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厘清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增长、企业发展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概念的区别,并进一步辨析其中相互的关系,试图揭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农业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未来问题辩论中的关键问题.经济增长的矛盾状况随着生产与消费规模、工业化程度和人类经济活动带给自然环境的负荷以及经济生活中的技术革新而不断加剧.不同的经济增长过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不同.作者认为,未来不可能要求尽可能的经济增长率.按可持续紧急发展构想的要求,在生产和利用使用价值时,应对整个社会劳动体制,社会化的再生工程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工资的降低会导致整个经济需求的减少.在环境保护方面企业投入较少,这就意味着,从整个经济来看,国民总产值就会减少,从长期来看,环境条件的恶化将扼制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文华 《经济师》2007,37(4):186-187
可持续发展理念已广为人们接受。国际社会、政府、企业应该在各自的层次上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细胞”,它采取的生产和经营战略将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6.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解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作者系统地分析和比较了企业增长、企业发展、企业成长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联系,并对已有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定义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给出了新定义与内涵解析。  相似文献   

7.
8.
大中型原煤生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煤是重要的能源和资源。原煤的生产量一度是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指标 ,直接标志着一国的综合国力。但是随着石油、水电、核电等能源的发展和节能技术的进步 ,以及由于煤炭开采和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理 ,原煤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中国的大中型原煤生产企业而言 ,由于经营管理机制缺乏灵活性 ,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费用高 ,还遇到以落后技术生产煤炭的乡镇小煤窑的全面挑战 ,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已是刻不容缓的议题。一、大中型原煤生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关于社会…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提出应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进亲折农业技术革命;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上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加强农持推广体系建设,巩固农村基层农持队伍;强化农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等。  相似文献   

10.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其价值观或经营理念的指导下,于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企业员工所共同遵循的企业个性化的价值判断标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建设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精神的培育,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价值观,强化企业制度建设,提高创新能力,重视塑造企业形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经济竞争全球化、信息技术网络化的时代趋势要求企业必须强化经营管理、加快技术创新,才能稳健持续发展.管理作为一种生产力,是赢得竞争胜利的法宝,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既为企业持久前进提供了保障,又促进了管理的改善.知识与人才的最优化利用和组合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湖北经济发展速度、运行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湖北经济发展的现状入手,在分析探讨湖北经济发展速度与运行质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湖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与建议,为尽快实现湖北第三步战略目标,振兴21世纪的湖北经济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3.
企业各种成长理论从不同视角对企业持续成长的机制进行了解释,但企业持续成长的动因至今存在争论,没有统一的结论,其成长机理也并不清楚,长期来企业持续成长的机制问题成为一个黑葙.本文试图从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视角阐述导致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动因和机理,揭秘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黑箱,从企业动态能力的角度提供一个企业可持续成长机制的整合分析框架,并为测度企业可持续成长性奠定相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formulates an investment value transversality condition in a continuous-time growth model, which characterizes competitive paths along which current net national product measures the welfare achieved along the path. This transversality condition requires that the present value of net investment goes to zero asymptotically. An example provided shows that, in general, competitive paths do not necessarily satisfy this condition. It is also shown that, in a standard growth model including an exhaustible resource as an essential factor of production, competitive paths always satisfy this condition. Implications regarding national income accounting procedur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ies are discussed.
JEL Classification Numbers: D90; O11; O41; Q32.  相似文献   

15.
Energy poverty is a major problem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with nearly 1.3 billion people lacking household electricity. Strikingly, the electrification rate is not only low, but is falling in many countries as population growth outpaces efforts to give more people access to electricity. Seizing the opportunities presented by rapid changes in technology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renewable energy at continually falling costs, social enterprises have begun to light the darkness and fill in the gap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provision of electricity. We review the extent of energy poverty and explain why neither the public, nor the private sector has successfully addressed this problem. We also discuss institutional factors that have created an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the spread of solar power. To illustrate the social enterprise response, we explain the sector’s three most common approaches to solar electrification. Sinc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any social innovation revolve around its scalability, we discuss various paths to scale before outlining A.T. Kearney’s “Social Enterprise Accelerator” model as a template for scaling up individual social businesses. To enable greater consistency with an institutional economic framework, we suggest an adaptation of the model. We conclude by highlighting potential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facing solar electrification, including the limits of social enterprise as a stand-alone solution to utility provision.  相似文献   

16.
17.
金融生态从外部整体上反映了金融服务业对于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产业集聚也会有利于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金融服务业通过对经济资源的整合与引导作用,以催化集群内部企业的合作创新、吸引优质资本加入、克服创新中的机会主义倾向等形式推动制造业、物流业和相关服务业等形成产业集聚良性循环;同时,产业集聚通过正的外部性作用、建设优质金融客户群、注重信誉的地域根植、提供金融资产更宽泛的良好应用环境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最终形成两者的可持续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企业范式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企业不仅是经济实体,而且是生态经济实体,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无论是经济人假定,还是“新经济人”假定,都存在根本性缺陷,不可能实现人类最高利益--生态利益。为此,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假说,即社会生态经济人假定,从而确立生态与经济有机统一和相互协调的现代企业理论。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剩余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佩华 《经济师》2004,1(11):9-10
经济剩余的获取固然离不开劳动 ,但自然资源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自然力的无偿提供是形成经济剩余的重要因素 ,它是无法用价值来加以准确衡量的。自然资源从其蕴涵的潜力和人类智慧对其的开发和利用来讲是无限的 ,但从一国拥有自然资源的总量来讲又是有限的 ,有些是无法再生的。过度的利用和盲目的开采 ,会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 ,人类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必须善待自然 ,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赢得经济剩余的不断增长 ,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多 ,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对环境会计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环境会计对会计学的新突破-环境会计对象、环境会计假设、环境会计成本、环境会计披露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