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2004年11月5日至9日,第十一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杨凌隆重举行了。作为我国目前惟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以更加开放的胸襟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拥抱每一位垂青“三农”事业的人。  相似文献   

2.
杨凌:农科城的城市化梦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月21日下午,采访团来到著名的农科城--杨凌. 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正>如今,“杨凌马拉松赛”已经成为展示杨凌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成果,展现农科城人文地理特色、优良投资环境,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展示魅力杨凌的一张亮丽新名片。4月的陕西杨凌五彩斑斓。4月9日,“2023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赛”鸣枪开跑,1.8万名跑友在激情释放中“相约春天、奔跑杨凌”。用心聚新,赋能“杨马”作为城市形象的体育名片,“杨马”并不仅仅只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它更多地融入了杨凌传统农耕文化的元素和现代旅游的符号,  相似文献   

4.
胡兰 《中国高新区》2014,(10):84-91
正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和考古发现,4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杨凌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遂使杨凌成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与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在此创立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杨凌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发源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这里陆续布局  相似文献   

5.
杨凌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总面积94平方公里,下辖县级杨凌区,总人口14.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6万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于1997年7月29日建立,由陕西省与国家19个部委共同领导和建设:该区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而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带动,推动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了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6.
正时针拨回到1994年。这一年的10月,发生了两件令陕西人民激动不已的事:一是10月14日举世闻名的兵马俑2号坑对外开放,另一件是四天后第一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农高会")的闪亮登场。兵马俑的面世,无疑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又一次升华,而第一届杨凌农高会的举办,则是对我国高科技示范现代农业的长远投资!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4000多年前,后稷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发端于此的杨凌农高  相似文献   

7.
正重达286斤的太空南瓜、身长不足4厘米的迷你猕猴桃、超过1500克的巨籽石榴……如果想要见识新农业的神奇,在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农高会")上方可一睹为快。"去年我种的南瓜有一百来斤,可是和展台上的那两个重274斤、286斤大南瓜相比,我还是得继续努力呀。"来自榆林市神木县的宋先生专程带着家人来农高会参观,一家人都被眼前这些被称为"太空育种"的瓜果给吸引住了。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杨凌示范区是我国惟一的以农业命名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重大变革。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相伴而生的杨凌农高会,至今  相似文献   

8.
李金宝 《魅力中国》2014,(11):59-59
人类文明更迭经历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在人类文明更迭背景下,农业发展方向是生态旅游农业,当前,政府宏观部署,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国家原“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近二十年来,学校努力践行“强农兴农”初心使命,深入探索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以产业核心区试验示范站为载体的科技推广“西农模式”,有效破解了“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支撑引领区域农业升级发展,被赞誉为“高校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农业文明的历史。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耕时代,粮食的丰歉直接影响着王朝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无不虔诚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毫不夸张地说,是一粒粒普通的粮食养育了中国历史灿烂的文明。中华民族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开始种植农作物。据考证,麦子自秦汉时期已经成为黄河流域主要的粮食作物。“黍稷重谬,禾麻菽麦”、“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粮食不仅构成国计民生的物质基础,那一株株摇曳的庄稼还进入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视野。 21世纪的今天,我国农村人口已普遍解决了温饱,向小康迈进。但急剧增长的人口和有限耕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当前,国家已把粮食问题提升为安全问题。早在4000多年前,在杨凌这片沃土上,华夏农业始祖——后稷开始教民稼穑;4000多年后,同样在这块地方,一个以“西杂”系列小麦品种续写育种史的人,又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他,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杂交小麦育种专家张改生教授.近日,记者专程前往杨凌对他进行了采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王非 《西部大开发》2009,(10):20-21
杨凌,这个被外界称为中国农科城的地方,经过12年的艰苦创业,已由一个落后的北方小镇,变成了驰名中外的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区。在“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规划布局上,杨凌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肩负着带动西部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一个引领“关中天水经济区”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次核心城市正如红日喷薄而出。  相似文献   

12.
现在人们提出杨凌缺少“人气。”其实“人气”就是市场。社会喧喧嚷嚷,哪里“人气”最旺呢?当然首选市场。  相似文献   

13.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服务、丰富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农业发展理论,其核心线索是谋求农业农村的要素贡献与食物供给,强调农业改造、生产发展以及要素的配置效率,但普遍忽视了由农耕文明、村落文化所承载的人文福利,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及其相关联的生态福利。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严酷的人地关系、优良的农耕文化与丰富的生态资源决定了中国式“农业强国”的目标,必须是安全最大化基础上的福利最大化。因此,中国式“农业强国”需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产品生产过渡到社会福利,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中,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唐末在帝国解体的过程中,北方的契丹女真等部落先后建国,控制了农耕核心地区与宋帝国并立的北方强权。此后,游牧文化与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逐步融合。从先秦时期开始,农耕文明对草原游牧文明产生极大影响的同时,草原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发展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历史上,中国北方的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互相吸收借鉴、互相融会贯通的过程中共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4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农业始祖后稷在杨陵“教民稼墙,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先河,今天,后稷的后人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用新技术和高科技培育出一粒“可以改变世界”的金灿灿的种子。  相似文献   

16.
孙谦  汪滔 《乡镇经济》1999,(1):11-12
一、持续农业理论的提出农耕文明是人类文明的起始。早期的农业生产是纯粹的生态经济:施用有机肥,依靠可再生、无污染的自然力为动力。当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农业的发展也进入了石油农业阶段,石油农业把机器、农药、化肥大量引入农业,将工业的组织方式嵌入农业的生...  相似文献   

17.
地处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乐南部的伊金霍洛旗,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长眠地,这里资源富集、人杰地灵,素有“煤海绿洲,天骄圣地”之美誉。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片土地上长期碰撞、交融,形成了个性鲜明、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杨凌“官村一品”西瓜在市场走红。近日,记者慕名来到杨陵区大寨乡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官村西瓜基地,看到瓜农们在西瓜大棚里忙碌着。让记者感兴趣的是他们种西瓜用电脑“摇控”,生产出的商品瓜还贴着溯源二维码,每个西瓜都有自己的“身份证”。  相似文献   

19.
…… 新世纪的春天呵 机遇在哪里 希望在哪里 ——引自《绿色的使者》 一 寻找希望 在中国西部腹地, 在太白山下渭水河畔, 在神农炎帝与农神后稷诞生的故乡, 在创生古代农耕文明辉煌与孕育现代农业文明生机的中国杨凌农业示范区; 沐浴着新世纪深秋的阳光与清风; 伴和着乌语与花香、锣鼓与彩球、掌声与欢歌—— 第九届全国“农高会”隆重开幕了! 怀着关注农人与农业、工人与企业、人类与生态发展命运的心情,沿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高速公路—— 我走进杨凌,走进灿烂的盛会…… ——寻找诗意! ——寻找亮点! ——寻找希望! 二 走进盛会 充盈着深秋季节的清爽气息, 洋溢着“十六大”召开前夕的喜悦—— 今年的“农高会”格外盛大与热闹,丰富与多彩,新鲜与独特,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表现出关注生物与生态、农人与土地的精神,体  相似文献   

20.
方健忠 《浙江经济》2010,(24):45-45
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新的文明发展形态。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龙游县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战略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