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最大特点之一是采用"参考-篮子货币"的形式,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文从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核心机制"钉住一篮子货币"入手,评析了钉住一篮子货币到参考一篮子货币的特点和区别,并提出应对一篮子货币的潜在风险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研究如何建立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首先分析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和人民币有效汇率之间的关系。其次研究了从人民币钉住美元货币汇率向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人民币有效汇率目标)的过渡,以及建立一篮子货币汇率机制的方法和实证模拟研究,并考察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最后文章认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是我国汇率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并给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3.
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放弃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机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标志着人民币汇率改革迈出了实质性一步,这对我国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外贸企业和以出口为主的中小生产企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改革前后汇率制度比较人民币汇率在1994年并轨后,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人民币汇率开始收窄波幅,转向实际上钉住美元。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实行钉住汇率制的34个国家…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1991-2004   总被引:82,自引:7,他引:75  
本文运用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对人民币均衡实质汇率和汇率失调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样本区间为1 991年1季度—2 0 0 4年3季度。本文的主要发现是:( 1 )从1 994年4季度起人民币均衡实质汇率处于不断升值的状态,其背后的主要驱动力量是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快速上升和经常项目盈余导致的净对外资产余额的不断增加;( 2 ) 2 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币实际实质汇率在大部分时期偏离均衡实质汇率轨迹,表现为人民币汇率的失调。其中,1 992年2季度—1 994年4季度为人民币汇率低估时期,1 995年1季度—1 999年2季度为人民币汇率高估时期,而1 999年3季度往后的时期人民币汇率重新转为低估,并且低估程度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本文对人民币汇率失调的原因分析表明1 997年以来硬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是造成人民币汇率失调的一个主要宏观政策因素。因此,本研究的政策含义是,从应对人民币汇率失调的角度,更为灵活的汇率政策将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朱忠和 《时代经贸》2010,(24):199-200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最大特点之一是采用“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形式,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文从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核心机制“钉住一篮子货币”入手,评析了钉住一篮子货币到参考一篮子货币的特点和区别,并提出应对一篮子货币的潜在风险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分析了钉住一篮子货币与参考一篮子货币两种汇率制度的区别,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在分析了新加坡汇率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自由货币区理论提出的一国选择汇率制度的参考标准,比较了中国与新加坡在各标准的不同之处.最后指出,中国不应该简单的复制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而应该根据本国的国情考虑真正合适的汇率制度.为了稳定汇率市场的预期,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才是当前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参考篮子货币的测定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那么,篮子货币的构成如何,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借鉴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变迁经验,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协整理论以及基于VAR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构造了一种参考货币篮子。建议以美元(USD)、日元(JPY)、欧元(EUR)、港元(HKD)、韩元(KRW)、台湾元(TWD)、英镑(GBP)和澳元(AUD)等8种货币为篮子货币。实证结果显示:篮子货币汇率均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Granger原因,它们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人民币汇率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较单一钉住美元具有很好的弹性。文章还针对稳定贸易为目标的政策选择,计算了篮子货币的最优权重。最后,基于我国的实际汇率数据,构建了人民币参考一篮子汇率模型,分析了参考一篮子汇率制的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和取向问题日益成为理论界的中心论题之一。其中,用钉住一篮子货币来代替单一钉住的汇率制度的呼声颇为高涨。在此背景下,本首先对相关献进行了综述;然后对钉住一篮子货币制度的实践进行案例分析,试图从中寻求值得我国设计一篮子货币时可借鉴的成果和经验;进而根据我国国情来设计人民币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方案;最后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对此汇率制度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使人民币汇率由实际上钉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而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相伴随的是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在随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6.65%,而且这种升值的步伐并没有停止,人们的升值预期也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均衡汇率:一般均衡下单方程协整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祺 《当代财经》2006,(1):54-58
基于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相关研究,本文建立了一般均衡下单方程协整模型,并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始终围绕均衡汇率波动,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高估和低估;贸易条件、开放度等基本经济因素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影响显著,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储备规模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影响不显著;人民币汇率错位自我修正能力较强,参考一篮子货币能较好地反映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  相似文献   

11.
按照Stavarek(2007)的方法和标准,分别计算了2002年1月到2011年12月期间人民币对美元的外汇市场压力及中央银行干预指数。结果显示,人民币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与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相比,不仅没有减轻外汇市场压力,反而加大了外汇干预压力。汇率制度不是影响外汇市场压力的决定因素,但不同的汇率制度却对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程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人民币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下,央行干预程度明显降低,汇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2.
曹维 《经济经纬》2008,(2):46-49
当前我国汇率问题有两个难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人民币升值路径快慢的选择,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是其中关键的影响因素。目前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人民币升值路径快慢是维护旧制度的利益主体和用新制度挑战旧制度的利益主体及政府之间的一种博弈。作者从利益格局变化的角度构建一个非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主张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以及人民币升值路径快慢要考虑不同利益主体的覆盖人数、改革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以及政府在此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汇率制度、汇率变动对地区出口技术水平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改进现有方法,利用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考察后发现:第一,汇率制度变量对地区出口技术水平以及高度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我国各地区平均出口技术水平的提升有显著的拉动效应;第三,实际有效汇率变动与地区出口技术“高度化”指数呈反向关系,说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不能提升地区间出口技术的相对高度,反而利于地区间出口技术水平的均等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近20年来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实际成效进行评价,笔者认为改革配套措施的短视化倾向制约了汇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除了参考IMF事实汇率分类法的外部评价,本文以高度市场化的香港离岸人民币汇率作为参考指标,通过定量分析证明境内人民币即期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低于收盘价。本文最后强调,深化汇率改革的关键在于完善汇率形成的市场基础以及淡化中央银行汇率责任。  相似文献   

15.
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弹性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慧刚 《经济经纬》2007,(4):124-127
开放经济下,资本流动、利率和汇率三者相互联动、相互协调、自动平衡。利率市场化是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制度弹性化的前提条件;资本控制程度影响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弹性化;利率和汇率相互作用、相互传导。一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资本控制程度和利率或汇率水平的变动,更取决于资本控制、利率和汇率三者的联动效应。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进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资本账户开放、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制度弹性化之间的关系,发挥三者联动协同效应,实现内外均衡。  相似文献   

16.
曹广喜  夏建伟 《技术经济》2008,27(10):90-95
基于Frankel—Wei模型构建了VC—FW模型,并利用VC—FW模型对人民币汇率在2003年4月至2007年7月期间的动态运行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的运行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虽然在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后的相当长时期内,人民币汇率仍倾向于“软”盯住美元,但人民币汇率制度正缓慢地向具有更大汇率弹性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转变,且2007年人民币兑美元浮动区间的扩大加速了这种转变。同时,分形分析结果表明,与同时宣布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度的马来西亚相比,人民币汇率运行的灵活性比林吉特强。  相似文献   

17.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lfare, by synthesizing the normative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pplies the framework of “new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 to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es on the choice of RMB exchange rate regime in the short and medium run. It sets up the structural model, takes the economical data during 1985–2005 to perform both the positive and simulative analysis, and it is shown that: with the increases of international real demand and international price index,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elfare of people, the RMB exchange rate regime should be more flexible.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ingji yanjiu 经济研究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7, (11): 45–57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特点,指出了现行汇率制度存在的缺陷,说明在我国金融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汇率制度的重新选择是我国汇率制度的内在要求,并对我国汇率制度选择路径进行了分析。指出从短期来看,“不可能三角理论”揭示了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是维持汇率的稳定;从中长期来看,资本项目开放是大势所趋,汇率目标区是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比较适合的汇率制度,也符合中国渐进式的发展改革道路;最后进一步从中心汇率和波动区间的确定、汇率干预等方面提出了实施汇率目标区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9.
程祖伟 《经济经纬》2007,(1):35-39,43
笔者通过拓广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并突破了传统的"三元冲突"汇率制度安排理论的研究路径,考虑引入资本流动性相对强度系数的概念,又在固定汇率制下引入"冲销"干预政策因素,提出了一个在固定和浮动汇率及不同资本流动性制度安排下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指数曲线的新假说,对汇率-资本流动性制度安排对于宏观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综合有效性的影响问题做了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应尽可能地拥有宏观经济政策的自主权,考虑到我国当前金融市场体系尚不够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还存在严重障碍,所以在近期财政政策的权重应大于货币政策,从而在我国汇率制度改革过程中,为保留宏观经济政策的自主权,在加快放宽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的资本管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