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创建“学习型组织” 二十一世纪企业文化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学习型组织” ,这是美国新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对企业管理文化的一个全新命题。面对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市场态势 ,企业如何以新的文化理念和行为模式应对竞争 ,寻求合作 ,共同发展 ,创建“学习型组织” ,并使企业产生不竭的动力 ,是二十一世纪企业文化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窦连池 《经济师》2003,(6):166-166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念 ,它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在新老员工的交替过程中具有延缓性和保持性。我国企业在培养和维持竞争优势的过程中 ,应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并增强其使命感 ,营造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以员工“权力人”文化作为基石  相似文献   

3.
孙青松 《技术经济》2003,22(9):27-28
企业文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什么 ?企业文化就是指导和约束企业整体行为以及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 ,是发挥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和奉献精神的关键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如果把产权制度、管理制度看作企业体制中的“硬件” ,那么企业文化就是“软件”。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没有人能够忽视 ,实际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许就在这里 ,在中国已经入世 ,企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挑战的今天 ,探索、创建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已成为专家学者和企业经理人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相似文献   

4.
章治安 《当代经济》2002,(10):18-19
笔者不久前刚发表过一篇短文,题为《富思特是狮》。富思特是狮,是一只慧狮,富思特的企业文化,当然命名为慧狮文化。 一、慧狮文化的形成 要阐述慧狮文化形成的过程,首先要阐述一下企业文化形成的普遍规律,一个企业文化的形成,据专家们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般情况下要经历四个阶段,即出现文化现象、产生文化个性、形成文化自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3-2017年中国沪深A股非房地产和非金融类上市企业面板数据,探讨“互联网+”变革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并实证识别了“互联网+”企业改变自身金融资产配置水平的主导动机.结果 显示:“互联网+”显著促进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的提升,参与变革的企业增持金融资产主要是出于“替代”动机而非“蓄水池”动机.“互联网+”变革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的正向影响主要存在于非国有企业、快速推进“互联网+”的企业之中.因此,监管部门应警惕“互联网+”企业金融化倾向,在专项基金拨付时进一步强化行政审查力度,并督促相关企业披露更多的变革细节信息以加强来自资本市场的外部监督,确保扶持资金进入微观实体的生产改造环节;应制定更具结构性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各有分工,引导国有企业攻克“互联网+”核心技术及搭建公用平台,向“互联网+”变革力度更大的企业倾斜更多的社会资源并着重监督.  相似文献   

6.
阮诗科 《经济师》2003,(3):267-267,274
作为一家具有50多年发展历史的企业,我们温州长运集团有限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确曾有过许多可圈可点的“首创”与“第一”,尤其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公司几届领导干部始终坚持“改革、开拓.创新、务实”的企业精神,带领全体员工,励精图治、开拓创新,经受住了20世纪80~90年代三次重大危机的严峻考验:第一次是80年代后期个体、私营运输的重重“包围”;第二次是90年代中期因旧城改造,使企业经营场地面临大面积拆迁建的艰难“困境”;第三次悬90年代末期因金温铁路全线贯通带来巨大的市场“冲击”。经过这段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历程,使我们温州长运人更加感到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的重要;更加感到办好长运的一切事、必须依靠长运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7.
白凌 《经济前沿》2002,(4):57-59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重要的无形资源,它本身不仅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协调功能和辐射功能,而且对搞活企业的有形资产,也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在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成功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8.
在这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在这财富涌动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关注如何创造财富,更应该去品味财富文化、去阐明财富责任击建设健康的财富伦理。如果我们的财富文化观念与财富责任意识长期被弱化,而走向过度逐利化,这显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没有盘好的财富文化,财富有时候反而是一种灾难。[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企业文化是社会上的一个热点话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其实,自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开始席卷全球,成为企业发展中最新一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客观存在于每一个企业之中。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业与世界接轨的速度不断加快,经营管理的差距不仅表现在技术方面,而且表现在企业文化管理方面。因此,作为金融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也必然要重新审识,做到与时俱进。一、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我国农村信用社已经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尽管发展取…  相似文献   

10.
从系统理论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存在紧密协同与耦合的两个关键子系统。文章在探索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文化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与发展中的核心与纽带作用,从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约束——促进功能的视角,将企业文化系统划分为核心文化、技术文化、管理文化、组织文化、预见文化和执行文化等六个相对应的子系统,指出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三个变革趋势和五个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感物说"和"摹仿说"分别是中西关于文学艺术发生的理论学说,并且都各自对其后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者都反映了文学与自然、社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不能忽视两者的确存在着更为根本的差异。"感物说"强调的是主客观的融合,而"摹仿说"则强调主客观的分离,这和中西方"天人合一"和"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八个方面具体探讨了"rather/和"fairly"的词义差别,以及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3.
刍议环境税的"大棒"与"胡萝卜"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环境税是在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框架下提出的重要税种,而且在很多西方国家已经实施很多年。目前环境税的开征在我国已经越来越提上日程。鉴于西方实施环境税的经验,本文认为,政府在征收环境税时,应注重其大棒与胡萝卜双重效应,分析其短期与长期效应,权衡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税的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2010年7月17日,四十余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海内外学者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聚会,以“别求新声——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为题,召开了一次学术座谈会。会议共设立了四个议题: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问题、二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思想论争与超越左右、当代学术生产与现实关注。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虚拟经济的各种界定,实践中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运行,其实在《资本论》中早有论述。经过长期的发展,虚拟资本已经演化为多种形态,构成了现代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的加速器。但虚拟经济发展过度,也会变成现代经济泡沫成分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6.
浙江经济发展迅猛,关键在于浙江人做任何事情都敢于"出发".缺少真山真水,他们敢在发展旅游业上"出发",搞起了宋城、横店影视城等人造景观,效益并不比别人逊色;缺少自然资源,敢于在专业市场建设上"出发",大做"无中生有"文章,硬是把全国的羊毛衫、木材等产业聚集浙江市场,依靠发达的市场体系,培育出地域特色明显、投资主体明确、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块状经济;规模经济薄弱,敢于在提升经济规模上"出发",依托个私经济,实行产业集聚,形成了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摊户、大网络,小企业、大集群.一根小小的吸管、一条小小的领带、一个小小的纽扣,都做成了大产业.  相似文献   

17.
在荀子“义分则和”的理念中,“和”、“义”直接继承了孔、孟思想,而“分”主要基于社会现实的考虑。与孔孟以“敬与让”言“礼”不同,荀子则主要以“分”言“礼”。荀子的“分”有四个层面意蕴:何为“分”、为何“分”、如何“分”、向何“分”;“和”则贯穿于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荀子的“义分则和”思想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胡建渊 《经济师》2001,(7):24-25
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向公众提供的公共产品 ,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同时 ,不能排除任何人对这种公共物品的享用。其经费不可能也不该由微观经济主体予以满足 ,而只能或只应该由社会的代表———政府予以满足 ,就是说 ,应由政府通过安排财政支出来满足工商行政管理的经费支出。  相似文献   

19.
本论述苏轼在贬官黄州时期的复杂思想:既有政治失意之后的“人生如梦”的悲现消极色彩,又有不能忘怀现实,不能忘怀自己“奋厉有当世志”的理想和抱负。苏轼打破了中国传统人士大夫建立的或“进取”或“退隐”的传统人格,建立了一种把“进取”和“退隐”相融合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20.
徐翔 《开放时代》2011,(3):46-60
"家国论"可谓儒家政治学说最根本的部分,它往往也被认为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最大障碍。本文由乔治·莱考夫的道德政治论出发,借由其关于基于家庭的两种道德模式——"严父模式"与"慈爱父母模式",考察儒家(孔孟)的"家—国"观。作者试图指出,儒家的家国观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民之父母"观念更接近莱考夫理论中反权威的"慈爱父母模式"而非"严父模式"。由此,作者尝试从权利和道德两个面向重审"国之本在家"的意义,及其可能启示的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