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信用卡是一种先进的支付、信贷和结算工具,是由银行或专门的信用卡公司签发给资信可靠的用户的一种信用凭证。根据《刑法》第196条之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伪造、作废信用卡或冒用他人信用卡,以及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下面对该罪的基本特征作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
早在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金融秩序的犯罪分子的决定》中就将信用卡诈骗行为定义为独立犯罪,1997年修订《刑法》时,相关规定被纳入196条。依据《刑法》第196条的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使用伪造、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的信用卡,使用信用卡恶意透支手段进行诈骗活动的犯罪。200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五)》,将“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行为增加为信用卡诈骗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3.
根据《刑法》第196条的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使用伪造或者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或者恶意透支,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近年来,随着信用卡的推广普及,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犯罪的案件也日益增多。据统计,在一些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4.
2005年2月28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五)》第二条在刑法第196条第一款第(一)项"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的"情形中增加规定了"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进一步完善了刑法关于信用卡诈骗罪的规定,至此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使用伪造作废的信用卡,或者是使用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或者是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恶意透支的方法,诈骗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然而关于信用卡诈骗罪在司法适用中尚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下列若干问题的探讨,旨在正确认定信用卡诈骗罪。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用卡市场的快速发展,使用信用卡消费越来越普遍,但是出现了一些利用信用卡套现的行为,造成银行收益与风险不匹配,扩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严重影响了信用卡市场的健康发展。一、信用卡套现的行为分类信用卡套现的特点是以较低成本提取信用卡的部分或全部资金,迅速满足持卡人对现金的需求。有些循环利用信用额度提取现金,即套现;有些利用伪造的信用卡,或冒用他人信用卡套现或取现后不还,存在恶意透支的情况,即构成信用卡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6.
骗领信用卡行为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骗领信用卡,是指利用虚假申请资料骗取发卡银行的信任从而获得信用卡的行为。1995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关于审理利用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对以伪造、冒用身份证和营业执照等手段在银行办理信用卡,骗取财物数  相似文献   

7.
一、信用卡的主要风险类型信用风险。主要是指由于持卡人的经济状况改变或社会发生变化造成的持卡人不能按期还款的风险。欺诈风险。包括蓄意欺诈、冒用他人信用卡风险和伪造涂改进行作案、伪造他人资料申请信用卡,骗取银行资金造成的风险。个人风险。信用卡持有人安全用卡意  相似文献   

8.
章强 《新金融》2002,(3):36-37
信用卡风险是一种信用风险,它是指持卡人在从事经济活动过程中使发卡机构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程度,在现实生活中,骗领,冒用信用卡以及特约商户人员欺诈行为时有发生,随着科技的发展,伪造信用卡磁条信息作案也日益频繁,如何有效地防范信用卡业务风险,减少发卡损失,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成了各信用卡发行机构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任飞 《金卡工程》2010,14(8):218-218
诈骗罪的行为方式之一"冒用"纵然大家都知道,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冒用"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对信用卡诈骗罪的定罪在这种新形势下也将面临一个个新的挑战。因此,如何界定"冒用"行为,"冒用"方式,"冒用"对象,以及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冒用"行为的定性是解决信用卡诈骗罪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个初步的解决。  相似文献   

10.
王利 《金卡工程》2010,14(9):243-244
我国正处在信用卡市场高速发展的阶段,然而同时信用卡冒用的案件也是十分常见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变得日益重要起来,但目前我国关于信用卡冒用的法律规定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接下来本文将尝试从合同法的角度结合司法实践中的案例,分析特约商户对信用卡冒用承担的责任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信用卡在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中日益普及,但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实务中信用卡纠纷日渐增多。对持卡人而言,最害怕的事莫过于因信用卡遗失、被窃而遭他人冒用盗刷。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持卡人是否应对盗刷损失负责呢?  相似文献   

12.
如何确定信用卡被冒用后的法律责任?目前的法律及相关解释尚无明确规定。但是,随着各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迅速发展,因信用卡遗失、被盗、被抢、被冒用等所产生的资金风险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明确该情况下的法律责任归属,对于此类纠纷的解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下面以发生在镇江的信用卡被盗窃后冒用的案例进行法律分析。  相似文献   

13.
陈波 《福建金融》2007,(5):38-40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结合信用卡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国际上关于信用卡方面的法律规定及成熟经验,对冒用信用卡欺诈纠纷中发卡行、持卡人、特约商户等当事人的风险责任分担进行法律分析和研究,以期使相关信用卡交易法律问题能通过完善信用卡立法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金卡工程》2001,(2):76
针对信用卡犯罪日益猖獗的现实,目前,日本法制 审议会(法务大臣的咨询机构)提出修改现行刊法的意见纲要对食用卡犯罪加大打击力度.   该意见纲要建议对伪造信用卡的持有人判5年以下徒刑或50万日元以下罚金,对非法盗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行为的当事人判3年以下徒刑或50万日元罚金.这是日本现行刑法中所没有规定的.与此同时,意见纲要还建议加重现行刑事法中有关信用卡犯罪的量刑和处罚.如将伪造信用卡犯罪同现行刑法规定的“处5年以下徒刑或罚金50万日元以下”建议改为“处10年以下徒刑或罚金100万日元以下”.   由于信用卡犯罪已经国际化,意见纲要提出在国外进行信用卡犯罪的当事人也将受到严惩.同时,针对现金卡和贷记卡等的类似犯罪,也适用该法.   据日本信用卡产业协会的统计表明,1997年以前,因信用卡被不法使用而造成的损失每年达100亿日元,1998年以后突破了200亿日元,尤其是为造成信用卡所造成的损失年来呈现迅速增加趋势,由1997年约12亿日元,增加到1998年的28亿日元,1999年猛增至91亿日元.过去日本的信用卡犯罪多以盗用他人信用卡为主,而今则是通过非法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后进行大量伪造复制,从而使得信用卡犯罪手段更加隐蔽,危害更大.  相似文献   

15.
<正>2021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以下简称《意见(二)》),《意见(二)》第七条规定,为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而实施收购、出售、出租信用卡、银行账户、非银行支付账户等行为,可以认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的“帮助”行为。《意见(二)》第九条规定,行为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而提供收购、出售、出租信用卡、银行账户、非银行支付账户等支付结算帮助,数量达到5张(个)以上,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6.
如何确定信用卡被冒用后的法律责任?目前的法律及相关解释尚无明确规定.但是,随着各家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迅速发展,因信用卡遗失、被盗、被抢、被冒用等所产生的资金风险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明确该情况下的法律责任归属,对于此类纠纷的解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下面以发生在镇江的信用卡被盗窃后冒用的案例进行法律分析.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了盗窃罪,即指以不法所得为目的,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这是有关盗窃罪的一般规定。除此之外,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三款还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按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这就是有关盗窃罪的特殊规定。由于信用卡的特殊性,决定了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犯罪行为具有不同于一般盗窃犯罪  相似文献   

18.
在2005年第11期的《中国信用卡》杂志中刊登了一篇题为《借用信用卡行为的定性分析》的章,作在中对信用卡借用行为的表现形式以及几种不同的定性学说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最终认定借用信用卡的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对此,本人提出几点不同的看法,与该作商榷,并期望能借此让更多关心信用卡的有识之士来推动信用卡问题的法律研究,从而加快中国信用卡市场法制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目前,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很快,发卡量和消费额都在大幅度地增长,但信用卡违法套现案件时有发生。其方式主要有POS机虚假交易、代他人刷卡付款、通过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套现、利用购物退货套现等,给金融安全带来严重隐患。防控信用卡套现行为,要从多方着手,在不同环节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用卡市场的不断扩大,持卡人和交易量大量增加。信用卡体积小、重量轻,稍有不慎极易丢失或被盗,因而信用卡被冒用的案件时有发生,并进而引发了持卡人与银行、持卡人与特约商户间的纠纷,破坏了我国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