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新 《魅力中国》2013,(32):46-46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遇到了新问题,我们耍用新思路来对待这些问题,不能再用旧思路、老眼光对待新问题与新政策。笔者将结合“十八大”会议与中央经济会议的精神来谈谈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未来运行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中国与东亚经济周期的协动性进行了一系列的计量检验。实证结果表明,自1976年东盟成立以来,中国经济比东亚经济的持续性更强,但中国经济的波动幅度较大;中国经济与东亚经济的相关性经历了先增强再减弱到再增强的过程;中国经济波动滞后于东亚经济波动,表明中国经济对东亚经济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东亚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东亚经济对双边贸易的影响远比中国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3.
建设经济强国的目标与机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格局和经济科技竞争已经到了我们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的时候了。这是中国新世纪的发展目标。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建设经济强国提供了历史的机遇。世界经济强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文章提出了中国建设经济强国的具体目标和内涵,并指出中国的强盛将与世界共存共赢。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失衡越来越严重,难以长久持续下去,美国对经济失衡的调整难以避免.本文总结了二战后美国对经济失衡调整的主要对策和后果,分析了美国近期经济失衡的原因和三种可能调整的途径.研究了中国经济失衡与美国经济失衡的关系、美国经济失衡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中国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趋势展望──兼析华南经济圈的发展与经验《摘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郑友敬一、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80年代以来,在中国高速经济增长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华南(大陆)经济圈(这里特指...  相似文献   

6.
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正式提出了在10年内建成“1+10”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将越来越紧密。本文分析了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模式、经济合作运行机制以及经济合作战略重点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与海外华人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珊 《亚太经济》2003,(6):46-49
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东南亚华商利用其与中国的特殊纽带关系,对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与往来做出巨大贡献;目前如何再次发挥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的优势,推进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持续发展,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50年来中国政府经济职能的变化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拟运用新的理论框架分析中国1949年以来经济体制演变与政府经济职能演变的互动过程。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寻求有关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经济职能变迁的启示。作者认为,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演变是政府经济职能模式形成与演变的逻辑结果,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未来的推进取决于政府经济职能的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9.
王丽娜 《辽宁经济》2004,(11):65-65
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在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总体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双方既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又是未来相互间最具潜力的市场。双方在对外经济的运行模式上也具有相似之处:既有共同的国际技术来源,又存在重叠的市场方向。因此,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发展分阶段、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合作,争取互补与竞争的互动转化。这是由中国经济多元化和东盟经济多元化的特征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海外经济评论》2006,(25):34-34
据“中央社”报道,蒙代尔9日在接受卑诗省西门菲沙大学颁发的荣誉学位时,针对中国经济发表演说。蒙代尔表示,中国经济将在25年内凌驾日本,在50或60年内强过欧洲。但在本世纪内,中国经济不会超越美国。但中国经济扩张的程度,使得一些竞争对手惴惴不安,特别是与中国贸易呈庞大逆差的美国。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王亚平在迈向21世纪的进程中,世界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是一体化和区域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国际经济格局。明确认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无疑是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课题。1.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12.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迅速腾飞的时代。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中国经济已融入国际经济之中。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研究这些共性和差异对中国更好地适应国际潮流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虽已十分深入,但每位学者通常只着眼于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某一点差异。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形式十分重要,因此本文希望以综述、宏观的角度,分析当代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异同,进而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于5月上句到了中国,随即在一周的时间里与中国经济领域的聪明头脑们针锋相对地论战,并指出中国经济存在的种种问题,且不局限于经济本身。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围绕中国经济学社的研究已取得不少重要成果,但聚焦中国经济学社与近代中国经济学构建的关联性研究尚较薄弱。本文以中国经济学社1925年提出并被社员躬行践履的四条宗旨为出发点,基于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统计分析,对该社关于中国经济学构建的思想与实践探索历程进行全景式剖析。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学社在推进中国经济学构建过程中,呈现出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演进再到理论建构的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逻辑层次和演变路径。首先,学社重视编译经济书籍,这既表现为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引进,也体现在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挖掘中,二者共同构成中国经济学构建的理论基础;其次是解析中国现实经济,为中国经济学构建奠定实践基础,并在相关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经济问题方面呈现出经济学研究中国化与创新性特征;最终目标是通过精深经济学研究以实现中国经济学之构建。中国经济学社的有益探索可为当代中国经济学的构建提供诸多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亚太地区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以来,与亚太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合作蓬勃发展。虽然,一些亚太经济合作设想将中国排除在其合作伙伴之外,但中国的广阔市场正在吸引亚太各国或地区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二、中国的对外开放及其与亚太地区的贸易投资关系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79年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改变过去闭关锁国或半闭关锁国状态,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逐步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建立和发展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加速了“四化”建设步伐。特别是逐步开放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国内经济循环的基础上加入国际经济循环,带动中国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中国地处西太平洋地区核心地带,土地面积占亚太地区的近半,人口占亚太地区的70%余,虽经济实力还不很强大,但与亚太各国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千分频繁,特别是实行对  相似文献   

16.
《北方经济》2005,(9):43-43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特例,即使国内并没有完成市场化进程,经济却可以保持高速增长。这是因为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受益。8月22日,经济学家樊纲在向“中国经济增长与全球化”论坛提交的报告中这样写到。在中国,65%的人口在农村,工业化尚未完成,法制尚未健全,还拥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受计划经济深深影响的国家,虽然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与西方国家还难以相比,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却可以长期保持在9%以上。  相似文献   

17.
的确,中国经济增长迅速并在世界范围内购买资产。而且中国的经济规模确实要超过美国。但是这并不会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很快到来——最早将在2040年实现,很可能是在2050年。在此期间,眼下的任务不是设法阻止中国购买美国的资产和进入美国的市场,而是要与中国一起精心构建一个足够包容和灵活的国际体系,以保证中国经济增长并使世界其他国家分享其经济带来的潜在收益。  相似文献   

18.
[世界经济论坛9月3日]中国每年9%至11%的经济增长率使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带来了经济改革和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并推动了全球贸易、资本和人才的流动。中国经济对全球发展的重要性也意味着,中国发展所面临的风险与未来十年的新领军者们有着尤为重要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黄旻露 《辽宁经济》2000,(11):21-21
随着中美、中国与欧盟达成贸易双边协定,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铺平了道路,中国离“ WTO”组织越来越近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不仅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必将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协议的签订,预示着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中国的经济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因而,中国的经济安全问题也提上日程,显示出其独具的重要性。  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主权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不受内、外因素的破坏和威胁的一种状态。当今世界,经济安全问题是任何国家不能不备加重视的战略问题,已被各…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   总被引:135,自引:0,他引:135  
本文通过对1952-1998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计算了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作者发现,在改革前,中国经济的TFP波动很大,1978年的TFP水平与1952年相比,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退步。但是在改革后,中国经济的TFP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