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研究信贷市场结构的形成原因时发现,高风险借款人在遭遇信贷配给时,可能转向非正规信贷市场融资.但是,他们能否进入非正规信贷市场还受到借款人特征的影响,这些特征包括:自有资本规模、抵押品或项目固定资本比例和项目赢利能力.借款人特征和借款人融资顺序共同作用,使得信贷市场形成了不存在信贷市场、单一信贷市场、正规和非正规信贷市场共存等多种结构.  相似文献   

2.
基于信贷配给理论的中小企业融资方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面临“双重信贷配给”时,信息不对称、中小企业内生性金融约束、政府过多的行政介入是导致我国中小企业陷于信贷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解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题,就必须在减少政府行政介入条件下,采取各种策略消除银企间信息不对称,弱化企业内部金融约束。  相似文献   

3.
中小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旺盛的创新活力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动力。中小企业对增加居民收入、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中国非市场化的金融条件下,中小企业的发展常常受到相关法律、规章的限制,技术管理人员的稀缺,基础设施落后以及融资困难等诸多问题。由于受我国金融体系不发达等因素的制约,融资困难是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农户信贷配给及其福利损失——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2003~2009年我国1000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估计农户遭受信贷配给的程度及其对农户家庭净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64.5%的农户受到信贷配给,其中54.0%的农户受到完全配给,10.5%的农户受到部分配给;信贷配给使农户家庭净收入和消费支出分别减少18.5%和20.8%。  相似文献   

5.
王征 《西部财会》2014,(3):49-52
信贷配给是商业银行时常采用的一种贷款手段,近年来新凯恩斯主义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于信贷配给所做的解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我国目前的信贷配给是市场机制与政府主导同时起作用的“双重信贷配给”.信贷配给降低了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但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现实必然性.解决我国目前信贷配给问题的出路在于更快地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我国处于社会处以初级阶段,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一个成长期,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存在很大的波动性。信贷配给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工具之一,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本文针对信贷配给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侯青林 《财会月刊》2011,(29):37-39
由于信息不完全造成的信贷市场和信贷合约的不完全是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在我国,由于体制上的金融抑制加剧了信贷配给,而中小银行的特殊性,如区域性、资本资产额小、组织层级少等使得它们在获取和处理信息方面具有大银行所没有的优势,能够减少违约风险,从而改变了解释信贷配给的贷款者的预期收益与承诺的贷款利率的函数,进而缓解了信贷配给。  相似文献   

8.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当面临"双重信贷配给"时,信息不对称、金融抑制的制度安排导致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困境.因此,要解决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题,不仅要加强商业银行信贷合约设计,提高信息生成能力;同时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相似文献   

9.
贾林  吕海霞 《价值工程》2005,24(9):126-128
银行信贷配给是银行信贷管理的十分重要的方面,在我国转轨经济和金融的形势下更为突出。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分析,研究了在产权不合理和不明晰下信贷配给的形成,分别从银行内与银行与企业的委托代理方面寻找了原因。并对信贷配给的产权交易市场做了均衡分析,然后针对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孙小丽 《企业经济》2006,(6):129-131
我国信贷市场存在非理性的经济与金融结构不对称现象,国有商业银行双重信贷配给行为是造成这种不对称的重要制度性根源。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引入制度因素对银行借贷微观模型进行修正,以期得出相应的结论和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山东省泰安市的乡镇进行抽样,获取了与当地农村居民信贷相关的微观数据,并运用Tobit模型对影响该地区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配给程度的家庭特征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户主的年龄和农户家庭自有的土地面积对金融机构的信贷配给程度分别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因此,农村金融体制的未来改革需要同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撤并,导致银企间距离增大,从而对城镇及农村地区贷款产生影响。文章通过建立模型,提出了两个假设,并对大型商业银行乡镇企业贷款数据(衡量贷款区域集中度)和银行不良贷款率二者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发现,二者成强正相关,从而证明了由银行机构撤并导致的银企间地理距离的增大使得信息不对称加重和银行对企业实施地缘信贷配给的假设。  相似文献   

13.
信贷配给现象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普遍存在,并且将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这会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进程。本文试图在S-W模型的基础上,从信用成本的角度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模型,研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机理,为缓和农村金融市场信贷配给问题、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资金瓶颈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03年约3000户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从实证角度考察了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时的配给行为。论文采用联立离散选择模型,较好地描述了农户贷款需求和银行贷款供给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我国农户面临着严重的信贷约束,一半以上具备有效需求的农户由于信贷配给无法得到正式机构的贷款。政府干预和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农村信贷配给的重要原因,银行和信用社对农户的贷款决策主要决定于政府的农村金融政策。为改善农村信贷抑制程磨.政府必缅推动仓融机构的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15.
赵远榕 《会计之友》2012,(19):122-123
会计信息效用是衡量信息价值的有效尺度,对于投资者而言,分为过程效用和目标效用。文章分析投资者会计信息效用的实现过程,从投资者个体因素和相关环境因素出发,运用认知心理学、系统论以及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会计信息效用影响因素。最后,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投资者会计信息效用进行评价,分析投资者会计信息效用最大化的可行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府在2009年,对外承诺2020年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为此利用改进后的Kaya公式对我国1985—2010年碳排放因素进行分解,考察信贷资本对碳排放的贡献度,并对我国2020年的经济总量、信贷总量以及碳排放总量进行预测,得出2020年我国碳排放强度至少比2005年降低47.75%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效率工资的索洛模型和Shapiro-Stiglitz模型存在的局限性,认为由于工资合约具有非完备性特点,通过工资合约对员工进行完全激励是困难的;基于重复博弈理论构建了同时考虑内外部劳动力市场要求的效率工资模型,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企业和员工在效率工资博弈过程中的行为和策略,阐述了效率工资的经济效用,尤其是具有的"事前激励"和"事后激励"两种效率价值;揭示了该模型比均衡效率工资模型具有的更为丰富的经济内涵,认为效率工资需要与其他激励机制相互补充才能实现其激励目的.  相似文献   

18.
高彤 《价值工程》2019,38(27):88-9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明确提出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的健康发展将直接推动绿色金融的进步和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运用DEA模型(数据包括分析法)对2010年—2017年16家上市银行的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之后根据DEA评价结果,对样本数据的绿色信贷与银行效率进行了回归分析,最后对商业银行如何健康发展绿色信贷业务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地理距离对经济主体行为决策的影响是新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经典话题,文章以高铁通车准自然实验为契机,实证考察了地理距离对银行信贷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通车后,开通城市企业获得的信贷规模更大、期限更长、成本更低,并且这一关系主要体现在非城际高铁通车或高铁节点站点通车的情况下。机制检验表明,高铁通车通过改善信息环境促使企业获得更为优惠的信贷条件。进一步检验发现,高铁通车后,开通城市企业更可能向非关系银行、异地银行贷款,并且这些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下降、投资—投资机会敏感性上升。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高铁通车缓解了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帮助企业构建交易型信贷关系并获取优惠的信贷条件,获取信贷资金的企业也抓住投资机会将资金投向有价值的投资项目,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最终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20.
基于征信视角的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的知识,指出中小企业信用的缺失、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银行和企业间的博弈模型,先对银企间一次性博弈时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再通过引入"触发战略"来对银企间重复博弈时的情况进行讨论,进而得出建立并完善我国征信体系是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的结论,并且通过对我国征信法律体系、征信市场、征信技术、信用文化的分析,就完善我国征信体系提出了几点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