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生态经济学可以说是介于生态学和经济学两者之间的边缘学科,它从更高的视角更宽泛的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传统经济学认为在经济发展方面,无论是人的需要还是资源的拥有量都是无限的。从概念上分析,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具体差异可以概括为:如何对待生产过程中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的关系。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在愿景上的三分面区别概括来说表现在整体与部分上的定位不同、生产过程中的循环构架不同和分配与配置的兼顾程度不同。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生态与传统经济学的观点都是不尽相同的,最重要的差别就在于在发展过程中市场占据着何种地位以及资源的利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生态村是运用农业生态工程原理与技术,适时调整生产结构,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建立一个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生态村的发展就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最终目标就是做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避免环境污染,为社会留下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3.
在农业发展中粮食生产的振兴已超出农业经济问题而成为政治、社会问题被各级政府和广大理论研究者所关注。如何有效地刺激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原理,综合分析了粮食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一些症状,并提出促进农业资源转换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4.
生态经济学力求将生态因素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来 ,研究生态因素与经济因素现象的关系 ,寻求经济活动与生态变化的良性平衡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研究了生态经济系统的失衡表现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之要求 ,提出了防治生态环境恶化之措施。  相似文献   

5.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学科与经济学科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广泛吸收计量经济学、经济控制论、生产经济学、统计学以及数学等学科的一般原理,并具体应用于农业这个特定的产业.因此,实践教学在其教学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课程特点,讨论了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中实践环节的拓展,并提出加强农业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马文杰 《全国商情》2008,(6):117-118
农业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学科与经济学科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新兴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广泛吸收计量经济学、经济控制论、生产经济学、统计学以及数学等学科的一般原理,并具体应用于农业这个特定的产业.因此,实践教学在其教学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农业技术经济学的课程特点,讨论了农业技术经济学教学中实践环节的拓展,并提出加强农业技术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构建美学农业经济学是美学农业发展的需要,是农业美学发展的需要,是经济科学发展的需要。美学农业经济学应包括美学农业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美学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审美产品、农业审美产品的商品性、农业审美产品的生产、农业审美产品的价值、农业审美产品的流通、农业审美产品的消费和美学农业企业的管理。构建美学农业经济学,应采用实践的方法、借鉴的方法和理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解决农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制度安排,并针对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的特点,提出农业绿色补贴是我国现阶段解决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的理性选择,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建立起不同的补贴模型,对其经济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山东农业生态系统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化肥、农药、薄膜、畜禽养殖、农村生活污染等农业内外源污染日益突出,只有倡导绿色消费、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特色无公害绿色食品,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实现山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大省强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剖析了财政支持生态扶贫的内在机理,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青海省面临生态环境压力大、财力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困境,从财政角度提出政策措施,构建青海省生态扶贫的财政支持体制机制,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之间良性循环,即生态服务于生产生活,生产支持生活,生产生活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美丽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化肥网统计数据表明,化肥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在40%左右,化肥在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本文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分析了辽宁省化肥施用对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符合生态良性循环,农业持续发展的施肥对策。  相似文献   

12.
农业劳动力外流会改变农业结构和影响土地利用率,对粮食生产的效率、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二元经济理论、新兴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本思想,构建一个农业劳动力流出对粮食生产影响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使得大量有效农业劳动力外流,影响了农业技术进步与推广,容易出现农业耕地抛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3.
经济学的语境范式是由生态经济学家尼瓦·古德雯、女性主义经济学家朱莉·纳尔逊等学者构建起来的经济学研究范式。从微观经济学层面上来说,这一范式在经济学语境模型的基础上界定了经济活动的终极目标——福利,阐述了资源维护、生产、分配和消费四种基本经济活动,并把经济活动划分为核心域、公共域和商业域三个领域。经济学的语境范式所构建的微观经济学体系反映了21世纪人类的微观经济活动全貌,因而为微观经济学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自然资源在逐步的减少,我们的生态环境在逐步的受到破坏。为维持社会经济的平稳向前,我国提出了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把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着力在节约资源上。通过开发新的绿色环保资源,提升环境承载力,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发展,也就是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这是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对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具有重大影响。而作为基础性生产的农业对生态、资源、环境等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怎样将环境和农业的互补作用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让农业经济和生态、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是农业企业开展环境会计工作的使命。本文在阐述建立农业环境会计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农业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并进一步研究构建农业环境会计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吉林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吉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许多生态问题日益显著,生态农业成为了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为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吉林省的农业发展研究大部分都以低碳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为载体,但吉林省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低,农民的生态意识薄弱,最重要的是吉林省的农业资源逐渐短缺、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吉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要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分析吉林省农业发展现状以及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利用好吉林省的地理优势,让吉林的黑土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本文主要就如何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近三十年来,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呈现出两种融合范式,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由古典向新古典演化,二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异端经济学的融合,同时,也普遍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即研究的主题转换了、研究的领域扩大了、研究者之间的联系加强了。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派主要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马克思经济学等。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最近数十年中在西方经济学界发展起来的新的分析工具和新的研究方法的自觉应用,以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理中的生态补偿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整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土地生态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在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同时,土地整理对土壤环境、水生态系统、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大气环境、敏感生态系统等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为将这些负面影响最小化和内部化,亟须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采取综合生态补偿措施,实现土地整理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林业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先实施生态优先发展的战略。为了实现这样的战略目标,文章提出,应该首先树立生态建设的理念,结合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转变传统生产方式、发展生态产业。结合林业经济转型,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发展林区替代产业,优化林地利用结构,建立林业生态效益有偿使用的良性循环机制,以此来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