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有关于我国区域差异原因的研究大多忽视了地区间的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本文将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效应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下来考察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情况,通过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纳入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建立了同时涵盖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本地市场效应和要素流动的集聚经济模型.数值模拟的结论也显示,在要素流动条件下,当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本地市场效应达到一定水平时,经济活动趋于完全集聚是稳定均衡,这说明如果考虑集聚经济效应,地区间的要素流动不但不能使得区域差异趋于收敛反而会促使区域差异不断拉大,从而很好的解释了1990年以来我国区域差异扩大的特征事实.  相似文献   

2.
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与承接是推动我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资本要素在一国内部的空间流动与配置,是实现产业转移和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重要途径。由市场主导的资本流动决定了资本自西向东的空间布局,而地方政府的竞争机制、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区域市场自由度、资本利润率的区域差异等因素进一步巩固了资本流动的这一特征,导致资本流动与产业转移大背景下劳动力要素自东向西的相反回流趋向。资本流动和劳动要素流动在空间上的错置,严重削弱了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而且,这种效应在中西部劳动力工资上行压力、资本投入缺乏效率、承接地政府之间的竞争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进一步被强化。要想提高产业转移效率,实现区域均衡增长,必须改善资本要素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3.
数字技术本身的新突破可以提高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治理效率,促进企业资本跨区域流动。本文结合2007—2021年企业数字专利和异地设立子公司的证据,探究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资本跨区域流动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创新可以推动企业资本跨区域流动。机制检验发现,数字技术创新可以促使异地子公司利润分回母公司,进而提高企业资本跨区域流动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数字产业化行业和非数字经济行业、同一经济圈以外以及市场分割程度较低地区,数字技术创新的赋能效果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对于没有数字技术创新的企业,数字化战略也有助于企业跨地区发展,但促进效果并没有前者强。此外,虽然数字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资本流向更为发达的地区,但有利于缩小母子公司所在城市间的经济增长差距。本文从企业异地发展的角度揭示数字技术创新助力企业资本跨地区流动的重要作用,检验地理性二元经济理论的中国实践结果,为我国数字技术创新政策制定、巩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重要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冯伟  徐康宁 《经济评论》2012,(2):62-70,79
本文利用我国2004-2009年29个省区市22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我国产业发展中的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及其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在省际层面上并没有发现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本地市场效应,这或许是由于我国产业发展的空间异质性和行业差异性较强所致;而在细化的分省层面上,所得研究支持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且发现其具有地区和行业的选择性,即只有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存在着本地市场效应,且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这可以为我国各省区市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政策启示:如可通过培育具有本地市场效应的产业来转变传统的以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产业发展方式,通过发掘和利用产业发展中的规模效应来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湘南三市区域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背景下,湘南三市的区域劳动力市场供求,既存在结构矛盾又存在数量矛盾;进而引入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及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深入分析其政策涵义;最后,基于前述分析,提出了优化区域劳动力市场公共政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外来劳动力呈现出城—城流动占比提高和素质明显提升的新特征,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研究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的工资差异及其背后的成因机制。主要研究结论为:(1)外来劳动力相较于本地劳动力获得了11.2%的工资溢价。不论是乡—城流动还是城—城流动,不论是跨省流动还是省内流动,与相同户口类型和相同技能的本地劳动力相比,外来劳动力皆获得了更高的工资溢价。(2)高技能对于外来劳动力的工资溢价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本地劳动力相比,外来劳动力的高技能工资溢价率为22%,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中更加明显。(3)外来劳动力的工资溢价,来源于自选择效应和国有部门歧视型被选择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中部门分割的流动性障碍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7.
运用空间相关性检验的莫兰指数分析和空间面板计量的SDM模型,讨论了中国城市消费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跨区域空间效应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城市消费的经济、交通、政策等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人均消费较高的“热点”城市较少,邻近城市的收入、客运交通等因素对本地城市消费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作用,城市空间消费市场结构更多地表现为区隔效应而非集聚效应,我国区域经济和市场一体化程度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8.
区际产业转移与要素流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以区际发展不平衡为既定条件,探讨了在此状态下所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并比较分析了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而得出结论,发达地区把已经丧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不断向落后地区转移,以及伴随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企业家精神的资本流动有助于缩小区际发展差距,而劳动力流动则趋向于扩大区际发展差距。劳动力流动和产业转移,资本流动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因此,中央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应该有助于区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取得一定的发展,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也在逐渐缩小.资本流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把握区域资本流动的特征和规律对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利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993-200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估计与检验我国各地区间的投资与储蓄的相互关系,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前后,我国区域间的资本流动情况进行探讨,以期为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在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研发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效应、传导机制及异质性特征。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两类研发要素市场扭曲均具有显著抑制效应,且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缓解邻近地区研发要素市场扭曲;研发人员流动是数字经济影响本地及邻近地区研发人员要素市场扭曲的重要传导机制,而数字经济通过研发资本流动缓解本地研发资本要素市场扭曲的中介传导作用并不显著;数字经济对于研发要素市场扭曲的改善效果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对中西部和数字化低水平地区的研发要素市场扭曲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为新发展格局下以数字经济为重要抓手,优化研发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李丁  张艳  马双  邵帅 《经济研究》2021,56(5):127-143
与已有基于混合截面数据和流动人口样本的研究不同,本文采用2013—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面板数据,从本地户籍劳动力流出视角研究了空气污染对其跨区县流出和跨国流出的影响,并借此讨论大气污染带来的劳动力区域再配置效应和存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消除个体固定效应对结果的影响偏差后,空气污染对本地户籍劳动力跨区县流出效应较已有研究显著缩小。PM2.5增加1μg/m3,本地户籍劳动力流出区县的概率显著上升0.094个百分点,仅为现有研究的1/4。(2)相比之下,空气污染带来更大的劳动力跨国流出效应,显著降低一国劳动力的存量。PM2.5每增加10%,移民倾向增加28%。(3)从区域配置上看,空气污染使劳动力在空间上进一步集聚,劳动力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从中西部向东部、从二三线城市向一线城市流动。(4)空气污染降低劳动者的劳动参与率、就业率以及工资水平,并对因空气污染而流出的劳动者影响更大。(5)空气污染对劳动力流出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对有环保意识和关注信息的劳动者,空气污染的影响更大。空气污染对家庭经济地位和学历更高的劳动者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为理论基础,从省域层面构建了旅游经济增长模型.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资本和劳动力对省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但资本对旅游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劳动力,表明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增长依然依靠投资驱动;邻近省份旅游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为正,但不显著,省域间旅游投资亟需避免同质化竞争;邻近省份旅游劳动力投入对旅游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为负,虽然不显著,但需谨防旅游劳动力区域间流动速度过快.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须从加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积极扩大旅游投资、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三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劳动力的流动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的产物,对不断变化中的劳动力流动持续进行观察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集聚是货币外部性和技术外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劳动力流动通过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循环累积效应影响货币外部性,并通过加快技术传播速度、提高经济个体匹配成功率影响技术外部性;以外部性为纽带,劳动力流动最终影响到了企业区位决策,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集聚。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流向、区域增长拐点与中部发展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流动状况反映经济发展的活力、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流动状况是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一个缩影.通过具体解析劳动力流动现状的成因和经济学决定因素,本文阐释了在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即消费逐渐替代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内驱力的过程中,地区增长模式的拐点正在出现,内需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给中部地区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民营资本跨区域流动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该文把民营资本跨区域流动中的"双集中"现象——资金来源的地缘集中和投资流向集中定义为投资集群效应,然后从"蚂蚁效应"的视角揭示投资集群效应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浙江区域经济中的企业集群老化促成了浙江民营资本跨区域流动中资金来源的地缘集中;企业集群所具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则保证了投资信息的共享,促进民营资本投资流向的集中;而投资环境的制约则是"头蚁"向"蚁窝"传递投资信息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6.
《经济研究》2019,(8):36-52
在资本账户逐步开放的背景下,本文从短期资本投机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阐释了短期资本流动与即期汇率、汇率预期、利差、证券市场股指收益、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和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差异之间的互动机制。通过TVP-VAR模型分析了短期资本流动的套汇、套利和套价行为以及不同市场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套汇动机的形成要兼顾即期汇率和汇率预期,风险溢价水平须达到门限值;短期套利动机因为中美利率变动同步性降低而始终存在;套价动机在大宗商品市场强于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政策抑制了短期资本流动在房地产市场上的套价行为。短期资本对汇率的冲击在2005年汇改后表现出对汇率弹性的敏感性,对中美利率变动的冲击反映了利率市场化的渐进特征。股票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应对短期资本流入冲击时表现出分流效应,存在套价动机的市场之间长期表现出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7.
采用2011—2017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既可以通过提升市场潜能所带来的消费扩容效应,又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结构转换效应来促进劳动力流动,并且结果表现出一定的稳健性。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时点存在显著差异,其效果呈现出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的递减态势;从劳动力的技能分组来看,数字经济对高技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对低技能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则不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其影响在突破点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特点。从空间效应来看,数字经济所具备的共享性和高渗透性,使得相邻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但会对本地区的劳动力流动具有正向效应,而且还会对邻近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产生正向效应,具体表现为“空间互补”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即将加入WTO,这意味着中国必须遵守《与贸易有关投资措施的协议》的规定,但对于投资措施的经济效应,虽然有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还存在着模糊不清的认识。本文利用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对‘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如果投资东道国存在资本市场扭曲效应,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是“分割的”,投资活动必然是受到人为扭曲的;而且随着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深化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经济主体对资本的支配能力和利用能力将得到相应的提高,即投资工道国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相对投资国是上升的,而不是静止的;另外投资东道国与投资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资本流动对两者的利益是不等的,它解释了发达国家的投资自由化程度比较高的现象。最后,本文指出我国在目前阶段对外资的限制措施应该是针对不同的行业采用不同限制程度的政策,并且其限制程度是动态的过程,以保证我国国民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计划经济影响力依然存在,市场的因素也在逐渐增加.随着转型的持续深入,出现了大量自由流动的劳动力.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了外来劳动力和本地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不同收入决定机制.本文结合2003年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了户籍身份给本地非流动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在收入上造成的影响,以及非流动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不同的收入决定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采用1998-2016年中国大陆29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基于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了要素流动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区域经济增长呈现收敛态势,经济落后地区的增长率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中国的要素流动呈现"资本向西,劳动力向东"的特点,资本要素流动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收敛,劳动力要素流动则导致了区域经济发散。制度的完善可能提升了资本要素流动的正向作用且减缓了劳动力要素流动的负向影响,并促使中国区域经济由发散走向收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