弱势者的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最终将影响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由于污染转移涉及经济、政治、环境等多方面,单一的应对手段明显存在缺陷。遏制污染转移必须综合运用道德、市场、规制和技术等手段,坚持预防和惩治并举,使污染转移得不偿失,才能取得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同时也是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过程。现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城镇化发展的研究,更多是关注环境规制对城镇化建设的影响,而忽略了环境规制基础上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是科技创新。本文运用熵值法测算了2003-2018年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并基于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了环境规制、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在不考虑科技创新时,环境规制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即先抑制、后促进。第二,当科技创新的方式侧重于末端治理,即为治污技术创新时,环境规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影响为先抑制、后促进;当科技创新的方式侧重于过程治理,即为生产技术创新时,环境规制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之间不再呈现"U"型关系,环境规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始终为促进作用。第三,环境规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提升存在单门槛效应,治污科技创新和生产科技创新在环境规制力度不同的情况下,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作用存在差异。生产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更加稳定和显著;而治污科技创新作用的发挥必须以环境规制的强度达到一定强度为前提。基于以上研究,本文...  相似文献   

17.
丁恒  刘兵  陈林明 《科技和产业》2021,21(9):307-314
贵州省是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但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采和矿渣堆积,导致周边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伴生相关生态环境问题.以贵州省普安县铅厂尾库矿周围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现场调查,以及对土壤进行取样测试砷、镉、铜、铅、汞、镍等元素含量,查明了研究区土壤污染源特征和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未发现危险废物,区内废渣属二类固体废物;土壤的污染途径主要包括有毒有害物质及污染物贮存、遗撒引起的扩散迁移以及干湿沉降造成的污染;土壤中砷的所有暴露途径的总致癌风险大于10-6,砷的总危害指数大于1,部分点位超过第二类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地块存在一定的风险.其研究结果可为污染土壤的改性和风险管控措施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周浩  郑越 《南方经济》2015,33(4):12-26
利用城市一级数据,本文运用泊松模型考察了环境规制对中国新建制造业企业选址的影响,基于增量变化的视角考察了环境规制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看,在全国范围内环境规制对新建企业的迁入具有显著的约束作用,环境约束越放松的地方越容易吸引污染型企业,即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通过对东中西三个地区进行的比较研究,本文进一步发现,“污染避难所”效应无论是在东部地区内部,还是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都十分显著,环境规制对新建企业的迁入有显著的约束作用;但是在中西部地区内部则没有显著的表现。以上结果表明,“污染避难所”效应呈现一定的梯度特征。  相似文献   

19.
污染源普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是全面掌握我国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是污染治理和环境监管等一系列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建立健全污染源普查档案,合理开发与利用污染源普查档案信息资料,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污染减排,构建和谐社会。但更重要的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实现科学管理,才是做好污染源普查档案信息资料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要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必须使各省市能够对本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进行核算,衡量经济生产活动和环境污染治理.但目前由于自然资源要素界定不统一、实物量数据收集不全面等问题,缺乏全国性的环境治理成本分析.选择中国30个省、市大气环境污染等数据,采取环境治理成本法核算各地区污染治理成本并分析其差异性,以其中差异最为显著的NO x为例,对影响其单位治理成本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能源强度、第二产业比重、对外开放程度与NO x的单位治理成本呈正相关,清洁能源的利用程度呈负相关.NO x单位治理成本与其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U"形关系.因此,在进行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时,不能一味地消除污染、减少排放,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衡量污染治理带来的负担,调整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降低污染物单位治理成本,减少污染治理成本,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