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运用DPSIR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西安市2006~2016年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以指导区域土地合理、可持续利用,为政府部门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表明,西安市2006~2016年间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有了一定改善,系统状态经历了不安全到临界安全到较安全三个阶段,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值呈现出波动性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西安市城市土地为研究对象,从生态适宜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3方面选取20个指标,采用熵值法对2007~2017年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评价,运用障碍度模型对阻碍西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提升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7年西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数由0.1577增加到0.829 2,可持续利用水平由不可持续提升到基本可持续;从准则层协调度来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07~2010年,协调度逐步提高,2011~2013年呈波动态势,且在2012年协调度达到最高值,2014~2017年,协调度基本稳定且处于较高水平;2007~2014年,影响西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子主要为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2014年后障碍因子则主要集中在生态适宜性方面,主要包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工业废水处理率等,同时,从2016年开始,城市人口与用地弹性系数成为阻碍西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提升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3.
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四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安市2009~2018年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分析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并判断影响西安市发展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土地资源承载力从0.272 7上升为0.737 9,提升速度快,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和社会承载力波动幅度较大,对西安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提升贡献较大,而人口和生态承载力上升幅度较小;西安市土地承载力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变化情况具有高度相似性,两者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在研究期内两者同步提高;各子系统障碍度排序:人口障碍度经济障碍度社会障碍度生态障碍度;从障碍因素来看,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空气质量优良率是影响西安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且研究符合西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GIS、SPSS等技术为支撑,改进PSR模型对研究区域2007~2016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通过G(1,1)模型预测未来5年梵净山旅游经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研究结果表明:改进PSR模型能够实现对研究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的评价。研究区域2007~2011年土地生态安全属于临界安全,2012~2016属于较安全。利用SPSS将各评价指标与综合指数进行主成分相关性分析,得到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相关性较高的正向指标和负向指标。根据预测2017年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757,2017~2020年生态安全水平将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为8.3%,安全等级从较安全级到安全级。本文的研究有一定的可靠性、客观性,对梵净山旅游经济区未来土地开发与利用方向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并能为同类型山地旅游经济区的生态安全诊断提供切实有效有段。  相似文献   

5.
以陕西省2011~2015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陕西省统计年鉴为依据,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程度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状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2011~2015年,建设用地面积大量增加,园、林、草地减少;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程度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同时优势度指数降低,林地占支配地位的程度在降低;陕西省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其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对其土地利用变化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PSR模型构建华池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15年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线性规划模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等为控制变量,以生态效益最优为目标函数,建立约束条件,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显示:耕地、园地、草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应所有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应有所增加。研究结果对于优化华池县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西安市长安区为研究区域,运用CLUE-S模型,结合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长安区2010年为基期对2015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模拟,得到了较好的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上模拟了长安区在2025年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可为决策部门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公里格网为评价单元,构建基于PSR-NES(压力-状态-响应和经济-环境-社会)模型的土地生态安全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动态识别2010—2020年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广州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空间异质性较为明显,整体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2010—2020年,广州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先下降后提高,其中,北部生态涵养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下降趋势,南部生态调节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逐渐好转,中部建成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未来城镇扩张应尽量避免侵占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较高的区域,可通过分区治理,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力度等措施持续改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9.
研究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关系,对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实现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在介绍1978~2018年西安市城市化水平和耕地面积变化态势的基础上,采用协调度模型,分析和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协调性,并提出了相应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978~2018年西安市城市化水平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呈现反向变化关系;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总体呈现出"基本调和—不协调—勉强调和、调和"三个阶段。本研究可为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走高质量城市化发展道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为落实国务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促进污损土地治理和土地生态恢复,交流国际污损土地治理和土地生态恢复经验和技术,兹定于2017年4月17-18日在西安市召开第二届中美土地工程国际合作学术交流大会。届时美国环保署棕地治理办公室主任大卫·罗伊德(David Lloyd)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将参会并作学术交流,组委会诚挚邀请国内土地整治、污损土地修复等领域相关专家踊跃参会。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需要进行科学评价与分析。本文以武汉市为案例,首先建立了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量化,其次对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影响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障碍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关中地区2009~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关中地区8年来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及特点,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关中地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6年关中地区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出逐年减少的变化趋势,8年共减少27 575.69hm2,人均耕地面积减少0.003hm2,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从耕地内部结构来看,水浇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水田和旱地面积有所增加。同时研究区内耕地面积变化存在区域差异性,渭南市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余4个地市耕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少量和年变化率由大到小依次均为西安市、咸阳市(含杨凌区)、宝鸡市、铜川市;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有人口、经济、农业发展、产业结构等,且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在协调人地关系,增加耕地面积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较大的潜力。由于我国土地整理起步较晚,很多地区将耕地面积的增加作为整理的主要目标,忽视了生态环境建设,由此引发大量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现有土地整理对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和大气资源等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出在土地整理中应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建设,促进土地整理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依据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基于信息熵理论,介绍了西安市13个区县土地利用结构总体情况和信息熵分布情况,分析研究了2015年、2016年的西安市城镇土地利用信息熵变化及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结果表示,2015~2016年,西安市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降低趋势;老城区和周边区县的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土地利用结构正在发生优化调整,逐渐从不合理向合理转变。研究成果对预测和规划一定时期内西安市各区县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口流失问题对社会经济与文化影响深远,研究人口流失内生性影响因素的现实意义重大,黑龙江省作为近年来人口流失问题严重的省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文章基于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0~201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人口流失的内生性影响因素模型,通过Eviews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及回归分析,发现黑龙江省人口流失主要受到第二产业份额、地区教育水平和工作待遇差距等因素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对缓解人口外流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法朋 《西部大开发》2018,(收录汇总):6-12
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建设用地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可以为开展旧村改造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建设用地内部空间配置结构。本文以乳山市南黄镇为例,选取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模型,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汇总后得到各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度,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土地集约利用障碍度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大部分村庄处在适度利用和低度利用状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影响南黄镇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利用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公共空间面积比重、农村道路密度、单位面积人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17.
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建设用地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可以为开展旧村改造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建设用地内部空间配置结构。本文以乳山市南黄镇为例,选取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模型,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汇总后得到各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度,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土地集约利用障碍度因子进行诊断。结果表明:大部分村庄处在适度利用和低度利用状态,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影响南黄镇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利用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是公共空间面积比重、农村道路密度、单位面积人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市域角度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安市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三生"国土空间综合利用进行耦合协调度评价,为市域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与规划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7年西安市"三生"空间综合利用水平整体持续增长,持续增长的生活空间指数贡献率最高,生产空间指数和生态空间指数虽在动态波动变化中也得以增长,但未来仍需进一步提升。发展度、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显现出一定程度的增长,"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程度不断增强,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从严重失调型逐渐稳定在临界协调型的态势。探究西安城市"三生"空间耦合协调度变化,主要与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冲击、政策调整、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因素有关。因此,提出综合考量区域发展实际,协调衔接各类规划合一形成地方国土规划"一张图",建立健全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律、产权和制度等对策,从而实现西安城市"三生"空间的合理规划布局与科学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通过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Super-SBM模型,利用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以及京津冀地方统计年鉴数据,测算2009-2018年京津冀高技术产业三阶段的技术创新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利用PLS回归分析法分析各阶段技术创新效率的驱动要素.对于打开京津冀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黑箱"和提升京津冀地区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四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运用均方差决策法计算各个指标权重,求得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陕西省2009~2016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为陕西省今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合理配置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整体上来说,人口和社会承载力对总体水平影响较大;(2)从时间变化来看,陕西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不断增强,2009~2012年上升较快,2012~2016年上升幅度相对较小,但也稳中有升;(3)从空间差异来看,西安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较强,宝鸡、榆林、咸阳次之,安康、延安、铜川较弱,而渭南、商洛、汉中承载力处于最低水平,发展潜力较大。最后,分别针对四类地区承载力特点给出各类城市土地利用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