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太原高新区科技创新发展现状,紧密结合有关统计数据,对太原高新区自主创新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推动高新区科技创新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201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正式推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各地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已经逐步展开。在国家战略层面,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发展新经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从具体实践中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循序推进,才能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应有的作用。本文结合潍坊高新区发展现状,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内涵出发,对当前潍坊高新区如何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对指导潍坊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  相似文献   

3.
高新区创新体系的建设是提高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主要分析了江苏高新区创新发展能力,找出制约我省高新区的问题,根据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与江苏省创新发展实际情况,研究江苏高新区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建区以来,高新区紧紧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完善创新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表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新区之"新"首在创新,可以这么说,创新是高新区的"魂"与"根".高新区必须以争当"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气魄,推进全面创新,谋求先发效应,在观念创新上先人一步,在体制创新上优人一招,在机制创新上高人一等,在科技创新上快人一拍.  相似文献   

6.
2006年12月8日,威海火炬创新创业园隆重挂牌,这是山东省首家、全国第七家火炬创新创业园。同时,威海火炬创新创业基地正式启用。火炬创新创业园是以国家高新区环境为依托,包括高技术企业、研发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和不同投资主体、不同专业分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主要载体的科技创新创业集群区域,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新形势下,为进一步深化部、省、市三方共建,2005年7月1日,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山东省科技厅和威海市政府正式签署了共建“威海火炬创新创业园协议”。威海火炬创新创业基地由威海高新区…  相似文献   

7.
深圳高新区通过创新引领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在科技创新领域居全国前列,这得益于政府战略规划、科学引导和错位布局,得益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先进的创新理念、活跃的创新思维和火热的创新热情。本文深入分析了深圳高新区推动创新发展的主要做法,以便为其他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或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贵阳国家高新区位于北纬26度地理气候带上,其作为贵州省惟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和贵阳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同时承担引领贵州省经济发展和实现“两加一推”的重要使命。贵阳国家高新区的“高新梦”是什么?本文认为,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文化、生态日益成为衡量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的背景下,贵阳国家高新区的“高新梦”应当是“科技创新梦”和“生态创意梦”的结合,将科技创新、生态创意深入城市发展,融入城市功能。科技创新驱动。助推高新区“科技创新梦”  相似文献   

9.
矢志不渝十九载,勇攀科技最高峰。2011年11月26日,临沂国家高新区建设推进大会在沂蒙老区隆重举行,国家科技部、山东省以及临沂市领导共同为临沂国家高新区揭牌,这标志着全国革命老区中第一家国家高新区诞生了,这既是临沂高新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开启了全国革命老区创新发展的一个新征程,革命老区迎来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春天。2011年是临沂高新区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产业》2008,(3):82-85
创新是科技的灵魂。是高新区持续发展的动力。近几年来,郑州高新区围绕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致力于营造创新环境,构筑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科技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新区》2010,(8):10-11
为推动科技金融事业的发展,引导包括金融资源在内的创新要素向高新区的科技型企业集聚,指导企业运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来进行科技创新,7月9日,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和太原高新区在太原召开了“科技金融与企业创新论坛暨科技创新研讨会”。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风险投资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景安,  相似文献   

12.
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荣昌高新区)是经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2018年2月28日,国务院以国函〔2018〕47号文件正式批复同意荣昌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规划面积为17.05平方公里。“十三五”期间,荣昌高新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强力抓好招商引资、项目促建、产业发展、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和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构筑区域创新“桥头堡”,跑出高质量发展“新速度”。  相似文献   

13.
林玮 《改革与战略》2013,(11):91-94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新型业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发展科技服务业有利于提高高新区的产学研合作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度以及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文章认为,高新区应把发展科技服务业作为促进其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来推进。在发展科技服务业的过程中,要完善机制体制,促进科技服务业规范化发展;结合高新区及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确立和强力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并提高其科技服务能力;整合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建立科技服务业产业联盟。  相似文献   

14.
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理论,用新的理论指导高新区的发展.为此,本文第一次提出了国家高新区DUI(Doing Using Interacting)理论,进一步深入解析创新本质,明确创新模式,指导高新区更有效、更务实地贯彻落实创新发展战略,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于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探讨地理邻近与认知邻近对高新区创新的影响机理,以我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地理邻近与认知邻近对高新区创新绩效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理邻近对高新区创新绩效影响呈现"S"形变化特征;认知邻近对高新区创新绩效产生显著促进作用;地理和认知邻近的组合对高新区创新产生交互影响,且交互影响表现为互补效应;此外,人力资源投入和科技经费支出对高新区创新产生显著正效应。  相似文献   

16.
园区     
《中国高新区》2014,(2):10-12
正佛山高新区获批建设广东省首个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1月16日,佛山高新区南海区正式获广东省批准建设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试验区将依托佛山高新区核心园区和广东金融高新区,迈出先行先试第一步,在全省率先探索一条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将对全省各地特别是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带动作用。湘潭高新区4个项目集中签约1月22日,在湘潭高新区创新大厦,湖南朝晖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弘亚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湖南三六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湘潭恩尔轩安全科技有限公司集中签约入园。当天,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冯德清与4家企业  相似文献   

17.
成都高新区自成立以来,在国家、省、市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持走创新与发展之路,勇于开拓、锐意进取,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成果孵化、体制机制创新、招商引资以及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项指标均保持在全国高新区的“第一方阵”里。作为一个地处西部城市的国家高新区,成都高新区没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也没有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有的只是执著的精神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在本期的《国家高新区》栏目中,我们专门对成都高新区进行了追踪报道,为大家展示这个创造了西部奇迹的高新区的创新风采。  相似文献   

18.
翻开唐山国家高新区科技创新这一页,我们可以看到诸多溢美之词——  相似文献   

19.
高新区寄语     
《中国高新区》2009,(12):24-34
创刊九年,出刊百期,见证高新区发展历程;弘扬创业,宣传创新,揭示高新区成功经验。伴随着中国高新区的成长壮大,《中国高新区》杂志逐步走向成熟。希望《中图高新区》杂志立足高新区,放眼全世界,充分发挥科技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沤歌高新区人创新创业精神,探讨新时期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寻求破解发展难题的新路径,为全国高新区构筑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使杂志真正成为高新区决策者的智囊参谋,成为科技企业家创业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20.
正创新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基础,是支撑国家强盛的筋骨,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以廖仲恺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国家级高新区,惠州仲恺高新区更应自觉肩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深化改革创新,用创新的文化提升创新能力,凝心聚力推动"五年大发展"提质增效。一、创新是高新区的核心使命创新是仲恺高新区的灵魂。高新区,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创新高地。仲恺高新区自成立之初就肩负着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