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延安市治沟造地重大工程项目是改善延安土地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后劲,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对其整治情况进行生态效益评价是治沟造地项目成果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视角选取评价因子,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判断矩阵,再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法计算出各项指标得分,并以延安市宜川县英旺乡治沟造地项目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治沟造地项目的实施,增加了陕北黄土高原破碎塬区耕地面积,提升了土壤肥力,增强了项目区的防风固沙能力,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治沟造地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  相似文献   

2.
延安治沟造地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改善了水土流失现状,保护了生态环境,是土地工程与生态保护工程有机融合的创新型沟道治理模式。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分别从加强项目管理、成本控制、安全管理三个方面总结出了一套适应黄土高原沟壑区治沟造地的现场施工管控经验,同时创新性地提出了进度控制新方法——油桶管理法,为今后黄土高原沟壑区治沟造地项目管理以及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治沟造地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实施的一项重大土地整治工程,工程实施前后土壤养分状况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及项目的可持续性,本研究以羊圈沟治沟造地工程为例,分析了沟道农田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沟道不同土层养分指标的变异性表现为全氮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随着距沟头距离增加,0~3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先减小后增大,30 cm以下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小,土壤全氮在各个深度范围内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变化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研究治沟造地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对于施工技术以及施工后土地利用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从延安市南泥湾镇采集土样,测定土样的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以及基本理化指标,采用SPSS中均值T检验分析工程施工与施工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治沟造地工程实施前后,耕地土壤平均水溶性有机碳差异显著,工程施工对旱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影响最大,增加了52.38%;相对旱地而言,水田对施工效果的响应不明显,增加了13.84%。(2)工程实施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平均水溶性有机碳各异。平均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大小依次为水田坑塘水面柳树林刺柏林油松林草地水浇地旱地村庄沟渠农田道路,变化范围为0.32~1.01g·kg-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关系密切,二者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5,P0.05)。(3)治沟造地工程中柳树、刺柏、油松栽植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分别提高了114.28%、85.71%、77.14%。  相似文献   

5.
治沟造地项目中土地平整工程主要可以分为坡改梯、沟台地整治及梯田改造三大类。为总结分析三种土地平整工程的特点及施工难点,以期为今后治沟造地项目中土地平整提供相应的参考及依据。本文以黄龙县界头庙镇白家河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分析了三种土地平整工程的特点及施工难点,并针对不同土地平整工程的施工难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研究表明:通过合理安排施工工艺及顺序、严格控制田坎土方的含水量等措施可以解决坡改梯工程中如何最大限度保护表土以及保持田坎稳定性等施工难点;通过开挖截水沟可以解决沟台地工程中地块下湿的施工难点;通过集中在田块休息期实施可以解决梯田改造工程中地块耕种的施工难点。  相似文献   

6.
以延安市宝塔区治沟造项目为例,利用39组土壤样品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等测试数据,采用土壤养分地球化学单指标和综合指标评价方法,分析评价治沟造地新增耕地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显示:治沟造地形成的新增耕地质量等级低;粒径组成与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相关关系弱;新增耕地利用时间短,造成有机质、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低,但全氮含量高,并非来自有机质释放。建议在对新增耕地进行土壤培肥时,注重有机、无机肥配合使用,以全面提高土壤养分质量。  相似文献   

7.
针对陕西省土地整治后存在的土壤板结、土壤贫瘠、耕性差、产能低等问题,采用果渣发酵黄腐酸为载体的黄腐酸土壤改良剂,依托延安治沟造地土壤整治项目,开展了新增耕地生土快速熟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与改良前相比,速效氮由未检出到检测值25.20~40.24mg·kg~(-1),速效磷含量增幅为30.24%~54.15%,速效钾含量增幅为84.71%~151.76%,有机质均增幅为82.86%~117.14%,玉米产量较对照增加296.0~432.6kg·亩~(-1),增幅为70.5%~103.1%,改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治沟造地是我国黄土丘陵地区补充耕地,保障粮食安全,恢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以延安市南泥湾镇为试验地,测定分析了治沟造地区域水田、旱地、柳树林地、松树林地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层深度土壤中有机碳和易氧化碳的含量、分布规律以及易氧化态碳与有机碳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且不同深度土层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0~60cm土层深度内,旱地在不同深度土层中的有机碳含量和易氧化碳均低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易氧化碳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充分说明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治沟造地改变了区域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碳循环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全球碳循环中,治沟造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可作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延安市治沟造地重大工程项目是改善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惠民工程,对其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至关重要。本文构建基于"流程逻辑"框架的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元评价模型,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对延安市宜川县治沟造地项目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表明:基于"IPOE"框架的绩效物元评价模型可以对延安市治沟造地进行后评价,延安市宜川县治沟造地项目绩效水平为"良"。治沟造地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项目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土方工程量计算原理及三角网法、方格网法、基于ArcGis计算法三种计算方法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以延安治沟造地工程项目为例,计算了相应的土方工程量,并从挖填方量、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3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角网法和基于Arcgis的土方量计算精度和效率要优于方格网法,更加适用于治沟造地工程项目土方量的计算。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渭北土石山区土地利用率和新增耕地质量,有效解决该地区土地整治中存在的有效土层浅薄、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在项目区内进行土体有机重构技术研究和实践,介绍了该地区土体有机重构的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人为构建出具有层次结构和容重梯度的土体构型,新构土体结构稳定,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效果和通气性,能够较好地满足作物生长。该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可为我国类似地区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提供有益参考和有力支持,同时,对土体有机重构技术在土地工程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区,应用隔离修复技术和土体剖面重构技术,通过土地工程手段,以重构土体剖面能够含蓄次最大降雨量和灌溉水量,满足所种植作物根系延伸的同时,又可以保护隔离层结构和功能为主要目的,对重构土体剖面构型进行构建和优化研究。在综合考虑研究区土壤类型、理化性质及水分入渗、累积能力的基础上,隔离层之上最优土体剖面构型为耕作土层厚度为30cm,土壤容重约1.3g·cm~(-3),净土层厚度不低于40cm,压实系数不小于0.83,即容重不低于1.42g·cm~(-3)。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特有的黄土极难产生壤中流现象,但在实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发现了明显的黄土壤中流现象。本文运用TRIME-TDR传感器在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进行土壤水分随深度和时间变化的监测,分析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同一深度土壤水分含量随着高程降低而增加,在山坡坡脚处土壤水分含量最高,而耕地中水分含量更高且比较稳定;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季节性降水变化;高程越高土壤水分含量越低,反之,土壤水分含量越高;在垂直方向从上至下,土壤水分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有别于现有的增长型和降低型;土壤水分含量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季节性降水和当地作物的种植情况,在40~60cm深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可能存在壤中流现象。本文作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成果,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延安,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但是,独特的地理、地质条件,也制约了延安的发展。新一届延安市委、市政府领导科学决策,两项创举堪称大手笔,一、实施"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发展战略,启动了新区建设;二、开始启动"治沟造地"工程,规划用10年时间治沟造地100万亩。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治沟造地,都堪称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大手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阶段治沟造地工程中现场踏勘难、施工放样难的问题,选取延安市宝塔区项目为研究对象,基于奥维互动地图和千寻位置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法:即通过奥维互动地图进行野外踏勘,利用千寻位置解决施工放样难的问题。结果表明:奥维互动地图可以有效提高野外踏勘的效率,千寻位置信号覆盖范围广,可以有效解决施工放样难的问题;该方法不仅有效解决了治沟造地工程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直观有效的数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2018年治沟造地项目新增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为依据,研究新增耕地土壤养分特征,探讨提升新增耕地土壤养分及加强其土地生产力的措施。结果表明,土壤pH整体呈现弱碱性至碱性;土壤有效磷(AP)和有机质(OM)含量偏低,处于4~5级水平;土壤速效钾(AK)和全氮(TN)含量极低,处于5~6级水平。从地域分布来看,黑家堡镇土壤pH较雷赤镇显著高5.41%,整体呈现西北部高于东南部的趋势;安沟镇土壤AP和TN较黑家堡镇分别高16.35%和21.87%,整体呈现中南部高于西北部和东南部的趋势;雷赤镇土壤AK较郑庄镇显著高55.92%,整体上呈现东南部高于西部的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除AP与TN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之外,pH、OM、TN、AP和AK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养分协调性极差。因此,建议在新增耕地施肥上适当增加偏酸性肥料和氮磷复合肥料的施用量,在种植方式上通过种植绿肥作物逐渐改善土壤养分协调性,以全面调解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小流域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季节性洪水的易发地,对土地整治工程的开展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评估不同类型小流域洪水的发生风险,本文对影响黄土高原小流域地区洪水产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的形状、长度、高差、地表粗糙度等因素均对沟道洪水的形成有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对治沟造地土地整治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土地整治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不同年限的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壤含碳量、有效磷浓度和速效钾含量的储存能力的影响规律。本研究以陕西省渭北台塬地区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通过开展野外试验对土地整治前后不同年限的玉米地和苹果树地的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并结合熵权法对土地整治条件下的土壤物养分含量进行等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整治后表层土壤总碳含量随着整治年限增加而不断增加,但增幅有限;土地整治对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影响最大,对土壤的酸碱度基本没有影响。苹果树地的表层土壤的多年总碳含量远高于玉米地的总碳水平,不同深度土壤的含碳量熵权比重规律一致,且整治多年后表层土壤含碳量才能达到良好状态,20~40 cm的土壤含碳量水平逐年提高。土地整治后土壤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均较整治前显著增加,有效磷浓度随着土地整治年限波动剧烈,增加了土壤有效磷浓度和速效钾含量两个指标之后,不同土地整治年限的土壤养分评价水平较土壤含碳量整体提高了一个等级。土地整治3 a之后,玉米地的土壤养分状态即可达到优秀等级;土地整治多年之后,苹果树地的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才可达到优秀等级;土地整治3 a之后,苹果树地20~40 cm的土壤养分即可达到优秀等级。本研究为土地整治背景下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分析和评价提供相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子山镇和张家滩镇土地整治区域为例,对项目区耕地质量的整治情况进行评估,评价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成效,提出项目区新增耕地管护建议,为实现国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识别土地整治成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基础,也是土地整治的重要作用对象。土地整治过程中,人为扰动可能会改变土壤稳定性,影响到土壤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结构。土地整治对土壤影响的研究日益增多。本研究梳理了近年来土地整治对土壤影响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土地整治行为对土壤物理结构、养分循环、动物多样性、微生物功能及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科学的整治措施会对土壤系统产生积极影响,不合理的整治措施会对土壤质量及生态安全产生消极影响。未来应加强以下研究:选择重大工程区域,建立监测站点、标准样地,建立土地整治效应的监测网络,加强土地整治各个阶段、不同年限后土壤变化的长期定位观测工作;研究不同整治模式、类型区域、整治年限下土地整治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机制;面向低碳、高效目标导向,探索针对特定土壤及后续用途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