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区域财政横向均衡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基于区域协调发展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主张将东、中、西“三大部”纵向区域,转变为横向划分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块”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区域财政横向均衡制度。依托“三大块”财政经济规模基本相当、发展条件基本均衡的区域平台,做到区域平等竞争的起点公平,实行“取之同等、予之等同”的区域政策确保竞争过程的公平与结果公平,从而形成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公平的区域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经济区的横向划分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中国经济区纵向同质性划分为东、中、西“三大部”,实施梯度推移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东部地区加快对外开放、全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地区差距问题。本文提出将现有经济区改为横向集聚性划分,构建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增长极为龙头和引擎,辐射带动广大中西部经济腹地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块”新的区域,以“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域财政横向均衡与均等化分配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政府间财政均衡而又不损坏区域竞争的财源动力机制的要求,在主张中国经济区由东、中、西“三大部”合纵连横为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块”区域.构建均衡性横向区域公平竞争机制与区域财政横向均衡的预算分配机制的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常住人口统计中非真实因素剔除后标准人的假定与论证.试图为政府间人均财力均衡设计一种简便可行的均等化分配模型.做到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其服务业发展速度处于全国前列。而流通服务业作为联系第一、第二产业与最终消费者之间的服务业,是服务各个产业部门使其得以发展的链条和网络。掌握长三角区域流通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对于加快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在对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总体分析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流通服务业进行研究,发现近年来流通服务业在长三角区域服务业中的总体占比出现了下降,但作为流通服务业的重点行业,现代物流业和批发零售业均实现了较快发展。其中,现代物流业呈现出集聚现象,南京、上海和舟山3城市集聚态势明显;批发零售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转移态势,路径从泰州、湖州和舟山向南京和镇江转移。  相似文献   

5.
从偏居一隅的区域性公司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全国性房地产上市公司。招商地产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现已初步完成以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环渤海区域三大经济圈为核心的全国性布局,并朝着5年实现"千亿收入、百亿利润"的目标全速前进。  相似文献   

6.
环渤海经济圈这个概念由来已久。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就规划了3个主要的经济开放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是指三省两市的范围,即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山东省和河北省。然而,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区域相继崛起之后,环渤海经济圈却因种种原因而迟迟没有实现预期中的腾飞。反映在房地产市场上就是北京、天津两地尚未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其他二线城市的资源优势没有发挥,环渤海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立足海西,建树中国。"以厦门、福州为中心的海西区域,以上海、合肥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以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区域,禹洲地产沿着海岸线基本完成了全国三大区域布局。抓住市场窗口尽快上市以期打通融资通道和规范路径,精心研磨产品品质与体系,持续地加强和改善内部管控并淡化家族企业色彩,走出一条有着自己风格的道路,禹洲从更高的视野去筹谋全局。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建设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推动中部崛起的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备受关注,在分析其六大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给予各城市群明确的功能定位,应由"强化核心、沿轴发展、辐射推进"模式的"点轴圈"论互动机制支撑六大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并通过等级、规模、职能、空间布局方面的优化促进中部地区各城市群整合,引导其发展前进,最终促进中部崛起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界定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城市建设质量、城乡统筹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5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1个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年的数据,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52个城市进行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总体来看,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京津冀城市群城乡统筹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质量不均衡现象最为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质量发展最不均衡,公共服务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鉴Combes et al.(2007)的城市与区域集聚效应测量方法,运用长三角16个城市、珠三角13个城市和环渤海地区19个城市1994—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三个经济区的城市和区域集聚效应进行了实证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珠三角的城市集聚效应在1990年代最强,但近年却出现明显的下降,同时,其区域集聚效应表现最弱;长三角在城市和区域集聚效应两方面都表现得最为突出;环渤海经济区的城市集聚效应最弱,而在区域集聚效应上表现良好。进一步地,文章认为集聚力与扩散力的循环累积决定了三个经济区内集聚效应的强弱,并且针对它们在人力资本和技术的外溢性以及产业同构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了今后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环渤海区域的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与长三角、珠三角并称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增长极。环渤海是我国北方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其房地产发展也走在了北方的前列。促进环渤海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并带动北方房地产结构的升级,是保持全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双维测度指标体系,并探究其空间差异、动态演进规律及创新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双维综合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绿色维度的提升对整体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区域差异主要由组间差异导致;政府和市场环境因素是提升发展水平的关键中介因素。基于此,建议加强长三角城市群间的工业合作、推进绿色协同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并注重创新环境的建设,以精准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入到新的深化阶段。按照国家战略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对于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增强长三角在全国的辐射带动力、增强长三角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区域空间规划、区域共同市场、区域合作制度缺失的制约,今后应着力在优化区域生产力的空间布局、打破区域要素市场的行政分割、建立完善的区域合作制度等方面寻求突破,以此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基于区域协调与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体功能区布局作为区划理论与规划方式的创新具有较强指导意义,但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决定于利益驱动而不是主体功能区布局;主张将综合区竞争发展与类型区有序开发的特点结合起来,构建沿海帮助内地、生态受益区与贡献区互补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三大块横向区域财政经济利益共同体,从而促进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即采取3+4方案一揽子解决日益严重的地区差距拉大与生态功能弱化等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   总被引:121,自引:2,他引:121  
本研究从产业经济和市场体制方面多角度地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各次区域之间产业同构产生的原因 ,认为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的产业同构有其必然性。过分夸大这一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我们需要重视的是由产业同构所反映出来的制度问题 ,即市场机制的不完善问题。而这正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所在。进而以浙江为例 ,认为必须从长三角正在形成的广域产业集聚和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客观现实出发 ,在长三角次区域实行“趋同”的产业发展定位 ,进而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互动格局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泛长三角城市职能指标指数将各城市划分为3个等级中心城市,发现城市等级分布不均匀,高等级中心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为泛长三角的核心地区,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中心等级差异在不断减弱。通过修正的引力模型计算城市之间的经济关联量,发现经济关联量区域差异十分明显,浙北与苏南城市经济关联量明显,安徽、苏北、浙南地区经济关联量较弱,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各个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中心地位,通过点入度与点出度分析经济扩散效应,利用Concor法将泛长三角划分为8个凝聚子群,分析各个子群发展因素,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区域协调发展和中部地区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从国家区域总体战略层面,论证了中部崛起的内涵、目标和紧迫性;并就内生自增长力的培养、城乡统筹发展、扩大开放和本土创业者的培育等方面研讨了如何走出中部崛起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回顾了"增长极"理论的发展概况,分析了应用"增长极"理论要具备的基本条件,结合内蒙古"小三角"地区的经济现状及独特环境,研究了该地区应用"增长极"理论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适用性,得出内蒙古"小三角"地区已具备成为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条件的结论,并且认为该地区具备了承接"金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可以作为推动内蒙古工业持续发展的第二个"增长极".文中最后还提出了在目前情境下应用"增长极"理论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中国已形成东部制造业与服务业带和中西部农业与矿业带状、点状分布的纵向产业集聚格局,这与其资源禀赋和生产力布局是相适应的;但这种产业集聚还处在高集聚、低专业、强政区、弱市场的低端时期,为促进产业集聚专业化发展和解决其财富不均的问题,必须重构区域协调互动的发展机制。主张对东中西纵向区域合纵连横,形成沿海帮助内地共同发展,中西部农业、矿业与生态贡献区和东部制造业及服务业反馈区协调互动的泛珠三角、泛长三角和大环渤海财政横向均衡区,以区域一体化促进统一市场的形成,主要依靠市场效应来推动产业集聚走向高端专业化。  相似文献   

20.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演化趋势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金  张强  落成 《工业技术经济》2018,37(12):70-77
长三角作为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发展质量演化趋势对于探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本文在综合已有文献基础上, 设计出包含强盛性、有效性、持续性、稳定性、协调性、包容性、开放性等特性的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985~2016 年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和分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演化过程进行了测算和分析。主要研究结论: (2) 强盛性决定了城市发展过程的层次性, 人均GDP 将长三角城市群划分为长三角中心城市、相对发达城市和相对落后城市; (2) 通过整体性协调发展, 创新培育长三角城市群新的经济增长极, 推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3) 尊重经济规律, 把握城市群内部发展层次性差异, 推进中心城市创新发展、相对发达城市融合发展、落后城市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