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国家经济的热点问题。海关作为加工贸易的直接监管机构,正通过加工贸易流程再造、发展保税物流等方式探索促进加工贸易良性发展,转型升级的新路。目前,学界和海关研究中针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研究多着重于特殊监管区域内大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对为数众多的、散养的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关注较少。本文以分析加工贸易比较优势为基础,以北京东部三区一县中小型企业加工贸易为案例,分析其社会效应与转型升级路径,提出对促进中小型企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推进加工贸易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山东省外贸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山东省加工贸易发展势头良好,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增长较快,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得到显著提高,但同时仍存在加工贸易总体规模较小,国有集体企业核心竞争力弱,产品档次低、配套能力弱等问题。为实现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应进一步优化引资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作为国内承接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主要阵地之一的山东省,加工贸易一直是其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特别是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加工贸易发展势头良好。跨国公司对中国新一轮产业转移呈现出研发本土化、制造本土化、市场本土化动向,根据这种产业转移新动向,结合山东省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特点,从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经济园区、中韩自贸区优势,借力电子商务平台等视角,提出了该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出口加工贸易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推动力。具体分析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各项指标,得到电子信息产业国际代工指数逐年递减,国际竞争力指数不断增加,出口贡献率下降,增值率提高,对GDP的贡献度明显下降但拉动度提高的结论。说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成果显著,对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方式的依赖逐步减弱,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提出提升经济效益,坚持可持续性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政府引导与支持等加快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给加工贸易企业带来了巨大生存压力.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以山东省加工贸易企业为例,深入分析了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的困境,同时结合山东省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实际,研究了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进而提出了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是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本文采用评价指标分析山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现状和制约因素,得出企业技术基础薄弱、国外领导厂商的战略控制、人力资源水平低、相关产业配套能力弱以及加工贸易政策不完备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山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进程,并提出了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不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重要引擎之一的加工贸易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良好地完成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和升级任务任重而道远。先行说明了研究加工贸易课题的意义,简要回顾了加工贸易发展现状与产业升级的研究,概括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现状,并着重指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相关研究结论,归纳提出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山东加工贸易增值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红霞 《商业时代》2008,(10):103-104
不断推动加工贸易延长价值链、提高增值比率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课题.全球价值链中的山东省加工贸易应该努力占据加工贸易增值的重要环节、促进配套产业群发展并扩大国内采购、提高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加工贸易海外营销与培育国际知名品牌,并通过产业价值的增值来提升其竞争力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能够快速发展,加工贸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加工贸易符合我国国情,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缓解就业压力、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和分工的重要方式。然而进入后危机时代,加工贸易的诸多问题开始显现,如"两高一资"的加工贸易企业较多,资源消耗仍然偏高,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品牌缺失,加工贸易出口商品附加值低,长期居于产业链下游等。应通过构建符合长期战略的加工贸易产业贸易政策,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型加工贸易产业发展,调整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加强海关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的作用等措施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金融危机之下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在此基础上,从产业技术水平、产品竞争力、劳动力情况及相关政策等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制约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因素,最后,针对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威海市作为山东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对外加工贸易现已成为区内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深度调研了威海市对外贸易现状和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认为要实现威海市对外加工贸易成功转型升级,要从完善引资政策,引导和扶持企业走出一条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转型升级之路;创新提高产业品牌建设水平,增加高科技附加值,提高进出口技术含量,延长国内产业价值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各类园区的承载能力等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2.
陈屾川 《商业科技》2014,(17):28-28
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所面临的五个主要问题,其中包括加工贸易转型处在较为低端的环节以及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所占比例较大等;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五点有效对策,包括制定更长远的计划来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我国加工贸易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在加工贸易转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促进东部部分加工贸易产业向西部地区的转移和加大对民族企业的扶持力度。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给我国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加工贸易为我国和世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称谓。但是,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的大力推广,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要。文章从加工贸易地位的变化、加工贸易行业的变化趋势和加工贸易附加值三个方面来衡量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进程和特征,最后利用全球价值链的升级理论为我国加工贸易企业提供升级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工贸易是全球产业转移的结果,是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加工贸易已成为广东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色和优势。广东省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本土化,提高引进外资质量水平、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等措施,实现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促进了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论新形势下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正在积极承接东部沿海省份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但由于各种原因,河南省的加工贸易存在一些问题,河南省应抓住机遇,通过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等方式提高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6.
江苏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的加工贸易发展概况的简要分析,阐述了江苏省加工贸易正处于产业转型和升级换代的阶段,通过对影响江苏省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因素的分析,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对江苏省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效应和对策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加工贸易是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在山东加工贸易高速发展的同时,工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增加,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在对山东省加工贸易和环境污染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定量分析加工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山东省的环境恶化,应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协调加工贸易发展和环境的冲突,实现两者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正在积极承接东部沿海省份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但由于各种原因,河南省的加工贸易存在一些问题,河南省应抓住机遇,通过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营销策略等方式提高河南省加工贸易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9.
<正>加工贸易亟待转型升级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背景下,加工贸易作为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长期处于产业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在系统界定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内涵的基础上,依据统计资料和问卷调查结果,对国际金融危机前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状况和国际金融危机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加工贸易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升级态势,但总体来说还处于"微笑贫困陷阱"境况。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本土加工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吸收能力较低等实际情况,使我国加工贸易进一步升级面临着严峻挑战。本文从宏观、中观的角度探讨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所需的国家、区域以及产业环境的培育措施,同时从加工贸易企业的微观竞争优势培育角度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