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稻田养殖鱼虾,尤其是"虾稻连(轮)作"模式,目前在我国中部地区发展很快,它是充分利用稻田水体资源,增加单位面积产出,增加农民收入的种养结合项目。在稻田养殖鱼虾用药时,必须处理好稻田用药和鱼虾生长的矛盾,既要确保水稻健康生长,又要保证鱼虾安全。对于水稻及鱼虾的  相似文献   

2.
<正>2011年,在天门市水产局的指导下,中绿集团开发鳅稻共生100亩,年底每亩收获泥鳅150kg、稻谷650kg。看到鳅稻共生的良好势头,2012年天门市水产局为促进新一轮稻田养殖的发展,建立鳅稻共生示范田200亩,辐射带动1500亩。预计2013年推广鳅稻面积每村10亩每乡100亩每镇1000亩,现将鳅稻共生要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一、科学投饵。鳜鱼属肉食性鱼类,一般以摄食鲜活饵料鱼为主,且其不同生长阶段对活饵料鱼的种类、规格等有不同的要求,一旦饵料鱼提供不及时、数量不足或大小不适口,养殖的鳜鱼就会出现"互残"现象,因此要根据鳜鱼不同生长阶段对饵料鱼的规格、数量的要求,有计划地进行配套生产或定购。饵料鱼的品种选择长体型的鱼类如鲢、鳙、鲤、鲫等为宜,饵料鱼投喂的规格为鳜鱼体长的40%55%。前期日投喂量为鱼体总重的15%,逐步减少到8%55%。前期日投喂量为鱼体总重的15%,逐步减少到8%10%左右,在  相似文献   

4.
<正>进入秋季,气温逐渐下降,池塘载鱼量明显增加,鱼塘因投饵、施肥、用药等引起水体环境变化较大,且秋季气候多变,阴雨天较多,光照相对减少,易造成缺氧浮头,同时也有因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浓度升高而导致  相似文献   

5.
<正>一、注意稻田的选择和田块的整理罗非鱼是热带水产品种,其适宜水温在20~35℃,故养殖罗非鱼的稻田应选择水源充足且稳定、水质清新且无害、注排水方便、保水性能好的田块,并且要求经营场所交通方便,水利基地设施较好,田块面积以1~5亩为宜,稻田地段以方便种养管理为宜,利用一年中的高温季节进行稻田养殖。为了确保稻田的蓄水和防逃能力,稻田的田埂高度一般要达到80~100cm,宽度40~50cm。在罗  相似文献   

6.
<正>稻田养鱼已成为渔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稻田养鱼也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怎样提高稻田养鱼产量及经济效益,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仅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正一年之计在于春,抓好高效养殖鱼池春季管理工作是夺取全年高产高效的重要基础。俗话说四、五、六月鱼长骨,七、八、九月鱼长肉(指农历)。因此,高效养殖鱼池春季管理工作关键要抓住四早,即:池塘早准备,鱼种早放养,饵肥早喂养,鱼病早预防。一、池塘早准备。池塘生态环境是养鱼高产高效的首要基础条件。高产鱼池早准备要求做到早清淤、早消毒、早施基肥。1.早清淤:即在春节前成鱼干塘捕  相似文献   

8.
<正>抓好春季池塘管理,创造良好水体环境,能有效促进塘鱼提早摄食,恢复体质,增强抗病力,延长生长期,对促进全年渔业生产,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清塘消毒春季是塘鱼病害的高发季节,  相似文献   

9.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随着气温、水温逐渐升高,鱼类开始摄食,现就春季鱼塘管理技术介绍如下:1.水质调节开春后,由于气温、水温逐渐回升,鱼类的生物饵料开始大量滋生。定期用pH值试纸或实验室对水质的酸碱性进行测试,若发现水质偏酸性,可注入20cm深的新水,并每亩水面用20-30kg的生石灰全池泼洒将水质调节到偏碱性,这样有利于鱼类生长。  相似文献   

10.
<正>黄颡鱼苗开口后,早期主要以池塘水生动物或底栖动物为饵料,生长到一定规格后,池塘生物饵料已不适口,饵料数量也达不到黄颡鱼正常摄食需求量。因此,补充饵  相似文献   

11.
<正>兴国红鲤是底层鱼类,是以底栖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既可摄食小型底栖动物等动物性饵料,也会摄食小浮萍、芜萍及其他漂浮植物的根茎等植物性饵料,对粉状、颗粒状、块状及团状饲料都喜爱摄食,食性广谱,且抢食能力强,是一种易繁易育、成活率高、诱捕率高的经济鱼类。其养殖技术要领是:  相似文献   

12.
<正>问:怎样选备池塘?答:主养黄颡鱼的池塘要求不太严格,关键是要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池底平坦,淤泥较少,面积以3~5亩为宜,水深1.5~2m,并配置增氧机。在放养前10~15天,每亩用生石灰75~100kg化水后全池泼洒消毒。毒性消失后,加注新水1m左右,然后施入适量有机肥,培育天然饵料生物,供黄颡鱼摄食。问:怎样放养鱼种?答:一般每亩放养体重10g左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