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耕地占补平衡是保证耕地资源及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措施,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本文选择陕南商洛山地丘陵区新增耕地整治项目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典型整治项目区田块,对整治后其土壤养分质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区经土地整治后的新增耕地有效磷的含量处于13.17~27.17 mg·kg~(-1)之间;速效钾的含量处于102~110 mg·kg~(-1)之间;有机质的含量处于5.37~8.85 g·kg~(-1)之间;全氮的含量处于0.34~0.57 g·kg~(-1)之间。项目区除巡检镇大河村与永丰镇刘沟村全氮含量未达到标准要求外,其余新增耕地养分指标均符合标准。为改善新增耕地氮养分不足的情况,较传统的施加氮肥,增施有机肥是保障土壤氮素可持续提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旨在分析土地整理中新增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特征,明确影响新增耕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通过采集陕西省2015年陕北、关中、陕南地区整理后的101个新增耕地土壤样品,测定其pH值、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析土壤养分状况。通过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比较,表明新增耕地土壤养分含量较低。陕西省新增耕地土壤养分含量陕北、关中地区受原土地利用类型影响较大,陕南地区土壤养分差异主要由同区域内地块间随机变化引起;经检验,新增耕地土壤中各养分间相关性较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是导致肥力较低的主要原因,后期利用应通过有机-无机肥的合理配施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最终实现新增耕地的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4.
5.
基于中国城乡居民2002-2013年信息消费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了信息消费效应估计的面板协整模型。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运用FMOLS估计方法,对中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城乡居民信息消费效应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城镇居民信息消费表现为替代效应,而农村居信息消费表现为新增效应;随着地区发展水平的提高,按照由西部、中部、东部的顺序,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的新增效应逐渐下降,进而逐渐过渡到替代效应,但随着整体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城镇居民的替代效应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7.
8.
为了探明不同轮耕方式对以生土为构建材料的新增耕地的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于2018年10月对免耕—深松—免耕、免耕—深松—翻耕、深松—深松—深松、深松—深松—翻耕四种不同的轮耕方式下0~20cm土层土壤进行采集,分析轮耕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数量及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新增的可耕作土地中采取不同的轮耕方式,其中深松耕作的次数越多,0.25mm风干团聚体含量越高,土壤团聚度越高;免耕次数越多,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越高,水稳性团聚度越高,团聚体破坏率越小;翻耕则会降低土壤团聚体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影响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的主要限制因素为大团聚体含量,容重、孔隙度、团聚体破坏率等因素对其影响不显著。综上,免耕—深松—免耕模式下,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较高,团聚体稳定,形成的土壤结构良好,为新增耕地可采用的优化轮耕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改变经济发展过程中时时出现的各种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现象,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各国都在针对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在市场经济的国家里,中央银行主要使用间接货币工具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整是有其使用周期的,尤其是通过间接货币工具,我们称之为货币调整周期。 相似文献
10.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的数量、空间位置和质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常态化的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主要解决的是因工程导致的质量突变耕地变化,但对于耕地质量渐变情况及趋势预判难以准确把握。本文基于安徽省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数据,通过初步划分安徽省耕地质量渐变类型,对耕地质量渐变趋势进行分析,预判出耕地质量渐变信息,为耕地占补平衡、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推进耕地质量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重大工程项目,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主要任务,通过整治农地、复垦废弃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实施节水灌溉,提高高产农田比重,增加商品粮产能。为提高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 相似文献
13.
14.
《西部大开发》2019,(12)
通过对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2018年治沟造地项目新增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为依据,研究新增耕地土壤养分特征,探讨提升新增耕地土壤养分及加强其土地生产力的措施。结果表明,土壤pH整体呈现弱碱性至碱性;土壤有效磷(AP)和有机质(OM)含量偏低,处于4~5级水平;土壤速效钾(AK)和全氮(TN)含量极低,处于5~6级水平。从地域分布来看,黑家堡镇土壤pH较雷赤镇显著高5.41%,整体呈现西北部高于东南部的趋势;安沟镇土壤AP和TN较黑家堡镇分别高16.35%和21.87%,整体呈现中南部高于西北部和东南部的趋势;雷赤镇土壤AK较郑庄镇显著高55.92%,整体上呈现东南部高于西部的趋势。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除AP与TN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之外,pH、OM、TN、AP和AK之间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养分协调性极差。因此,建议在新增耕地施肥上适当增加偏酸性肥料和氮磷复合肥料的施用量,在种植方式上通过种植绿肥作物逐渐改善土壤养分协调性,以全面调解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5.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实施占补平衡是维持耕地存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然而补充的新增耕地却存在大量弃耕、撂荒的现象,因此分析新增耕地撂荒原因,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渭北台塬地区为例,利用357个地块的实地调研数据并结合地理空间数据,利用耕作距离、耕作高差、新增耕地年龄、灌溉排水设施、防护林网、地块大小等新增耕地属性指标对新增耕地撂荒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增耕地撂荒情况较为普遍,耕地利用效率较低;耕作距离、耕作高差对新增耕地撂荒情况产生显著负向影响,灌溉排水设施和地块大小对新增耕地撂荒情况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灌溉排水设施、耕作距离、地块大小、耕作高差对新增耕地撂荒情况的影响作用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16.
一、提升耕地质量建设意义重大(一)提升耕地质量是确保甘肃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措施目前,甘肃耕地面积5254.51万亩(2011年底统计面积),是全国的2.99%,而粮食产量是全国水平的1.78%。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极不匹配。在未来15~20年,甘肃庞大人口基数和新增人口仍会使粮食消费维持较高的水平,加之饲料和工业用粮的增加,粮食需求将刚性增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和交通建设不断推进,耕地将持续减少。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产业经济动态》2007,(4):15-16
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近日透露,去年工业在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主要工业行业实现利润全面增长的同时,新增利润过于集中于上游行业的状况明显改善,煤炭、石化、冶金、有色金属、建材五大行业新增利润占全部新增利润的51.1%,同比降低1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增强,销售收入利润率6.09%,同比提高0.27个百分点。其中,纺织、轻工行业销售收入利润率分别为3.63%和4.81%,为2002年以来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出现的高增长低就业现象,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的剖析,发现我国的经济增长比较粗放,这种经济增长无益于改善我国的就业质量,而经济转型才是提高我国就业质量的关键。因此,要改善我国的就业质量,必须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消费驱动型转变,并重视培育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