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杨明亮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4,(1):35-38
校企深度融合是企业与学校间的相互渗透,体现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的是教学—科研—开发的三位一体。校企深度融合不仅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而且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研究校企深度融合的必要性、方法及途径,对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校企双向参与,产学研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模式、多机制地开展产学合作办学,以解决职业教育资金短缺、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及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本文分析了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动因以及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层次,阐述了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施内容。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订单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订单培养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高职教育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趋势而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针对物业管理专业订单培养过程中的要求和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校企融合、工学互动是高职院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定位。以学院校企结合的软件人才培养为例,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校企深度融合,全程职业化培养"的工学结合五阶段职业化培养实施方案。实践表明,"校企深度合作,全程职业化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6.
7.
王文俐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5):74-77
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但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普遍流于形式,得不到真正有效的落实。本文在总结高职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制约校企深度合作的原因,并对构建适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9.
校企联营、合作办学,是学校与企业在办学全过程、全方位的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赢机制。校企联营应是富有弹性的,学校教育由此具有开放性,柔性化。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质量,形成优势互补。其有效模式是以“定单”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以共同需要为动能,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以谋求发展为目标,校企渗透、人员互派 相似文献
10.
李平 《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5):66-69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发展、大力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而“订单培养”模式又是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订单培养可以让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就业,学校也可以顺利推进校企合作走向深度融合。本文立足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校企合作中形成的几种“订单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以求具有科学性、特色性、创新性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活力、推动专业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进行物业管理投标工作,降低投标中的风险,提高投标成功率,本文就投标中的条件、技巧和操作模式进行探索,以期为物业管理的实践提供一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78-80
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为视角,分析高职内涵建设中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指出部分高职院校对校企文化融合认识不足,规划散乱,实效性不强,缺乏应有的保障机制。要提高对校企文化互融互鉴的重要性认识,进行系统规划,增强融合的实效性,完善校企文化融合的运行机制,以此促进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13.
15.
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大力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出发;提出改进与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努力适应社会对高职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发展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6.
17.
张海波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13-14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是以社会人才需求方向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企业和学校供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论文对订单式多元式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究,分析了国内五位一体、教育集团等几种典型的合作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课岗融合”模式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探讨——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65-66,73
职业教育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更深入地合作。本文以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课岗融合"模式下的校企深度合作形式、合作内容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对校企文化的融合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文化建设、社会参与、实训场地、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校企文化融合不容乐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