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已培育并通过审定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达17个,转基因抗虫棉的种植面积已占我国棉田面积的30%左右。目前,我国黄河流域棉区棉田面积的80%都是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棉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的暴发危害。但实践表明,抗虫棉并非完美无缺,只有正确认识,科学种植,才能充分发挥抗虫棉的丰产和抗虫性能,提高原棉品质和棉农的种棉效益。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棉花生产中次要害虫危害的上升引起了人们对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经济影响可持续的争论,一些人认为次要害虫的危害将会逐渐抵消转基因生物技术所带来的收益。本文以Bt转基因抗虫棉技术为例,利用长期农户调查数据,考察了Bt抗虫棉商业化种植10年来农户防治次要害虫的农药施用量的变化,并建立了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对次要害虫用药量与Bt抗虫棉采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过去10年,农户用于控制次要害虫的农药施用量确实在增加;但是,次要害虫用药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采用Bt抗虫棉防治棉铃虫所致,气候因素是次要害虫用药量上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抗虫棉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导入B T抗虫基因育成的棉花新品种,它可以产生内源毒素,对鳞翅目害虫有独特的抗性,能在其为害棉株初期将其杀死。由于抗虫棉的独特抗性,在推广中很受广大棉农的欢迎,但不少棉农认为种植抗虫棉不用打药,这是对其抗虫性的一种错误认识。抗虫棉的抗虫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一、抗虫棉的抗虫性是针对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而言,对蚜虫、红蜘蛛、盲椿象、甜菜夜蛾等其它害虫并无抗性,它不是绝对的抗虫棉。二、棉株的各个器官抗虫性不同,嫩枝、嫩尖抗性最强,稍大的枝叶抗性次之,老叶片抗虫性差,棉铃的抗性最差。三、气候干…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抗虫棉在我国已经种了十多年,随着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增多和抗虫棉种植面积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棉农反映,在田间发现有的抗虫棉不抗虫,有的棉株棉铃虫危害十分严重。据报道,种植已达10年的抗虫棉已逐渐对二代棉铃虫失去抗性,抗性风险已越来越明显。如果仍不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转Bt基因抗虫棉迟早会不再抗虫,棉铃虫大爆发这一天迟早会来临,那时可能会造成抗虫棉瞬间失去应用价值及Bt生物农药失效。  相似文献   

5.
水稻是我国农用杀虫剂使用量最多的作物,占农药使用总量的达10%,占农用杀虫剂使用量20%左右。水稻上杀虫剂使用比重大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年种植面积在4.3亿亩;二是水稻上害虫发生种类多程度重,常年发生严重的害虫主要有水稻灰飞虱、稻纵卷叶螟、褐飞虱、螟虫等4种以上,比其他作物多2—3种。  相似文献   

6.
棉花在江苏省射阳县是第一大经济作物,近年种植面积在6万公项左右。自1995年开始引种抗虫棉,到2004年全县已发展到5万多公项,占棉花种植面积的95%以上。  相似文献   

7.
虽然我国转基因抗虫棉的研发几乎与美国同步,但与美棉相比存在着品种种性差、栽培技术不配套、种子质量不过关、产业化程度较低等劣势。1998—2000年国产转基因抗虫棉仅占黄河流域棉区抗虫棉种植面积的18.9%、35。7%和35.3%。面对与美棉的激烈竞争,在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和有关单位的努力下。通过“抗虫棉深化研究及应用”和“转基因棉深化研究及商业化生产”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提高了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竞争力,为确保我国棉花产业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抗虫棉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它的最大优势一是能抵御棉铃虫等暴食性害虫的危害,化解虫灾风险;二是能在酷热的高温天气下减轻防虫的劳动强度,降低防虫成本;三是能改善棉区生态环境。抗虫棉也是我国惟一大面积种植并初步实现产业化的农作物,在棉花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增  相似文献   

9.
棉花病虫 近年,我省棉花种植面积370万亩左右,面积呈下降趋势。发生的病虫主要有:棉铃虫、棉盲蝽、玉米螟、棉蓟马、棉叶螨、烟粉虱、夜蛾类害虫、枯黄萎病、红叶茎枯病、苗病与铃病等。  相似文献   

10.
推广转基因抗虫棉对次要害虫农药施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在转基因抗虫棉有效控制棉花主要害虫(棉铃虫)、减少农药施用之后,可能导致的对棉花次要害虫的影响。通过多年的棉农生产跟踪调查和计量模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棉农用来控制次要害虫的农药施用量有所增加,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它的农药施用量远远小于采用转基因抗虫棉后整体减少施用的农药量;研究还发现,转基因抗虫棉在控制主要害虫农药施用量的减少,不是导致次要害虫农药施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它仅仅能解释次要害虫农药施用增加量的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11.
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转基因抗虫棉”,今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和农七师种植25000亩,计划繁育优质抗虫棉种子2500吨。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洞庭湖区主产棉区,推广种植抗虫棉已有7年时间了,种植抗虫棉不仅可以减少防治棉铃虫的用药60—80%.而且可以减少劳动投入,减轻环境污染和保护天敌,使棉农深受其益。但近年来,笔者到主产棉区听到不少种棉大户反映,抗虫棉品种也出现了棉铃虫为害;下田调查发现部分棉株上有蕾和幼铃脱落现象,其中主要是棉铃虫危害所致。棉铃虫为何为害抗虫棉,是不是真的不具有抗虫性了,就这一问题,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对林业的重视,新疆林业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榆树的面积在其中占比很大,榆树害虫的防治任务也随之而来,榆树害虫防治中以春尺蠖的危害最重.本文主要分析了近年来春尺蠖发生和防治的情况以及BT乳剂在防治春尺蠖方面的应用和优点,望能为榆树春尺蠖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蚜虫是江苏小麦上的常发性害虫,常年在中等左右发生。受气候及食料条件有利等因素影响,2011年在江苏大发生,发生程度为近年最重,给部分防治不力田块造成了一定产量影响。据统计,全省小麦蚜虫发生206.37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7.59%。本文总结了2011年江苏小麦蚜虫发生特点,分析了重发原因,提出了有效防治措施,供各地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15.
Bt抗虫棉的种植对农药施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Bt抗虫棉在我国得到迅速推广,但人们对其发展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旨在分析Bt抗虫棉在大田上的种植对棉农农药施用的影响。通过对主要棉花生产省份连续三年(1999-2001年)1055年农户棉花生产情况数据的调查分析后得出结论,各植Bt抗虫棉比种植非Bt棉每公顷平均减少农药施用35公斤,并由此推算出1997-2001年由于抗虫棉推广使全国棉花生产的农药施用量减少了近15万吨以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结论的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玉米是江苏省第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和小麦,常年种植面积在46.7万hm^2左右,以夏玉米为主。一般在6月上中旬播种,时值较高气温,玉米与杂草生长较快,在墒情较好时杂草发生集中,一般在播后10天即达出苗高峰,15天出苗杂草数可达杂草总数的90%,如不及时防除,对玉米生长危害较严重。因此,采取合理措施有效控制玉米田杂草危害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镰刀弯”政策影响下全国玉米变化规律,对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至关重要。[方法]采用综合考虑植被物候和叶片水分变化的玉米制图方法,结合海拔、坡度、积温和降雨等不同环境因子分析“镰刀弯”地区玉米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通过2 767个调研点位验证,总体精度达9082%,Kappa系数为086。[结论]2015—2018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减少约27948万hm2,比例下降64%,其中80%以上减少玉米集中在“镰刀弯”地区。4年来“镰刀弯”地区玉米减小面积近90%发生在东北冷凉区与北方农牧交错区。东北冷凉区玉米面积先减小后微弱增加,面积整体下降约117%,玉米减少主要发生在玉米种植面积大且较为密集的地区,而在海拔较高、积温低和降雨少等自然环境较差区域玉米相对减少比例更大,更易受政策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区玉米种植面积持续下降,面积减少约135%,与其他环境因素相比,降雨不足对玉米种植变化的影响更大。综合考虑实地的自然环境因素,对“镰刀弯”政策的实施会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是中国抗虫棉研制成功20周年。国产抗虫棉已占全国抗虫棉种植总面积的95%以上,抗虫棉技术为国家和棉农累计增收节支900多亿元,减少农药施用9000多万公斤。中国棉的奇迹与一个名字紧紧相连——他就是  相似文献   

19.
菏泽地区棉花生产在连续4年低位徘徊之后,1998年有了新的转机。全区实播面积168万亩,平均亩产突破65公斤,良种繁育区可产优质棉花良种150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一、单产增加、比较效益高。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出现棉麦、棉菜、棉瓜、棉果、棉药等一年二收、三收、多收的立体种植模式,使种植棉花越来越显示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全区一类棉田单产皮棉75公斤以上,二类棉田单产皮棉62.5公斤左右,一、二类棉田面积119万亩,占77%。尤其是选育推广的90万亩菏棉1号、3号抗虫棉,平均单产在75公斤左右,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状。三类棉田单产50公斤以上,面积同比少12%。全区  相似文献   

20.
杭州市的油茶在20世纪60—70年代曾大规模种植并发展到18万亩,直到90年代,由于各种经济林迅速发展,斯油茶效益相对较低,加上疏于管理,油茶的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不断下滑,到2005年,杭州市油茶保存面积缩减到16万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