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的宜居性是吸引劳动力流入的重要因素,而公共服务水平、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等则是城市宜居性的主要体现。作为政府提供的主要公共物品,住宅所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必将影响居民对其的消费意愿。本文利用南京市江南八区的调查数据,构建特征价格模型,考察住宅特征变量、公共服务水平对其销售与租赁价格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住宅物理特征对其销售价格与租赁价格的影响存在差异,房间数目、大厅数目等特征变量的提高将显著提高销售价格、降低租赁价格;(2)公共服务对住宅销售价格与租赁价格的影响大致相同,四类公共服务中,教育公共服务对住宅销售价格与租赁价格的影响最大;(3)政府对城市核心地带公共服务的过多投入并不会导致当地房价租金比提高,相反,对城市边缘地带公共服务投入不足则将使得当地房价租金比提高。因此,政府需要推进城市各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基于2005—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将经济发展水平纳入分析框架,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在城乡收入差距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代表政府基本职能与社会公共利益的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以及医疗卫生支出均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存在着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双门槛效应,当经济发展跨越第二门槛值时,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会起到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因此,在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应该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合理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3.
2006年中国提出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目前国内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还未形成统一定论,尤其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类型及实现模式方面。在此情况下,对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用教育的投入均等化和产出均等化指标进行评价,以此分析适合中国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式。主要结论:一是认为目前中国教育这一公共产品不仅未实现均等化,教育均等化水平在地区间还有扩大的趋势;二是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难以实现公共服务的产出均等化,应以首先实现投入均等化,然后再逐步促进产出均等化;三是应加快建立评价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4.
丁辉侠 《当代经济科学》2012,(5):105-111,128
本文利用省级样本地区1993—2008年的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收入分权和支出分权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关系分别为倒U型和正U型;地方官员的晋升环境越好,并不必然带来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高;分税制改革、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规模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具有显著影响;而市场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地区。这表明,中闼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不仅取决于公众需求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设计和支出偏好。  相似文献   

5.
中国省际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省际间基本公共服务大致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公共财政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公共财政要致力于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使不同区域的居民享有比较均等的就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和良好生活环境。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省际间基础公共服务综合水平差距较大,尤其以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同其他省市的差距最大。推进公共财政制度建设是解决中国省际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根本途径。具体措施有:合理确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围和标准,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均等化责任,实现专项转移支付与一般转移支付的有机结合,完善地方政府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类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285个城市2013—2020年的保障型和设施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在此基础上,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实证检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分权对推进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表明:保障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经济市场化改革对推动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财政分权度的提升虽然有利于直接推动共同富裕,但会弱化保障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对推进共同富裕产生间接的负面影响;设施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广义的共同富裕发展,其机制主要在于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增长虽然表面上促进了地区收入差距缩小,但由于经济增长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导致其实质上制约了广义共同富裕发展。  相似文献   

7.
《经济研究》2017,(2):52-66
转移支付是我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制度安排,在致力于缩小地区间公共服务差距的同时,会对地区内部的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产生何种影响?本文通过构建地方政府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决策对转移支付的反应函数,并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无论中央一般性转移支付还是专项转移支付,均显著地抑制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并依赖于中国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本身具有的城乡支出理性偏向,生产性公共服务支出偏向更具边际经济效应的领域,福利性公共服务支出偏向能实现更大社会福利效应的领域。不同经济赶超省份的分组比较还发现,经济赶超水平越高,转移支付抑制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的作用越强,且中央战略政策对地方政府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偏向的抵御效应有限。本文研究表明,长期处于高经济赶超水平的落后地区,很容易陷入转移支付阻碍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的"陷阱",我们不能忽视这类转移支付风险。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1—2008年广东人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及各类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和人均GDP数据,运用人口和财政支出双重加权的区域差异分析工具,测算广东城际、县际、城乡财政收入、支出及各类公共服务支出和经济发展均等化程度,显示:各类公共服务支出的城际、县际、城乡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城际、县际以及城乡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相对差异呈缩小趋势,城乡公共服务、一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和教育支出相对差异呈扩大趋势。公共服务、一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处于底线均等、非均等化状态,基本公共服务、教育、医疗卫生支出处于均等、底线均等、非均等化状态。2005年以来各类公共服务支出的非均等化程度呈降低趋势。财政支出规模对各类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的影响大于人口规模。对各类公共服务人口和财政支出双重加权分析研究,更加客观、科学。财政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保障。推进广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必须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不断缩小财政收入差距、提高财政自给和资金组织能力、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均等化效果。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下,各地方政府积极开展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改革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均等化目标的实现。包头市作为国家重要的新兴工业基地,城镇化水平高,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强,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具有可行性。对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既必要又可行的情况下,其推进和实现的关键是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均等化意识。  相似文献   

10.
张明  张兴祥 《经济学家》2023,(6):110-119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抓手。本文使用熵权法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和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结合2013—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1)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阻碍了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2)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是通过扩大机会不平等、降低中等收入群体占比的途径影响了共同富裕;(3)经济发展程度、市场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对共同富裕的负面影响越明显。为此,政府需要因地制宜,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以夯实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我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内容,我党力求实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目标.在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有较大的关系.想要实现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提升,满足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目标就必须要形成较为全面的视角,以公共服务管理的统筹,在制度、政策、财政、人员和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建设.从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想要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农村享受到社会养老保障的更多福利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的基础上,根据省情提出推进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近期的财政政策目标:(1)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增加财政能力薄弱县市的财力,缩小地区间的差异,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2)对当前民生领域老百姓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实施省定最低标准的均等化。为实现近期目标,根据老百姓的需要与现阶段我省的财力水平,将基本公共服务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实行不同的均等化推进政策。同时,选择人均GDP、人均财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公务员人均津补贴、财政“恩格尔系数”等反映经济财政能力相关的指标,把58个县市划分为较强、中等、薄弱三个成份,按“成份”划分不同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在现行财政体制下,推进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主要的途径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一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二是增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三是取消薄弱县市对省以上转移支付资金的配套要求,增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四是加强转移支付资金安排使用的指导与监督;五是开展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13.
张亮  王玲 《经济研究导刊》2012,(12):234-235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以清晰界定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和收入划分为制度基础。在阐述俄罗斯财政体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俄罗斯基本公共服务理念、现状和实践途径,重点总结出对中国实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无论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还是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都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要尽快实现中央地方关系从“以经济总量为导向”向“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在中央地方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关键在于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公共服务均等化财税体制的中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政府间公共服务责任分工——政府间税权与收入划分——均等化转移支付体系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比较分析框架,对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税体制安排进行中外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与国外相比,中国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总量不足与支出责任主体下移;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缺乏主体稳定的税源;中央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财力均衡性效果较弱。由此提出了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税体制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内涵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厚金 《生产力研究》2011,(1):23-24,45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解决社会公正问题,促进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首选策略。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要将公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在公共服务领域中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相对平等地实现。现阶段,我国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着力调整中央财政支出结构,加快改革和完善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培育地方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稳定财源,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的持续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17.
如何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地方政府缺少与职责相匹配的财政能力,是引起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主要原因。现行的财政体制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产生了制约,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从而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供供给机制和经费保障。这种改革的实质,是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在各级政府间重新划分承担公共服务的职责,并依此重新划分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工业智能化影响劳动力技能结构的相关研究大多聚焦于本地视角,往往忽略了工业智能化对劳动力的空间配置作用。本文基于劳动力迁移视角,将包含智能化资本的生产函数纳入空间均衡模型,演绎了工业智能化影响劳动力技能结构的机制,利用2006—2019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数据,实证检验了工业智能化对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拓展分析了其作用机制。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研究证明:工业智能化能够通过影响劳动力空间配置而重塑劳动力技能结构,具体体现为提升了地区高技能劳动力占比,降低了地区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工业智能化能够产生技能溢价效应,影响技能异质性劳动力收入以及区位选择,进而影响劳动力技能结构;生活成本对工业智能化提升高技能劳动力占比、降低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均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分化。为此,政府应加强社会就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职业数据培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相似文献   

19.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晗  任保平 《经济前沿》2011,(4):95-103
福利分配是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一项内容,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是通过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来提高社会福利总水平从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本文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公共服务状况,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建立指标体系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状况做出评价,认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90年代中期至今发展迅速,但各地区差异较大,特别是社会保障领域和公共卫生医疗领域均等化水平较低。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及其均等化水平,需进一步改革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明确各级政府权责关系,加大财政支出中基本公共服务比重,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偏向落后地区,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非均衡发展模式下构建区域公共服务差距产生的理论路径体系,并以义务教育为例进行实证检验:利用因子分析法测度我国省域公共服务发展得分差距,采用Tobit模型进行解释。结果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间财政关系对公共服务供给均存在正向效应,且前者大于后者,而公共支出成本差异对公共服务供给产生抑制作用,但属于客观条件。因此,在我国继续深化非均衡发展战略时期,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短期内可以采取转移支付、收支划分等调节地方政府财力的手段,但根本上还是要通过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