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纵横》2021,(2):15-22
对货币的理解一直存在着货币是一种商品还是一种信用的争论,但任何对货币单一的理解和分析都是片面的,借助于马克思的二重性方法方可获得对货币本质和作用的完整认知。马克思批判了货币的两种本质观,运用二重性方法对货币进行了系统分析。货币具有特殊商品和一般等价物的二重本质,其分析体现在马克思各个时期的文本中。货币在职能上也体现了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的二重性,每种职能又可进行二重分析。两种货币职能统一为价值储藏职能,即资本分析的起始,既是货币二重分析的结束,又是其升华。  相似文献   

2.
郑敏华 《当代经济》2000,(10):44-44
货币市场是交易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金融市场,其功能是满足交易对资金的流动性需求。它以银行信用为企业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以短期放款、拆借和短期债券为主要交易对象,是经营短期信用票据买卖中转让的金融市场。货币市场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1.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由于资金头寸有余缺,彼此之间进行调剂的场所,它属于临时性的资金调剂,以日拆放款为主。2.票据市场是货币市场中历史最悠久的短期金融市场,它是指信誉卓著的工商企业发行的期票的买卖市场。3.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又称CD市场),市场是经营可转让存款单的市场。可转让存单是金融机构吸收大额定期存款的一种手段。4.政府短期证券市场,是指政府短期债券发行和流动的场所。政府短期证券包括中央发行的国库券,政府代理机构发行的短期证券等,其中主要是国库券。  相似文献   

3.
货币符号涵义系统的经济人类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对于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是一个既属于经济学也属于人类学的基本课题。经济学局限于对货币经济功能的简单分析状况及其货币的形式规定的存在,不仅妨碍了人们对货币本质的认识,而且把货币理论的视域限制在一个极其狭窄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既看不到货币是一种经济制度,也无法把对货币涵义的分析作为比较分析社会的一个重要工具。有关货币的定义或货币的地位、作用的全面性分析,就由此进入了经济人类学的视野。本文对货币所具有的文化和制度性涵意,提出了富于讨论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货币的本质是货币的根本属性,是货币之所以为货币的决定性原因,它贯穿于货币的整个生命过程。货币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社会关系正是货币的本质。与人类社会价值生产过程紧密联系的货币,其本质正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即价值信用关系。  相似文献   

5.
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央行纷纷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和试点工作。我国也先后在多地试行数字人民币"红包"实验,各界围绕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模式、信用基础及潜在影响展开了广泛讨论。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双层发行模式下,法定数字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形式的基础货币,其信用基础为主权信用。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将改变基础货币结构,并影响货币创造体系。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望进一步提升:一是数字货币利率可成为重要的政策利率,强化对存款市场利率的影响;二是付息数字货币可能挤占存款准备金在基础货币中的份额,商业银行对准备金率的敏感性将随之上升;三是央行可借用数字货币的可编程、可追踪特性,进一步提升对专项资金用途的把控能力。应稳步推进数字货币发行体系建设,通过开展宣传工作、完善交易机制、探索跨境数字货币交易等方式完善货币发行体系。  相似文献   

6.
用一个三人社会模型模拟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社会生产如何被市场看不见的手调节,同时假如按市场交易的需求来确定货币的发行量,则通货膨胀会自然产生!这是由于商品的价值是由其所包含的劳动时间量决定(马克思的观点),社会总的劳动时间量是相对固定的,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商品的增加却是持续不断的,货币的发行与商品的数量挂钩时,矛盾就自然产生!故通货膨胀可分为自然通胀和人为通胀两部分,人为通胀由货币超发导致.央行应通过利率来补偿货币持有者自然通胀的损失,以维护货币的信用.换句话说,央行的货币发行量和基础利率都已由市场所决定,所以央行并无货币工具可用。  相似文献   

7.
李秀辉 《当代财经》2021,(10):56-66
西方经济学的两种货币本质观都存在问题,难以解释货币现象和经济现实,马克思对二者都进行过批判,他的"二重性"分析方法为客观认知两种货币本质观并全面准确地理解货币的多维度内涵提供了思想武器.马克思的二重性思想认为,货币本质上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种性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基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提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分析思路,货币社会形式的历史演变为马克思的货币分析提供了历史基础.马克思的二重性方法也适用于货币职能的分析,一般等价物可延伸出价值尺度和交易媒介两种基本职能,二者又可进行二重性解读,基于货币职能交叠可以得到货币理论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8.
后凯恩斯信用货币供给理论认为现代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货币,是银:厅和客户之间的债权交换;信用货币的供给是需求决定的,贷款创造存款,存款引致储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很难实现数量控制,只能采取价格(利率)控制。在一个具体的市场期间里,无论是在零售贷款市场方面还是在存款市场方面,银行都是价格的制定者和数量的接受者。对中国1994—2006年相关数据的经验研究支持上述理论逻辑。信用货币循环的理论逻辑与经验事实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金融危机的成因、进程和解决办法. 在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视角下,金融危机孕育于资本化的货币运动中,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信用发达条件下因金融资本家的疯狂投机行为使货币游离于商品之外而产生的一种危机现象. 金融危机的背后是缺乏规制的金融过度创新. 基于这一理解,我们考察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与本质,并得出若干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段银霞 《经济论坛》1999,(14):20-21
关于储蓄存款中货币的职能,我国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储蓄手段论。它认为,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人们把货币当作财富的社会形式保存,货币发挥着贮藏手段的职能。人们贮藏货币除了手持现金外,还以各种存款的形式集中于银行,储蓄存款是贮藏货币的形式之一。货币发挥贮藏手段职能的实质是保存价值,储蓄只不过把这种价值的保存集中于银行。所以,撇开储蓄也是一种信用关系不论,应当认识到储蓄是货币发挥贮藏手段职能的表现。二是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论。这种观点认为,看货币是否发挥贮藏手段职能,只能从它对…  相似文献   

11.
货币的发展至少经历了商品货币阶段和信用货币阶段,虽然表现形式不断变化、演进,货币本质在客观上却是恒定的。目前,各种货币理论的货币解释,都不能贯穿所有的货币发展阶段,而显露其局限性。从货币职能入手探讨货币本质,人们会发现:交换媒介是货币的根本职能,其他职能是它的前提条件;人们一直忽略了货币的一项重要职能——价值表现;货币本质是纯粹的价值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关于货币的本质,在经济思想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是主流经济学界所持有的"基于交易"的货币本质观;另一种则是非主流经济学界所秉持的"基于债务"的货币本质观。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货币本质观导致对货币的起源和演进、职能、作用以及货币经济的性质和政策含义等范畴存在截然不同的理解,并表现在方法论层面的分野和锁定。同主流的货币本质观相比,非主流的"基于债务"的货币本质观往往更加契合历史事实和人类记录,并对现代货币生产型经济的解读更为深刻,但却囿于自身的方法论歧见而长期备受忽视和边缘化。货币兼具商品和债务双重属性的可能性,为这两种迥乎不同的货币本质观之间的有机综合提供了前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与电子货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货币的出现只是进一步说明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本来就是观念货币和虚拟货币;电子货币并没使人类退回到物与物交换的状态,不能改变货币的本质特点;电子货币作为交换和信用的产物,像实体货币一样,也受国家法律制约;电子货币与流通中的汇票和支票一样,它的数量的多少是由交易和信用状况决定的,不是中央银行完全能控制的。  相似文献   

14.
货币职能分离理论是新货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货币职能特别是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两种职能可以由不同的资产或商品分别承担,其向传统货币理论之货币职能集于一种资产或商品观点提出了挑战。现实经济中,智利经验给新货币经济学思想提供了成功案例,也给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5.
茹霞  杨国佐 《经济师》1999,(6):15-17
一、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对货币信用危机也作出了分析和论述,阐明了经济危机与货币信用危机的关系及货币信用危机的本质。(一)货币信用的本质马克思认为金融体系存在运行的前提是信用仅仅是作为对商品内在精神的货币价值信仰,决不能脱离...  相似文献   

16.
孙国峰 《经济研究》2019,54(4):182-198
本文从逻辑的原点出发,分析了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的创造过程,提出货币的核心功能不是交易媒介和价值储藏手段,而是组织生产。货币的本质不是一般等价物,而是作为无限跨期价值尺度的一般性债务。从货币创造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货币的演进历史,质疑了传统理论描述的从实物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进过程,提出信用货币是历史上货币的主要表现形式,货币演进历史的主要脉络是:私人信用货币—政府信用货币—银行信用货币。最后本文分析了对银行货币创造的约束,并回顾和总结了中国央行约束与银行反约束在中国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李镭 《经济师》2005,(12):39-40
文章通过货币乘数理论的分析,指出信用能够通过不断积累而成为信用资本,信用资本所具有的价值含量,能够转化成经济活动中一种重要的资本要素。因而,市场上信用交易的扩大,会对一国的市场规模的扩大作出贡献,最终具有扩大社会资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担保运行机制的前提是信用,基础是契约。货币的出现导致了商品货币交易的扩张,一是地域的扩大,二是时间的延长;货币支付手段的发展,产生信用货币和专门的信用中介机构。“随着支付集中于同一地点,使这些支付互相抵消的专门机构和方法就自然地发展起来。”经济越发展,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越以信用为纽带,每一个经济单位都足以自己得到的信用去平衡自己对别人提供的信用。  相似文献   

19.
货币是人类社会长期分工交换合作的产物,其本身是商品,基本功能是交换媒介。当今的纸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而只是一种"命令货币"。货币的本质为交换媒介,超越其本质不当运用货币,试图刺激经济、增加就业其副作用会很大。不兑换纸币的体系较金本位体系易于受政府操控,倾向超发导致信用扩张。就现实而言,继续采用目前不兑换纸币制度使之运行平稳,需严格控制货币数量的供给,降低对实体经济的扭曲。货币作为交换媒介角度看是不存在问题的,而采用何种货币及如何运用此种货币才是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货币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垄断了购买力之后能有效反应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进而媒介和推动交易进行的一种经济职能。衡量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但是该职能与货币材料是否有价值及其价值的高低并无必然联系。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的形成是一系列市场博弈的结果,货币只是作为购买力的垄断者,将这种比价关系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