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城乡收入差距和农业过剩的劳动力等因素诱发的劳动力移民,是劳动力要素在区域与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要素回报率,改进贫困农民对经济增长和分工参与程度。回归分析发现劳动力移民对农村地区反贫困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与以后存在显著差异,对90年代之后贫困发生率的持续下降作用明显。本文提出财政要配置更多的资源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和能够提高农民抵抗风险能力的机构,以此促进贫困地区人口的转移和降低。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进程主要包括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的过程以及非农产业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收入差距通常会引起劳动力的流动,通过历史时间序列的分析表明,收入差距确实和城市化水平有因果关系;另外对不同产业收入的分析表明,在服务业工作的农民更容易在城市定居。缩小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策略主要有:改革完善现有制度,创造良好的人员流动环境;引入市场竞争,实现农民素质长期有效得到提高;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帮助农民实现职业转变等。  相似文献   

3.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美  李桂梅 《发展》2006,(8):44-45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从农业以外的产业中获得效益,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甘肃省作为农村人口占70%以上,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农民要求走出去摆脱贫困的愿望更为迫切.全省26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2046万人,农村劳动力约1200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达300多万人.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山地、荒漠、戈壁占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4.
刘鹏凌  栾敬东 《乡镇经济》2005,(10):14-16,28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农村劳动力在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中形成了以“民工潮”为典型特征的跨地区流动就业的现象。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基本流向是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农村流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城市,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是已外出农村劳动力主要的就业部门,跨地区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在实现就业地域改变的同时绝大部分人也实现了工作性质的转变。经济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跨地区流入人口的数量受到各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数量和劳均耕地面积的影响十分显著。正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现实,实现管理制度创新,消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障碍和限制,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管理的基本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全国13亿人口,62%在农村,占绝大多数.“三农“问题无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   发展农村教育,搞好农民培训,是关系8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口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道德思想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6.
衢州是传统农业大市,农村劳动力有118万人,人多地少、就业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量农业人口滞留在土地上,虽能解决温饱,但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市委、市政府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比农业结构调整更重要、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的理念,确定了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以劳动力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结  相似文献   

7.
农民培训: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关键在提高农民素质。宝鸡市地处关中西部,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6%,农村劳动力156万人,富余劳动力就有93.3万人。目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仍然从事传统的农业  相似文献   

8.
孙梁 《辽宁经济》2004,(8):18-18
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在国民产品和劳动中均占有很大比重。在我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和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较为低下。改革开放初,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收入与生产努力程度相联系,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9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和农业发展结构的变化调整,加之农民收入相对于城市居民的收入不断下滑,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  相似文献   

9.
万千 《发展》2005,(7):20-22
转移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重要措施之一.转移农民就是帮助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去,从农村地区迁移出去,创造良好的人口流动、迁移、居住的政策环境,赋予他们自由选择工作、居住地点的权利,与他们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共同发展.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甘肃省作为农村人口占70%以上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农民要求走出去摆脱贫困的愿望更为迫切,各级政府做好劳动力转移的任务更为艰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外出劳动力,变劳动力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关系到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当前中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现阶段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缓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民要想更快地实现收入增长,农村劳动力必须向能获得更大效益的行业进行转移。在此次历时一年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福建省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一)农业以兼业经营为主,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化生产转移。我们调研的这些乡镇中绝大部分农业经营以兼业经营为主,而且经济越发达的乡镇,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越小。从事农林牧副渔的劳动力占农业人口的比重情况如下:福清龙田镇占21%,…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家庭中主要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引起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造成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并直接制约着农村农业生产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提高留守人口的劳动技能、教育水平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反哺家乡一系列举措,使得农业生产发展不会受到牵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家庭留守问题与农业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胥波 《发展》2005,(11):10-11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做大做强劳务输转这一大产业,是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综合措施之一.甘肃省皋兰县现有农业人口15.05万人,农村劳动力7.79万人;有农村富余劳动力2.5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6.7%.近两年来,全县已累计输转劳动力5.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8400万元.今年上半年,完成劳务输转1.74万人次,占全县富余劳动力的69.6%,收入3283万元.在劳务输转过程中,我们突出了"五抓".  相似文献   

13.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综合效益低又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要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必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从目前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来看,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的状况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最基本特征,针对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适应岗位需求的现实,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解决劳动者素质结构与岗位需求不对接的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4.
徐林 《湖北经济管理》2008,(23):104-105
本文实证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禾仅促进了农民收入总量提高和收入结构优化.同时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配置效应对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南江县幅员3383平方公里,农业人口5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8万余人。南江将劳务输出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2009年,全县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0.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85亿元,人均劳务增收171元。据调查,南江县农民纯收入中的62%来自于劳务收入。  相似文献   

16.
垫江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至2006年9月底,全县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近20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量的43%,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7%。2005年全县劳务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人均创收5263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0元,劳务输出是该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这对促进该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家庭成员的外出务工,引起其家庭的残缺不完整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却是严重而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冷静 《山东经济》2009,25(5):153-160
大量留守人口的产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问题,解决好因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留守人口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本文通过对青岛市农村的深入调研,揭示了青岛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并对留守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主要收入来源、家庭收支情况等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等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唐山经济》2007,(12):34-37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而且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稳步推进。近日,丰润区政府研究室对该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和市场需求的双重约束,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增收效应模型,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各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的相互影响。研究表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农业生产化肥使用量、非农生产总值占GDP比率对农民增收有正向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消费支出比对农民增收和劳动力转移起阻碍作用。本文就进一步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农民增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阶段面临的所谓“三农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即如何提高现在农村人口的收入,使之走上富裕之路的问题。而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现状是:在工业化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由于人口基数大,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和农业比较收益下降等原因.农业部门出觋了数以千万计的剩余劳动力。农民收入低下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