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从性质上可分为紧缩性与扩张性两大类型。在具体的政策操作实践中,这两种类型的宏观调控长期存在总量调控与结构性调控并存的双轨模式。其中,结构性调控扮演了重要角色,其通过对经济结构的主动调整最终引致经济的收缩与扩张效应,从而达到逆周期的政策效果。这种以结构性调控为主、总量调控为辅的调控方式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最大特色。结合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大量运用结构性政策的经验,笔者认为,结构性调控与总量调控相结合构成了系统的宏观调控理论及政策体系,而结构性调控政策不仅弥补了西方主流反周期政策中仅包含总量政策的缺陷,也是对2012年以来政府实施的“微刺激”、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等结构性扩张的理论提升与现实回应。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思想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逻辑出发点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中分别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提高执政党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主题,循序形成和发展为一个一脉相承的逻辑系统,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成为指导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刘利军  曹霞 《经济师》2010,(8):28-2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文章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从时代背景、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实践基础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其形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系统总结中国30年宏观调控经验的基础上认为.中国的宏观调控虽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明显迥异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转轨国家的宏观调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宏观调控本身来看,这些特色表现为涵盖领域广泛、政策工具多样、宏观调控频繁、调控力度适度等;在转轨经济背景下,宏观调控还表现出实践性、过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这一独具特色的宏观调控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从对象来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逻辑意蕴,既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又是科学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并通过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的内在融合,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自豪,成为构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笃定前行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8.
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健全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创造,而且也是对宏观调控的创新和发展。本文一方面基于历史逻辑从中国宏观调控长期实践所积累的经验与形成的特色中提炼宏观调控制度,另一方面遵循宏观调控的规律,主动设计实践中缺失的宏观调控制度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文章按照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要求,结合科学制度体系应具备的科学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特点,尝试构建中国特色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并阐释健全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人本发展观是经过我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而逐渐形成和完善的。邓小平奠定了中国特色人本发展观的理论基石。在此基础上,江泽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人本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赋予人的全面发展以全新的含义,提出“以人为本”,并使之成为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线。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以商品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实质上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作为逻辑起点,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具体矛盾是通过商品集中地体现出来的,因此,以商品作为逻辑起点,是科学而合理的抽象.以商品作为逻辑起点,马克思从范畴体系、理论体系、矛盾体系、规律体系等四个维度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厦...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宏观调控目标的长期化及其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宏观调控的一个特点,是调控目标的长期化。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重点是控制通货膨胀;1998年以来转为扩大内需。形成的基本原因,前者是计划体制的后遗症,后者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不成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第一次系统地、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体系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逻辑体系、特点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4.
15.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我国未来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有着积极的意义,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文章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理念出发,结合当前国民经济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并从萨伊定律、拉弗曲线、供给革命三个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发展,进而初步探讨了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的有效路径,以期对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17.
创新型人才人力资本特征研究:一个逻辑范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括了传统分析模式下的创新型人才人力资本特征,构建了一个基于投入——产出模式、从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的创新型人才人力资本特征基本分析逻辑范式,从而为进一步了解创新型人才人力资本特征作为参考,并为制定更为合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宏阔而深邃的精神文化视野,结出了新时代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时代精华的硕果.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特色、理论特色,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对中华文化宝库、人类文明宝藏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相似文献   

19.
张成思  田涵晖 《经济研究》2020,55(12):148-164
本文从食品与非食品、消费与非消费两个层次对2001—2019年期间中国的结构性通胀特征进行刻画,并基于预期形成的传染病学模型和适应性学习模型,将结构性通胀特征纳入通胀预期形成机制的微观基础模型,分别采用单方程回归和SVAR模型来实证分析结构性通胀对通胀预期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居民和专家预期对结构性通胀的即期反应模式相似,食品类和非食品类通胀率均正向驱动通胀预期,不过后者驱动效应高于前者;通胀预期仅受消费类通胀率影响,而非消费类通胀率对预期没有显著驱动效应。同时,通胀预期对结构性通胀冲击的动态响应模式与即期反应整体相似,但存在微妙区别:从食品与非食品类划分来看,居民和专家预期均对非食品类通胀率冲击做出持续正向响应,对于食品类通胀率冲击的响应基本不显著;从消费与非消费类划分来看,居民和专家预期均仅对消费类通胀率冲击做出持续正向响应,对非消费类通胀率冲击无显著响应。研究结果暗示,我国经济主体在形成预期时对非食品类通胀率更加敏感,决策层对通胀预期的引导可以给予相应关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