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戴伟 《改革与开放》2013,(12):41-42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着房价持续上涨、房价过高等问题,损害了民众合法的住房权益。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对我国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韩俊 《改革与开放》2013,(23):41-42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着房价持续上涨、房价过高等问题,损害了民众合法的住房权益。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对我国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汪湘 《特区经济》2012,(8):206-208
税收政策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中,要正确认识房地产业税收在房地产调控政策组合中的作用。在介绍陕西省房地产业税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房地产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业税收政策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胡历芳 《中国经贸》2011,(8):240-241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也随之产生一系列房地产经济问题。房地产税收政策与房地产市场紧密相连,是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有力杠杆。本文针对房地产开发、交易、保有阶段的现存问题,探讨了优化税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购房需求也不断提升,因此我国房地产市场活动快速发展。但是在看到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同时,我国房价上涨幅度太大,部分城市已经超出人们的正常购买需求,因此对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分析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文章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概况出发,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其主要现状表现在:房价上涨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住房需求问题没有解决、土地和信贷政策没有发挥理想的效果。最后提出加强地产市场调控管理的措施,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力度、根据自身的情况完善住房需求管理、进一步发挥土地和信贷政策制度的作用,提高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典型的政策市场,调控政策的出台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和价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一直在持续上升,尤其在2007年之后,房地产价格更是开始快速增长。从2008年起,政府针对房地产进行了大量调控,"国五条"的出台成为市场热议的对象。"国五条"的出台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其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没有完全发挥其最初的期待效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时期。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在一些发展水平方面已经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房地产行业。但是随着房地产行业脚步的加快,导致房价也一路狂飙,使不少群众对买房遥不可及。就房地产引起的国民经济问题,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多个引导和调控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文件,并通过调控货币量来控制房地产过热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孙婷 《中国经贸》2014,(7):95-96
房地产行业受其行业特性影响,融资压力大,融资管理对于成功的房地产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着史上最严格的调控,限购限贷无疑为企业的融资增加了困难。本文分析了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房地产市场过热存在一定程度的"房地产泡沫",针对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地宏观调控势在必行,"十二五"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文章主要分析了房地产市场的现状,房地产泡沫的危害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时间短、经验少,在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时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本文着重介绍欧美国家及日韩等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方法、手段,并归纳了对我们启示。  相似文献   

11.
习惯形成是居民消费行为的变化依据之一,影响着其演变和发展的规律,现有研究普遍认为,该特征导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愈加谨慎,但追根溯源,习惯形成究竟对居民消费具有怎样的内在影响机制,这是文章探究的主要问题。以改进的Dynan模型为基础,充分考虑居民消费习惯形成的产生机制,嵌入状态空间模型(State Space)构建动态消费函数,采用29个省1978-2016年的城镇面板数据,在测算习惯形成、边际消费倾向的时变参数的基础上,运用面板VAR和脉冲响应函数的动态分析发现:面对不确定冲击,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强度随之增大,促使居民降低消费倾向,并在不确定影响弱化后,抑制消费倾向的回升,在两者的相互制约中,消费倾向最终缓慢回升至某一较低的水平,因此习惯形成减慢了居民消费的变化速度,抑制了消费倾向的提高。这启示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来自供给侧的多次不确定冲击,导致了城镇居民消费较大的习惯形成强度,是其消费倾向持续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有效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弱化习惯形成的强度和影响至关重要,为此应构建长效机制,努力降低不确定冲击的广度和深度。文章的研究进一步认清了消费习惯形成的性质,厘清了居民消费变化的动态性和长期性,对提高政策建议的针对性、有效性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冷晨昕  祝仲坤 《南方经济》2018,37(8):107-127
当前,互联网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农村居民的行为观念与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5年度数据,系统评估了互联网技能给农村居民带来的幸福效应。研究表明:掌握互联网技能会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其感到"非常幸福"的概率显著高出2.6%。考虑到掌握互联网技能很可能是农村居民"自我选择"的结果,结合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内生转换模型构造反事实框架纠正选择性偏误,结论依然成立。影响机制的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技能会通过丰富休闲娱乐活动提升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对企业高管进行有效激励,降低企业的激励成本,有利于企业的平稳运行和经济的繁荣发展。文章以2003-2014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在职消费通过彰显"地位"、"威望"等而对企业高管产生的激励作用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地位"、"威望"等精神层面的非物质因素对企业高管具有激励作用,并在激励效果上对货币薪酬具有替代作用:国有企业中,在职消费更可能作为货币薪酬的替代性补偿而产生激励作用;民营企业中,在职消费更可能发挥精神层面的激励替代作用。而在货币薪酬等物质激励得到相对满足的情况下,考虑了"地位"、"威望"等精神因素的激励契约具有更高的激励相容性,能够有效地为企业节约激励成本,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升股东价值。  相似文献   

14.
福建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与农民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春 《特区经济》2009,(5):186-188
采用国家统计局福建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水平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户主的文化程度越高,农户家庭的总收入越高,家庭收入中来自稳定的收入越多,收入来源越多样化,家庭的生活水平越稳定。随着家庭平均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户家庭的收入也不断提高,教育投资的收入弹性呈递增趋势,随着时间的推进,教育对收入的效应逐渐加大。从培训来看,接受培训的农户家庭,其收入明显高于未接受者培训的家庭的人均纯收入,而且随着家庭劳动力接受培训次数的增加,家庭收入也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电威 《特区经济》2011,(12):233-236
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已成为不可抗拒的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本文在分析了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趋势、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又重点从打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对数据的开发和利用、整合产业链,构建电子商务综合生态体系和电子商务与ERP、CRM的融合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华  丰超 《南方经济》2021,40(3):36-53
创新决定城市未来,低碳引领未来城市。中国政府自2008年开始实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并将绿色低碳作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原则和目标。因此,准确评估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效应,对于进一步推广这一试点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在不同城市、不同试点时间上的变异,使用双重差分法估计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非试点城市,创新试点城市的碳排放绩效平均增加2.47%,意味着创新型城市建设显著提升碳排放绩效。经过共同趋势、工具变量、干扰政策、安慰剂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强化创新政策支持、提高创新要素集聚、增加创新投入和改善创新环境,从而促进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这有利于降低碳排放水平,进一步提升碳排放绩效。从动态效应上看,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绩效的提升效应具有持续性,并且随时间不断增强。文章是国内首篇从绿色低碳发展的角度探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应的文献,不仅丰富了碳排放绩效的相关研究,也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为打造创新、低碳等新型特色城市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朱秀梅  刘月  吕兴群  李娜 《南方经济》2019,38(6):90-110
员工作为新企业的重要能动主体,其工作激情对新企业创业任务的执行质量至关重要,尽管创业者创业激情传染是员工工作激情的重要来源,但此问题尚未引起充分的关注,创业者创业激情向员工的传染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首先,文章对创业激情传染和情绪传染的经典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将文献当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情绪传染过程的概念进行系统搜集、甄别与梳理,并将这些相对离散和重复的情绪传染过程进行拓展和归类,为深入开展创业激情传染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文章构建了创业激情传染的过程模型,将创业激情传染细划成输出、传导、输入和转化四个子过程,揭示了创业者和员工之间情绪的流动和变化规律。第三,文章以创业激情传染四个子过程为基础,将四个子过程的核心要素分别细化为情绪表达、情绪感知、情绪模仿和情绪内化,进一步分别构建了创业激情传染四个子过程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各子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文章从创业者创业激情传染这一新颖的理论视角拓展创业激情研究,较好地呈现了情绪传染文献的研究脉络,构建了创业激情传染过程及其四个子过程的理论模型,具有明确的理论突破性。  相似文献   

18.
陈颖  王德礼 《特区经济》2008,235(8):87-89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司企业经营模式多样化,投资人对会计信息的要求随之改变。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实务的理论指导,必然在制定过程中发生变化。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分为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这两种导向制定的会计准则有很大差异。长期以来,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尽管出现各种各样的争论,但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之争,只是安然事件之后出现的,并随着"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of2002)的出台而引起实务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比较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的概念、差异,得出两种导向制定模式下会计准则的优缺点;并分析国内外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从而对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受我国金融监管政策由松转紧的影响,险资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呈现出举牌"涨潮"和"退潮"之势。基于回应性监管理论,文章对宝能举牌万科、前海人寿换血南玻、阳光保险举牌伊利和前海人寿突袭格力四个事件进行了多案例分析。研究发现政府监管策略会根据险资举牌动机和行为进行相应调整,当险资投资是单纯性财务投资行为时,监管机构主要以规范行为和能力提升为主,采取被监管主体自我监管和强化型自我监管策略;当险资举牌演变成一种行业性激进式恶意收购行为时,监管机构逐步升级监管强度直至暂停业务、市场禁入等严厉的惩罚措施。随着监管策略呈现从强化型自我监管向命令控制型监管,后又回归至强化型自我监管的转变,险资举牌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当监管处于强化型自我监管阶段,南玻被前海人寿多次举牌,最终丧失控制权;面对宝能系的三次举牌,万科虽然紧急停牌,随后发布资产收购预案,但反收购举措也以失败告终。当监管强度逐渐升级进入命令控制型监管阶段,万科管理层重夺控制权,随着监管趋严的形势逐渐明确、监管层的态度立场和惩罚措施日益清晰,阳光保险未再继续增持伊利股份,伊利保持了控制权;前海人寿突袭格力时,正值保监证监齐发力明确对险资恶意举牌的态度和立场、要进一步强化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于是格力最终保住了控制权。当险资举牌行为得到严格限制后,政府再次进入强化型自我监管阶段,只是此次的监管规则在之前强化型自我监管阶段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完善。本文提出,监管机构应重视提高监管对象自我监管的主体责任和能力,采取先宽松后强硬的监管措施,并用权威有效的强制措施防范违背基本底线的金融风险,同时要考虑各监管策略之间的互相融合促进转化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20.
吴传琦  张琪 《南方经济》2021,40(4):18-36
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国不同部门市场化程度有所差异,劳动供给的部门异质性随之体现。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结合汉森门槛回归模型和劳动供给模型,依托部门市场化程度的差异性,文章探讨了工资对劳动力个人供给的非线性影响及其部门异质性。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我国市场部门与公共部门劳动力的个人劳动供给有所差异。第二,工资与个人劳动供给呈现非线性关系并且存在部门异质性。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工资对个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存在三个"突变点",工资门槛均使得工资"激励效应"加强并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第三,劳动供给的工资门槛存在性别、城乡和行业异质性。第四,随着年龄增长、人力资本积累,个人劳动时间供给趋于降低,签署书面劳工合同使得市场部门劳动力工作时间显著增加,而政治面貌显著影响公共部门劳动供给。总体来看,无论是市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我国劳动力个人供给曲线均未"向后弯曲",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居民幸福感等议题需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