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勇鑫 《中国市场》2010,(21):58-59
<正>在家电产业领域,国产家电品牌一直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中,它们一方面急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却不得不费尽心力地把守着国内市场。国外家电品牌的大举进入,尤其是国外家电逐渐本土化之后,国产家电更加显得疲于招架。日韩欧美的家电企业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已然了解了中国市场的"脾性",不论在价格上、科技上还是市  相似文献   

2.
实现品牌国际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在进行国内品牌国际化的过程中需要实施正确的经营战略。外资较早地进入我国家电行业,并且在我国国内发展得较为成熟,但使得我国市场的家电品牌大量减少,消费降低,通过降价来争夺市场,严重影响了我国家电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我国家电企业需要寻找正确的战略对策,实现我国家电品牌国际化。文章将从我国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的对策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曹伟明 《现代商业》2011,(11):101-102
当前,我国家电制造业和零售连锁业双双步入微利时代,家电企业与渠道企业同时将它们的利润增长都寄希望在渠道环节上,势必会带来激烈的利益冲突。品牌建设是解决中国家电业营销渠道冲突的有效之道,从战术层面来说,家电零售商利用连锁商业的品牌声誉进行制造商品牌主推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值得研究与推广。本文从家电零售商的角度拟通过5W2H分析法,探索家电零售商如何有效进行品牌主推营销以达到更优质的营销效果。  相似文献   

4.
林玲 《致富时代》2011,(1):167-167
21世纪,品牌延伸可以大幅度增加家电新产品的可接受性,提高促销费用的使用效率,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我国家电企业在品牌延伸的道路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企业应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提高产品品质,走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5.
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生产国,全球超过一半的家电都来自于中国。近几年来,中国家电企业的出口发展出现出口增长率和利润额逐渐下滑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家电企业出口发展的总体现状,其次针对现状并结合实际情况以佛山家电企业的出口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最后以完善当下企业出口发展的策略的不足,为佛山市家电企业的出口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国家“家电下乡”政策的推出,为众多家电企业打了一针兴奋剂。从已公布的电脑采购招标结果来看,民族品牌与洋品牌并无区别,大家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对于热水器这个市场,是否会打破一二线市场已经构筑的品牌格局?海尔能否凭借在电热水器市场上占据的优势地位完成品牌转型?笔者认为,海尔占据中高端、向下延伸的“上下通吃”战略,固然是一次重大的转型,但也仍需警惕可能遭遇的“通吃者陷阱”。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居民实际收入的不断提高,俄罗斯居民对家电的需求日益增加,俄进口家电产品逐步增多,且以欧、韩、日等国家和地区为主。目前,我国出口到俄罗斯的家电呈现金额逐年增加。品牌产品出口增多,且企业合作方式多样化等特点。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我国家电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在出口地区和产品上应具针对性,并且要树立中国品牌形象,有条件的企业可在俄投资办厂。  相似文献   

8.
《现代商业》2001,(5):64-64
据有关专家分析,今年家电产业转型将基本围绕六大趋势展开:首先,家电品牌集中度继续提高,名牌家电企业市场份额继续扩大。家电行业内优势企业和和劣势企业间的差距日益拉大,“两极分化”现象将继续存在。其次,家电企业将逐步调整市场营销结构,积极开拓农村和海外市场.彩电、洗衣机、冰箱和VCD产品在农村市场  相似文献   

9.
中国家电品牌国际化的现状、对策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欢 《商业研究》2004,(14):143-145,178
中国家电业品牌国际化的现状问题与机遇并存:譬如国有股目前进行减持,外资家电借机抢滩中国,中资品牌数量锐减;中国家电企业注重OEM多于自创品牌;中国家电品牌国际化在初级阶段,方式多样。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应该深入解决家电企业的产权问题,推进其国际化进程;在OEM过程中积累发展自身品牌的经验,用于未来实战;品牌进入方式以先攻下发达国家市场为主要方式。加入WTO后,我们应该以品牌打造为核心任务,以积极的姿态介入国际品牌竞争中。  相似文献   

10.
李溯婉 《大经贸》2002,(7):72-73
2002年,家电企业似乎愁云密布,日本7大家电巨头,除了索尼一家稍微赢利之外,松下、日立等六大著名品牌皆宣告亏损。中国也不例外,不少家电企业在价格战中伤痕累累。而华南最大的家电零售商东泽电器在理直气壮地喊出"便宜才是硬道理"口号后,前不久又在广州推出"差价补偿"活动:东泽电器店内销售的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等四种家电将全面降价至广州最低,如果发现同品牌、同型号的相同产品在其他电器店的价格低于东泽时,东泽愿意把差价那部分返还消费者。这大有将价格战进行到底之势。  相似文献   

11.
在家电下乡政策推出之前,一些家电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农村市场,但由于农村市场不像城市市场回馈效果好,导致一些家电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项目夭折,比如TCL的幸福树计划。如今,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家电企业启动三四级市场、夯实整个企业发展基础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2.
2006年4月19日,永乐电器自有品牌“YOLO“系列小家电产品正式在家电卖场上市。永乐总裁陈晓称,永乐推出与其店相同的YOLO品牌商品,其意义就在于借鉴大卖场的做法,让自有品牌和商品品牌同步发展,使自有品牌本身缩短与消费者熟识的过程,减少品牌推广的投入,使之更快融入到名牌家电的行列中去。  相似文献   

13.
张宁 《广告导报》2006,(11):44-44
作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家电产业群。广东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风扇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强,广东造风扇、烤面包器、电水壶的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半数。TCL、美的、康佳、科龙、格力、创维等为代表的广东家电企业集团及品牌在业界有较高美誉度。然而,在以市场总量扩张需求型的产业期快速成长后,在国内外家电激烈竞争以及不断提高的技术和贸易壁垒挑战之下,近几年整个广东家电业却渐显疲态,发展遭遇瓶颈。  相似文献   

14.
国内家电行业竞争现状及趋势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出口方面,国内家电制造企业一直以制造商而非品牌商的方式出现,但是在国内市场,国内品牌在经历三十年的发展后,占领了市场的一席之地。本文对国内家电市场竞争现状进行探究和分析,探究未来市场竞争的走势,为国内家电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谋求优势地位,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15.
家住在上海徐家汇的赵翼民看到海尔空调送到家门口时,这个网友兴奋不已!他在奥运期间上网参加了海尔奥运金牌竟猜活动,得到了这款海尔送出的大奖。北京奥运给中国和中国的企业带来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国际化契机,象海尔这样的中国企业利用北京奥运在全球市场发动了一场营销战役。在海尔的奥运营销战役中,互联网是最重要的互动营销平台。从密西根的奥运品牌营销监测效果来看,中国观众对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认可度大幅提升,海尔第一家电品牌联想度绝对值提高近十个百分点,在品牌影响力、品牌美誉度等方面,已经超越西门子、惠而浦、伊莱克斯等国际家电品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国内家电品牌和国外家电品牌的现状及其发展,旨在通过二者的对比提出我国家电品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外家电品牌在发展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从而制定出适用于我国家电品牌发展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日、韩、美、欧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家电企业将生产基地加速向中国转移,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跨国家电企业全球家电版图争夺战中的战略性中心。除了本土家电企业外,以日、韩、美、欧为代表的四大外资家电军团,已成为中国家电市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这支生力军中,要数欧洲西门子最具代表性,它创造了家电中唯一一直盈利的记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日系家电集体出现亏损的局面,并频频退出中国市场。文章首先分析日系家电企业的现状,发现日系家电企业全线处于亏损状态,并且大部分家电企业撤离中国。其次分析日系家电企业撤离中国的原因,内因方面表现在:产业及人口结构不合理、供应链模式僵化、战略方向出现偏差;外因方面表现在:中韩家电企业的崛起、互联网企业兴起带来的压力等。最后分析日系家电撤离中国给企业的启示,即家电企业要紧跟互联网思维的变化,进行创新和转型,对小家电战略进行调整。通过以上分析,揭示家电企业要紧跟互联网变化,及时发现消费者需求,不断进行新的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已形成以青岛、广州、江苏等地域为核心的家电产业集群品牌。在品牌经济时代,各区域构建自身的品牌生态系统并促进其不断协同进化是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有效战略。本文在传统品牌理论基础上,说明了青岛市家电品牌生态系统的构成,并通过对青岛市家电品牌生态系统"品牌-经济"协同度分析,为青岛市家电品牌生态系统的协同进化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买家电你会去直播间吗?“双11”开场,部分家电品牌在直播间“造”了起来。业内人士分析,今年很多家电品牌库存压力较大,利用“双11”直播卖货的确有一定效果,但不是所有家电品类都适合直播的方式,且直播的粉丝群体黏性较低,或难以为家电企业带来忠实用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