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先声》2001,(1):20-21
诡谲的企业兵变正从成熟的家电业、IT业,向汽车、金融证券等各行业悄然蔓延。中国企业界换班高峰的狰狞面容初露端倪。在经济大背景,企业小环境等变量的共同作用下,企业人事大调整将成为“十五”期间重要的经济现象。在这场换帅调将的权力交接中,有人欢喜有人忧。谁将掌握主动权?兵变的“热带”将在哪里?何方神圣在引爆兵变?  相似文献   

2.
《改革先声》2001,(1):14-15
一段时期来令人眼花缭乱的企业“兵变”,使舆论哗然,使企业所有小心慎微,生怕“兵变”降临到自己头上。企业为什么会发生“兵变”?兵变的发生不会是无中生有,总归事出有因,并且现实中的“兵变”大多数还表现为一种有预谋有组织的行为,那么存在于这种现象之中的深层的东西是什么?本从理论角度来探讨“兵变”的理论理由,给兵变和被兵变一种解释。并从中寻找一种方法来解决或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爆破性的危及企业生存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普遍发生于人们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兵变现象”的背后,有着其深刻的时代特征及一般规律。本篇着重揭示正在加速蔓延开来的中国国企“兵变”的这一鲜明个性。  众所周知,国企在经济中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先后呈现出“清一色”、“满江红”、“有所为,有所不为”等壮观景象。而穿插于这组景观下的就有年年岁岁、大大小小的“兵变”序曲和花絮。在过去的岁月,“兵变”偶有发生;在近年的计划向经济转轨时代,“兵变”发生的规模及程度明显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从 2001年开始的、将在国企中频频发生的人事权力“兵变”,将使国企面临另一种“生死抉择”。“十五”期间,国企将度过产权伤筋动骨的“动荡”岁月、“多事”之秋!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国企“兵变”呢?  相似文献   

4.
《改革先声》2001,(1):10-10
普遍发生于人们日常经济生活中的“兵变现象”的背后,有着其深刻的时代特征及一般规律。本篇着重揭示正在加速蔓延开来的中国国企“兵变”的这一鲜明个性。众所周知,国企在经济中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先后呈现出“清一色”、“满江红”、“有所为。有所不为”等壮观景象。而穿插于这组景观下的就有年年岁岁、大大小小的“兵变”序曲和花絮。在过去的岁月。“兵变”偶有发生;在近年的计划向经济转轨时代,“兵变”发生的规模及程度明显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5.
“兵变”是一个令人寒意陡生、毛骨悚然的词。  月黑风高、马蹄哒哒、剑光凛冽;宫廷喋血、要塞易帜、九族诛连……这是冷兵器时代兵变的惨烈。  攻占传媒、扣压政要、全城戒严;荷枪实弹的士兵在街头巡逻、马达轰鸣的坦克开进了闹市,一批批军政要员被无情清洗……这是当代兵变的肃杀。  好在本文所谈的是企业的“兵变”,这种“兵变”一般不会造成流血和社会动荡,但是,如果从对权力的争夺和对心灵的冲击而言,其激烈程度也不亚于真正的兵变。  “兵变”正在中国的企业界加速蔓延,尽管许多“兵变”表面看起来有其偶然性,但如果细细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也存在着许多共性和必然性。从目前来看,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切换”关口,种种因素叠加,有可能促使“兵变”在未来 5年形成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6.
《改革先声》2001,(1):8-9
“兵变”是一个令人寒意陡生、毛骨悚然的词。月黑风高、马蹄哒哒、剑光凛冽;宫廷喋血、要塞易帜、九族诛连……这是冷兵器时代兵变的惨烈。攻占传媒、扣压政要、全城戒严;荷枪实弹的士兵在街头巡逻、马达轰鸣的坦克开进了闹市,—批批军政要员被无情清洗……这是当代兵变的肃杀。好在本所谈的是企业的“兵变”,这种“兵变”一般不会造成流血和社会动荡,但是,如果从对权力的争夺和对心灵的冲击而言,其激烈程度也不亚于真正的兵变。“兵变”正在中国的企业界加速蔓延,尽管许多“兵变”表面看起来有其偶然性。但如果细细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也存在着许多共性和必然性。从目前来看,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切换”关口,种种因素叠加,有可能促使“兵变”在未来5年形成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7.
虽然最近企业“兵变”闹得沸沸扬扬,然而这却并不是兵变的高潮,也不预示着“兵变”的结束,相反,一切才刚刚开始。在今后五年,企业“兵变”会像火山一样在世界各地普遍发生井喷……  相似文献   

8.
一段时期来令人眼花缭乱的企业“兵变”,使舆论哗然,使企业所有者小心慎微,生怕“兵变”降临到自己头上。企业为什么会发生“兵变”?兵变的发生不会是无中生有,总归事出有因,并且现实中的“兵变”大多数还表现为一种有预谋有组织的行为,那么存在于这种现象之中的深层的东西是什么?本文从理论角度来探讨“兵变”的理论理由,给兵变者和被兵变者一种解释,并从中寻找一种方法来解决或者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爆破性的危及企业生存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同样是“兵变”,在西方可以温文尔雅、风平浪静,为什么到了中国就上演得刀光剑影,石破天惊 ?国内不管是本士霸主、抑或“海归”洋学,就连驻华企业在内,无不谈“兵”变色,即使明知可能两败俱伤,也要一决雌雄。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企业”走出去”是走向天堂.有人说企业“走出去”是跌向地狱。其实,企业“走出去”是一种发展的”蜕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渗透,世界各国的企业在技术、成本、效益等方面开始用全球化的眼光去判断,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  相似文献   

11.
私营企业:做大就“病变”,“病变”就“兵变”  中国私营企业的复出主要是对失业和经济停滞压力日益加剧做出的匆忙反应,是中央计划经济的不合理性给这些私营企业创造了市场机会,它是在产权不明晰和无法律保障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直到 1999年宪法修正案,私营企业才取得了合法的地位。随着“国退民进”、国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推进和积极融资政策的推出,私营企业在下一个五年中将以参股、兼并等多种形式进入国有企业退出的经济领域里发展,这为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从中国私营企业自身的发展上看,许多…  相似文献   

12.
《改革先声》2001,(1):16-17
同样是“兵变”,在西方可以温尔雅、风平浪静,为什么到了中国就上演得刀光剑影,石破天惊?国内不管是本土霸主,抑或“海归”洋学,就连驻华企业在内,无不谈“兵”变色,即使明知可能两败俱伤,也要一决雌雄。  相似文献   

13.
近期,一个侧重考核企业用工状况、被简称为“道德认证”的SA8000标准在中国企业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有人说它是“美国挥向中国的一根贸易大棒”,“发达国家制造的新型贸易壁垒”;也有人说它是“广大受压榨劳工的一面保护伞”,“通往世界市场的第三张门票”。而大量的出口企业则更为关注:它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中国产品的成本优势?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又该如何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东亚经济奇迹”引起世人瞩目,经济界不少人把“多元化”作为日本、韩国一些大集团、大公司的重要成功经验予以总结推广。但在东南亚金融风暴引发整个东亚经济危机以后.不少人又把“多元化”作为引发韩国、日本一些大集团大企业危机、倒闭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本因素”,并告诫中国企业应“避免重蹈覆辙”。到底是“多元化”好.还是“专业化”好?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不能搞简单的“非此即彼”。因为,从实践来看,“多元化”有失败的,“专业化”也未必都成功。  相似文献   

15.
有人历数了多元化的几大误区,有人质问“谁家的多元化成功了”,有人提出要“警惕多元化”;也有人(当然是少数人)为多元化辩护,说“多元化无罪”:简单地答“是”与“否”.无济于事。笔者认为,关键不在企业发展战略“多元化”还是“专业化”上,这是形式。问题的本质在企业的棱心竞争力,即核心竞争能力强弱上、机制优劣上、作用发挥得如何上。因此.本文的中心任务是探讨多元化战略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构造及其实力发挥问题。  相似文献   

16.
如果不是因为双方的“婆婆”——山东省政府无意间走漏风声,两大上市公司青岛海信集团与济南浪潮集团的“热恋”本来是可以不动声色地继续进行的,但如今这已不成秘密。没有人说得清到底谁更需要对方,因为这场戏的两大主角实力都不弱:一位在中国家电行业中排名第八,一位曾是当年中国IT业的元老级企业。在旁观者眼里,这场突如其来的“爱情”显得多少有些冲动。有人预测,海信与浪潮将以接近150亿元的总额创下近年来中国企业合并的最高纪录,一头号称中国第一电子信息集团的巨鲸将在年底前浮出水面。但这一切会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17.
《上海经济》2013,(7):23-23
“中国上市公司百强排行榜”首次发布于2001年。当时,受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0家大企业排行榜的影响,经济界有人提出,中国企业应尽快进行规模扩张,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做大”,以跻身于“财富500”之列。但华顿经济研究院认为,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做“强”,要优化资产质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而不应单纯追求企业规模的膨胀。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相似文献   

18.
杨光 《辽宁经济》2003,(12):74-75
在抚顺市中心医院手术室门外,五楼、六楼走廊过道和大厅里,都满满地站着哭泣的人群。有的痛哭失声,有的含泪啜泣,有的无声流泪。大家默默地簇拥着送一个病人进了手术室,有人悄声问:“这人是谁?”“多大的官?”“这场面好像是一个大干部进了手术室。”有人含泪告诉说:“她是我们社区的主任,是天底下最小的官,是我们的亲人!”  相似文献   

19.
遇到舆论危机后,企业要不要“道歉”?企业如何做既能得到外界的谅解,还能保留体面?面对负面新闻,“第一时间回应”是永恒的黄金法则吗?外界对公关的误解有哪些?为什么“公关不只是公关部的事情”?在人人都能发声的舆论场,现实中强势的企业成为“弱势群体”。一场危机,一次不慎的言论就可以让多年的品牌形象瞬间“扑街”。面对突袭的危机、不可控的公众情绪,有人在危机面前蹭了一脸灰,有人把公关变成了“送命题”,也有人借“官司”圈了一波粉。2021年9月,《跑赢危机:全媒体时代的公关自救指南》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理事、闻远达诚管理咨询创始人李国威(网名“姐夫李”)在书中道出了他的“实战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徐悫 《特区经济》2001,(12):37-39
区委、区政府提出“大经济、大发展、大服务”的辖区经济发展战略后,我们必然首先要发出这样的“问号”:在政府实施创新辖区经济管理模式时,政府应该干什么?政府能够干什么?政府应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