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资源禀赋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资源禀赋的结构决定了这个城市产业和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但是,资源禀赋优势不能等同于产业竞争优势。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唐山市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的分析,进而提出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唐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策略。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8—2020年中国104个地级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区域一体化政策构造准自然实验,检验区域一体化政策对规划范围内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1)区域一体化政策可以显著推动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且随着区域一体化合作的不断推进,促进效应逐渐增强。(2)区域一体化的促进效应对规划周边的资源型城市影响较小,说明空间上地理邻近但不在规划范围内的城市应主动融入一体化发展,以承接中心城市扩散。此外,促进效应会受到城市群规划、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交通禀赋的影响。(3)机制检验表明,区域一体化政策通过统筹规划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分工协作对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产生直接影响,并通过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环境规制强度对产业升级产生间接影响。研究结论丰富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相关文献,为新时期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系统探讨土地资源错配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3-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土地资源错配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土地资源错配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表明地方政府以低价大规模供应工业用地的行为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土地资源错配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说明土地资源错配不仅抑制本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还对周边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这意味着土地资源错配引发的空间溢出效应在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中发挥了重要的抑制作用;土地资源错配对不同区域城市、不同规模城市以及不同资源禀赋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对特大城市的影响显著为正,对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影响显著为负;且抑制了资源型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但对非资源型城市的负向影响尚未凸显。  相似文献   

4.
采用环境DEA技术,考虑污染物的排放,对2003—2015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及分解,并根据Tobit回归模型,以金融资源配置、绿色金融发展为主要指标进行了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苏州、盐城的能源效率已达最优水平,而淮安、常州相对其他城市能源效率水平较低;资本投入、经济增长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对城市能源效率具有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和金融配置效率具有反向效果。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环保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干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等方面给出了提高江苏省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运用面板门槛模型,选取中国24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土地出让收入、第三产业发展程度和企业投资水平为门槛变量,探讨资源禀赋对工业企业投资的非线性影响。结果显示:当土地出让收入高于59.383亿元、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低于26.843%以及企业投资水平高于9.318亿元时,资源禀赋才能够吸引工业企业投资;在资源型城市,资源禀赋对工业企业投资的影响也呈现此特征,但门槛效应和门槛值大小具有差异,而在非资源型城市,资源禀赋不具有引资效应。由此,建议应为资源丰富地区构建相应的企业投资价值,并将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倒逼机制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城市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6.
“资源诅咒”是中国资源型地区绿色经济转型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作为新一轮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产业智能化为破除“资源诅咒”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运用2012—2021年104个资源型城市和171个非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产业智能化对“资源诅咒”的影响及其机制,得出以下结论:资源型城市产业智能化能够破除“资源诅咒”,而非资源型城市产业智能化对“资源诅咒”的影响并不显著。机制研究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是资源型城市产业智能化破除“资源诅咒”的主要机制。非资源型城市产业智能化未能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因此未对“资源诅咒”产生降低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产业智能化对衰退型资源城市“资源诅咒”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中国证据。  相似文献   

7.
促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不充分和不均衡的战略选择。以黄河流域35个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双向固定模型实证考察了产业结构升级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来看,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显著提升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2)从区域来看,产业结构升级对黄河流域下游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门槛效应,不同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下,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而兴,但也面临转型“困境”。本文试图以经验数据证明资源型城市存在路径依赖,并分析路径依赖效应阻碍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作用机理。本文研究表明,路径依赖效应通过技术与制度“双重锁定”,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掩饰下“侵蚀”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内生动力;在资源枯竭时期,路径依赖效应会导致城市丧失快速发展资源替代性产业的能力,严重的结构性失业、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基础设施落后使城市陷入转型“困境”,单纯市场调节很难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自我修复,政府管理在产业布局中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突破路径依赖的关键在于新企业的“市场进入”与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打破路径依赖锁定,推动资源禀赋优势向其他要素禀赋优势转化,使资源型城市突破路径锁定,实现转型。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我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国有企业市场化是关键,而资本与劳动生产要素市场化是国有企业市场化的基础.但是,从我国资源型城市企业与政府的改革关系看,国有企业资本与劳动市场化的程度取决于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利益分配的协调关系.本文以"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为基础,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范式构建了中央政府、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市场化过程中的资产控制权市场化交易模型,将各级政府行为模型与国有企业劳动与资本要素市场化的约束条件相结合,讨论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如何影响资源型城市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260个地级市数据研究多维政绩考核、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生产效率损失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经济型、经济-生态型和经济-生态-服务型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间的竞争高位压力均会导致城市生产效率损失,低位吸力则会促进本地区生产效率提升。多元化政绩考核体系能够有效纠正地方政府间竞争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降低城市生产效率损失。不同区位、资源禀赋和人口集聚下各城市之间地方政府竞争策略存在差异。就区位异质性而言,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由竞争而导致的生产效率损失程度更高,但同时也具有更强的集聚力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就资源禀赋异质性而言,环境规制对资源型城市生产效率提高作用更为显著,多元化政绩考核机制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资源诅咒"效应的形成,从而降低地区生产效率损失;就城市规模异质性而言,"用脚投票"机制在超大特大型城市中作用更为显著,不同规模城市提高生产效率途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姚潇颖  卫平 《技术经济》2022,41(11):1-11
利用2007-2019年国家高新区及中国城市数据,实证考察了“成熟型”和“成长型”高新区创新能力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高新区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城市TFP增长,“成熟型”高新区创新能力对城市TFP存在抑制作用,“成长型”高新区创新能力对城市TFP有显著促进作用。中介效应检验表明:“成熟型”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通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TFP的影响产生了遮掩效应;“成长型”高新区创新能力通过增强城市劳动力素质促进城市TFP增长。异质性检验显示:东部地区“成熟型”高新区创新能力对城市TFP有显著负面影响,而中西部地区“成熟型”创新能力能显著促进城市TFP提升。不同政府规模城市的高新区创新能力对城市TFP亦有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是中国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这些地区能否转变增长方式、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产业链延伸角度探讨中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主要通过对产业链内涵的分析,针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特点,阐述延伸产业链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资源型城市产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从产业经济理论角度探讨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规划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指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要依靠政府制订和执行有效的产业政策,做到产业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同时,产业规划中必须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4.
首先,采用超效率SBM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法评价中原城市群2007—2018年的绿色发展效率。其次,分析绿色发展效率的协同提高机制。进一步地,在协同提高机制中嵌入区域、省份、资源禀赋等多种类型的异质性分析。最后,提出中原城市群绿色发展的优化路径,以期为加快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中原城市群的绿色发展效率值整体水平偏低;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增长速度缓慢。(2)重视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政府干预和科技水平对绿色发展效率的积极作用,降低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不利影响。(3)东部地区绿色发展的推动力弱于中部地区;中心省份与外围省份的绿色发展大体一致;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推动力强于非资源型城市。  相似文献   

15.
吴海军 《经济管理》2023,(12):43-62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高企正在威胁中国金融系统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成为重要议题。本文以国务院43号文的出台为契机,采用2012—2018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基于预算软约束理论,使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不同地理禀赋的城市对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反应。研究发现:(1)当中央政府要求融资平台债务与政府信用脱钩后,相较于地理禀赋好的城市,地理禀赋差的城市的城投债发行得到了抑制,但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非标债务却逆向扩张,最终使得其总体债务水平并未下降,甚至显著上升;(2)官员晋升压力会促使地理禀赋差的城市更显著地扩张融资平台债务,特别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非标债务,但是,一旦城市财政压力较大、土地抵押担保力度不足,则地理禀赋差的城市也难以大规模扩张非标债务;(3)债务治理后,地理禀赋差的城市的非标债务扩张行为在中央转移支付水平低的城市以及行政级别高的城市表现更为明显,甚至它们还会显著扩张以基建投资为目的的城投债。本文的研究表明,中央政府在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时,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地理禀赋城市和不同债务的特征,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政策。  相似文献   

16.
孙学涛 《技术经济》2021,40(8):76-88
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业的竞争,在全面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和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基于东北地区147个县和34个城市的数据,运用SARAR模型分析高铁对不同行政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建设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同时高铁建设对城市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正向溢出效应;高铁促进了城市和县域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提升;高铁还会带来"鲍莫尔成本病",即高铁不利于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高铁在产业结构的虹吸效应中起到促进作用;高铁会通过抑制第一产业发展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进而影响地区产业结构;高铁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资本要素产生影响.同时采用了4种方法检验高铁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发现相关结论仍然是稳健的.最后根据研究结论从要素流动、政府干预和交通衔接等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邓伟  刘健 《经济经纬》2014,(1):107-111
笔者以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国有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对政治关联的影响,以及政治关联对不同级别国有企业业绩的影响。结果发现,级别较高的国有企业的政治关联更多;政治关联对国有企业业绩的影响也因其行政级别而有所不同,政治关联对中央国有企业的业绩无显著影响,对地方国有企业业绩的影响则显著为正,这表明不同层级政府的激励目标和控制资源的能力不同,导致它所管辖的国有企业的政治关联在形成和影响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有力支撑.文章讨论了土地资源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内在逻辑机制,并利用中国城市和行业层面数据验证了相关假说.研究发现:(1)地方政府低价过度出让工业用地、高价限制性出让商业和住宅用地的"双二手"供地策略是土地资源错配的根源.(2)土地资源错配进一步强化了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刚性,抑制了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变,这表明土地资源错配的确是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3)土地资源错配对不同产业和产业内部升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促进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但对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土地资源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效果呈现出明显的东、中西部区域分化以及显著的时序异质性,其中,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则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19.
郑培 《发展研究》2014,(3):7-15
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不当干预形成产业间失衡的资源配置效应,导致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工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土地财政以及资源环境代价等问题。通过计量分析可知,财政体制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显著,产业结构调整作用于财政分权的影响也较为显著,二者之间具有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趋同的成因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扩张的驱动力、政府决策博弈以及信息不完全,导致了政府驱动型产业结构趋同;由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升级、市场竞争等因素促成市场驱动型产业结构趋同。该文认为:区别对待两种类型的产业结构趋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政府直接干预,有助于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